村口大槐树下,望着那张熟悉又略显沧桑的脸,苏瑶心头微微一震。她记得这个人——是当初在集市上帮过她一把的外乡人,后来听说他去了邻县谋生。
“你……怎么来了?”她迟疑地问了一句。
那人露出一个苦笑:“我听说你们这边种出了新作物,想来看看能不能学点东西。”
苏瑶正要开口,村长拍了拍她的肩膀,低声说道:“让他留下吧,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
苏瑶点点头,目光扫过身后那片刚刚播下种子的土地,眼神坚定如初。风从远处吹来,带着泥土和露水的气息,也带来了新的希望。
扩种的准备工作比想象中更紧锣密鼓。为了稳住人心,苏瑶召集了全村大会,在晒谷场上摆了几筐刚挖出来的土豆和玉米棒子。
“大家看,这是咱们去年种出来的成果。”她拿起一颗圆滚滚的土豆,举高展示,“这玩意儿不挑地,产量高,吃法还多。集市上的人都抢着买。”
人群中有人点头,也有几个还在观望的村民皱眉。
楚逸站在人群后头,见状立刻接话:“我亲自尝过,味道好得很,煮、炖、烤都成。我家娃最近顿顿都要吃。”
苏瑶趁热打铁:“现在咱们己经掌握了种植技巧,只要管理得当,亩产翻倍不是问题。咱们可以扩大种植面积,把村东头那片荒地也开垦出来。”
“可是……”一个年长的妇人迟疑道,“那块地土质差,怕是种不出啥好东西。”
“土地贫瘠没关系。”苏瑶笑着解释,“我可以教大家如何改良土壤,比如施草木灰、轮作豆类作物,还能用粪肥提肥力。只要方法对了,再瘦的地也能变肥。”
她的话让不少人眼前一亮,尤其是那些曾经跟着她试种过的村民,纷纷附和。
“苏姑娘说得没错,我那几垄土豆长得可好了!”
“我家孩子吃了都说香,比以前吃的粗粮强多了。”
“那我也试试看!”
气氛渐渐热烈起来,原本犹豫的人也开始心动。苏瑶见时机成熟,便拿出一张亲手绘制的地图,指着上面标注的地块说:“接下来,我们要根据每一块地的实际情况来规划种植区域。光照充足的地多种玉米,排水好的地方适合种土豆,阴湿的地方我们可以改种一些耐阴的蔬菜。”
她一边说,一边用树枝在地上画出简单的示意图。村民们围拢过来,听得认真。
楚逸也在一旁帮忙解释:“苏姑娘说得有理,咱们不能瞎种,得讲究科学。”
“科学?”有人听不懂这个词。
“就是按道理来,讲求实际。”苏瑶笑着补充,“比如说,哪块地之前种过豆子,就适合接着种土豆;哪块地太干,就得先引水灌溉。”
村民们连连点头,开始讨论起各自家的地该种什么。
几天后,扩种行动正式开始。清晨的阳光洒在田野间,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清香。男人们扛着锄头在田间忙碌,妇女们挑着水桶来回浇灌,孩子们则在田埂上奔跑嬉戏,偶尔也帮忙拔草。
苏瑶和楚逸穿梭在人群中,一边观察一边指导。他们先带大家清理杂草,翻整土地,然后按照事先规划好的区域分批播种。
“这块地光照好,适合种玉米。”苏瑶蹲下来,抓起一把泥土搓了搓,“不过土有点干,得先浇水,等水分渗下去再播种。”
“知道了!”几个年轻小伙子应声而动,扛着木桶去河边取水。
“那边那块地偏酸性,种土豆没问题,但要注意防虫。”她转头对旁边的楚逸说,“回头得教大家怎么用草木灰防治蚜虫。”
楚逸点头记下:“我去准备些草木灰,还得提醒大家别忘了轮作。”
扩种的过程并不轻松,尤其是在缺乏现代工具的情况下,一切都得靠人力。但村民们干劲十足,每个人都铆足了劲儿想要把地种好。
苏瑶也不闲着,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带着楚逸巡视各块地的情况,检查播种深度、施肥是否均匀,还要教大家识别病虫害的早期迹象。
“叶子发黄,可能是缺肥。”她在一处田边停下,指着一株玉米苗说,“你们看它叶脉还是绿的,说明只是缺氮肥,补点粪水就行。”
“要是叶子边缘发焦呢?”一个村民问道。
“那是缺钾,得加点草木灰。”苏瑶耐心解释,“记住,作物也会‘说话’,我们得学会听懂它们的意思。”
随着播种工作的推进,原本空旷的田地逐渐被整齐划一的垄沟覆盖,嫩绿的幼苗在春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新生的喜悦。
“苏姑娘,你说这些苗能长好吗?”一位老农蹲在地头,小心翼翼地抚摸着刚冒出土的小芽。
“只要照管得好,肯定没问题。”苏瑶蹲下来,帮他扶正一株歪斜的幼苗,“关键是要勤快,按时浇水、除草、施肥,别偷懒。”
老农咧嘴一笑:“那我一定天天来看着它们。”
日子一天天过去,扩种工作顺利推进。村民们从最初的怀疑到如今的积极参与,整个村庄的氛围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那种死气沉沉的贫困景象,而是充满了希望与活力。
然而,就在一切看似顺风顺水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打破了这份宁静。
(http://www.220book.com/book/REOJ/)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