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西下,苏瑶一行人结束了集市之行回到村里,虽圆满完成了交易,但苏瑶心里还记着戴瓜皮帽商贩那番意味深长的话。此时,村口村民们正热烈地议论着集市上的热闹景象,苏瑶与楚逸并肩走在回村的小路上,耳边是村民们的欢声笑语,空气中弥漫着稻谷和泥土混合的气息。
“你说那位戴瓜皮帽的商贩会不会再来找麻烦?”楚逸侧头问道。
“做生意讲究的是诚信,他若真想搅局,咱们就用实力说话。”苏瑶嘴角微扬,“咱这庄稼人,靠的是地里的收成,不是嘴皮子。”
楚逸轻笑一声,没有再多说什么。两人一路走到村口,只见赵老栓蹲在墙角抽旱烟,眼神飘忽不定,像是在琢磨什么。
几日后,村里来了个意想不到的客人——县衙的官员亲自来访。消息一出,整个村子都沸腾了。
“咱这穷乡僻壤的,怎会惊动官老爷?”王婶一边擦拭着锅碗瓢盆,一边嘀咕道。
“还不是你家那筐萝卜卖得太好了!”李叔打趣道,“听说连镇上的人都来打听咱村的秘密。”
清晨的阳光洒在青石板上,映出一片金黄。村长早早带着几个年长的村民站在村口迎接,苏瑶也换上了干净利落的粗布衣裳,手里还拿着一份手绘的村庄地图。
马蹄声由远及近,一辆马车缓缓驶入村口。车帘掀开,一名身着青衫的中年男子走了下来,面带笑意地扫视西周。
“这位便是张大人。”村长连忙上前拱手行礼,“多谢大人亲临寒舍。”
张大人摆摆手:“听闻贵村今年收成颇丰,又推广了新法种植,本官特来一探究竟。”
“欢迎欢迎。”苏瑶上前一步,微笑道,“张大人请随我来,先看看咱们的田地。”
一行人沿着田埂缓步前行,两边是一片片整齐划一的稻田,绿意盎然,稻穗低垂。远处还有村民正在清理灌溉渠,竹制的引水器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这……这灌溉系统竟如此精巧!”张大人驻足观望,眼中满是惊讶,“用竹子与石块搭建,既节省成本,又便于维护,妙啊!”
“这是我们根据本地地形和水源情况设计的简易灌溉系统。”苏瑶指着一处分流点解释道,“水流可顺着渠道自然流动,减少人力负担。”
张大人频频点头,边走边问:“这些作物也是你们自己选育的?为何比市面上的要大许多?”
“这是我们引进的新品种,耐旱、抗虫,产量也更高。”苏瑶从怀里取出一小袋种子递给张大人,“这是玉米和土豆的种子,适合多种土壤环境。”
张大人接过种子,仔细端详,脸上露出赞许之色:“此等良种,若能在全县推广,百姓何愁不富?”
他们继续前行,来到村中央的晒谷场。几位妇人正忙着翻晒新收的稻谷,孩子们在一旁追逐嬉戏,笑声清脆。
“看这光景,村民脸上有笑,心里有底。”张大人感慨道,“难得难得。”
午后,众人回到村中议事厅,围坐一圈,苏瑶将她整理的种植手册分发给张大人及其随从。
“这些都是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她翻开一页,指着上面的图示讲解,“比如如何轮作、如何施肥、如何防治病虫害,每一条都是经过验证的。”
张大人听得入神,不时点头记录,随行的师爷更是奋笔疾书,生怕漏掉半句。
“若能将这些技术推广开来,造福百姓,本官定会上奏朝廷。”张大人放下手中的册子,目光坚定,“不知苏姑娘可愿担任农技指导,协助我们培训各村农户?”
苏瑶微微一笑:“我本就盼着大家日子蒸蒸日上,此事我责无旁贷,定会全力以赴。”
谈话间,赵老栓悄悄站在屋外,听着屋里传来的赞誉之声,脸色阴沉得像要滴出水来。他咬了咬牙,转身离去,脚步沉重。
几日后,张大人离开村庄,带回了苏瑶提供的资料和种子。不出半月,邻村的农户纷纷前来取经,更有不少商贾闻风而来,想要订购村里的特产。
“咱这小山村,居然也能火出圈。”王婶一边择菜一边感叹,“以前谁瞧得起咱?如今倒成了香饽饽。”
“可不是嘛。”李叔笑道,“听说镇上的学堂先生都要来讲课了。”
楚逸站在村口,望着远方蜿蜒而来的山路,轻声道:“看来,咱们的路才刚刚开始。”
苏瑶站在他身旁,迎着微风,目光坚定:“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日子总会越过越好。”
话音未落,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年轻人气喘吁吁地跑进村口,脸色焦急。
“不好了!赵老栓偷走了咱们的玉米种子,说是要卖给外村!”
(http://www.220book.com/book/REOJ/)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