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照,稻田里一片金黄。微风拂过,沉甸甸的稻穗轻轻摇曳,仿佛在低语着丰收的喜悦。
前些日子,赵老栓造谣药水有毒的事终于平息下来。苏瑶和村民们用事实回击了谣言,也更加用心地照料这片来之不易的稻田。如今,土地不负有心人,终于迎来了这满目金黄的时刻。
苏瑶站在田埂上,望着眼前这片曾经杂草丛生的土地,如今己是满目金黄,心中百感交集。她弯腰掐下一株稻穗,细细数了数,足足有二百多粒,比以往村里种的稻子多了将近一倍。
“苏姑娘!”李叔兴奋地跑过来,“这亩地产出怕是能翻一番!”
苏瑶点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辛苦大家这些天了。”
楚逸也走了过来,手里拎着镰刀:“要不咱们先割一小块试试?”
众人纷纷应和,几个壮实的村民扛起镰刀便下田去了。他们动作娴熟,镰刀划过之处,稻秆齐刷刷倒下,空气中弥漫着稻谷特有的清香。
第一捆稻子被抬到打谷场时,围观的人群己经围了个水泄不通。有人用石碾压,有人用木杵敲打,稻粒噼里啪啦地掉落下来,堆成了一小堆金色的小山。
“一斗、两斗……”王婶一边筛着稻谷一边报数,声音都带着颤音,“这一捆就出了五斗谷!按这个算,一亩地得有西石以上!”
村民们顿时炸开了锅。
“咱村以前最好的年景也就三石出头啊!”
“这是什么神仙稻子,长得这么好!”
“苏姑娘真是神人!”
苏瑶看着大家激动的样子,心里也暖洋洋的。她知道,这不是运气,而是科学种植与辛勤劳动的结果。
就在这时,村口传来一阵喧哗声。几个陌生面孔出现在众人视线中,为首的是邻村的张里正,身后跟着几个戴斗笠的汉子。
“听说你们这儿出了怪事,稻子长得比别处高出一头?”张里正边走边笑,语气中带着几分不信。
苏瑶迎上前去,拱手道:“张里正来得正好,刚收了一批稻子,不如亲自看看。”
张里正走进打谷场,一眼就看到了那堆金灿灿的稻谷,脸上的笑容渐渐凝固。他蹲下身,抓起一把稻粒,仔细看了看,又闻了闻,脸色变了。
“这……这是真的?”
“自然是真。”苏瑶笑着递过去一碗刚煮好的新米饭,“您尝尝。”
张里正接过碗,咬了一口,只觉米香扑鼻,口感劲道,远胜往日吃的老糙米。他咽下一口,抬头看向苏瑶,眼神中多了几分郑重。
“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苏瑶也不藏私,将选种、育苗、施肥、灌溉等方法一一讲来,听得几位来访者频频点头。
“原来如此。”张里正感叹道,“我们村这些年一首想增产,却始终不得其法,没想到你们这里竟藏着这么个宝库。”
“其实只要肯尝试,谁都能做到。”苏瑶笑道,“关键是方法对了,加上大家齐心协力。”
张里正几人回去后没几天,周边十几个村庄都派人前来参观学习。有的带走了种子,有的请教了技术,还有的当场提出想请苏瑶去村里指导。
消息传到了县衙,县令大人亲自派人送来请帖,请苏瑶前往县城一叙。
苏瑶换了身干净衣裳,在楚逸的陪同下进了城。
县衙大堂内,县令端坐案前,目光落在苏瑶带来的稻谷样本上,眼中闪过一丝惊叹。
“听闻你所种之稻,产量惊人,今日得见,果然名不虚传。”
苏瑶行礼道:“不过是些寻常农技,若大人愿意推广,百姓皆可受益。”
县令点点头,命人取来纸笔:“你说说,这稻子为何能高产?”
苏瑶便从品种改良说起,讲到土壤调理、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条理清晰,言简意赅。
县令听得连连点头,最后抚须长叹:“此乃利民之举,若能在全县推行,何愁粮仓不满?”
他当即下令,召集各乡里正,在县学设讲堂,由苏瑶主讲农业改良之术,并安排专人记录成册,分发各地。
讲堂开课那天,学堂里挤满了人,连门外都站满了听课的农人。
苏瑶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那一双双充满求知欲的眼睛,心中涌起一股自豪。
她知道,这只是开始。
而就在她讲完最后一堂课,准备收拾东西离开时,一名穿着青衫的年轻男子走上前来,拱手道:“苏姑娘,不知可否借一步说话?”
苏瑶略感疑惑,还是点了点头。
两人走到庭院角落,那人低声开口:“我是府衙派来的幕僚,奉大人之命,特来邀请姑娘前往府城,为更大范围的农业改革出谋划策。”
苏瑶一怔,还未答话,那人又补充了一句:“当然,若您不愿,我们也绝不强求。”
她望向远处,阳光洒在青石板上,映出一片温暖的光影。
“让我考虑一下。”
话音未落,一阵风吹过,院角的桂花树轻轻摇晃,几片花瓣飘落在她肩头。
她轻轻伸手,接住一朵花。
(http://www.220book.com/book/REOJ/)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