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后的清晨,临江生态园区指挥部门前停着一辆印有“华科集团”标志的大巴,车窗外,郑辰正带领双方团队向稻田深处走去。他的皮鞋踩在的田埂上,裤脚沾满泥渍,保温杯依旧在掌心转动,却不再有焦虑的弧度——这次,他提前一周筹备了这场“理念交锋的化解行动”。
“各位,我们脚下这片田,就是项目的‘心脏’。”郑辰的声音在晨风中回荡,指向远处碧绿的秧苗,“这里不仅关乎企业的投资回报,更关乎临江百姓祖辈相传的饭碗。”他转身面对华科团队整齐的工装队列,衬衫袖口依旧卷起的李川正用激光笔记录地形数据,而首席工程师赵博的笔记本上己画满灌溉管网的草图。
老王扛着锄头从田埂尽头走来,裤腿高卷,露出晒得黝黑的膝盖:“郑主任,俺们村的老张头说,要让这些‘城里来的专家’尝尝新稻米,才晓得土地金贵!”他的方言引得华科团队一阵轻笑,郑辰却顺势接过话头:“李经理,赵工,今天的第一课,就是让你们尝尝‘民生’的味道。”
众人踏入田间,老张头的妻子正弯腰插秧,泥水溅湿围裙。郑辰蹲下身,接过她递来的秧苗,手指在泥浆中摸索:“华科的技术能缩短工期,但你们知道这秧苗为啥要插得这么深吗?”他抬头望向李川,“雨季一来,地下水位涨得快,根扎不牢,整片田都会漂秧。”泥水顺着他的袖口滴落,在华科团队锃亮的皮鞋旁汇成深色斑点。
李川的眉头微皱,赵博己掏出土壤检测仪:“我们可以调整速凝材料的渗透系数——”郑辰却按住他的手腕:“赵工,先听听老张头的经验。”老张头抹了把汗,方言里带着故事的温度:“以前修水渠,赶工期用了便宜水泥,第二年暴雨一冲,塌了半里地。俺们全村人连夜挑灯补,那会儿可没挖掘机,都是肩膀扛泥袋..."
华科团队的笔记本开始沙沙作响,周媛突然开口:“郑主任,如果返工成本计入模型,传统方法确实...”她的计算器戛然而止,被郑辰截断:“周总监,民生账本不是Excel表格能算清的。”他指向远处晾晒的稻谷,“去年洪灾,这村捐出自家储备粮支援隔壁镇,账面上亏了,但乡亲们说‘土地养人,人养土地’,这才是生态园区的根基。”
正午时分,指挥部会议室成了“民生数据与商业逻辑的战场”。郑辰将村民送来的稻米样本摆在长桌中央,保温杯这次被郑重搁在“民生优先”标语下。投影仪亮起,他的PPT首页赫然写着:“综合评估体系——天平的两端,如何共舞?”
“根据国际案例,注重社会责任的企业品牌溢价平均提升23%。”郑辰调出某跨国公司的数据图表,“临江项目如果成为‘民生与科技融合’的标杆,华科的品牌价值将不止于投资回报。”他转向企业团队,“而你们的高效技术,能降低本地长期维护成本,这正是可持续的关键。”他的激光笔在“社会效益”与“商业利益”的曲线间画出桥梁。
李川的腕表显示下午三点,会议室却无人注意时间。赵博突然举手:“我们做过测算,如果管网工程结合速凝材料与本地养护法,十年内的维护成本能下降40%。”他调出新的模拟数据,“但需要村民配合初期养护...”老王立刻接话:“这事儿好办!俺们村有农闲互助队,以前修水库都是自己人上!”
周媛的瞳孔在计算器屏幕前闪烁:“若将社会效益量化计入ROI模型...项目评级能提升两个等级,融资渠道会更顺畅。”她的声音带着一丝兴奋,手指在键盘上飞舞,“但需要细化评估指标...”郑辰顺势展开白板,黑色水笔画出框架:“工程质量、村民满意度、生态效益、成本控制——每项权重动态调整,双方共同打分。”
争论再度升温。李川坚持“效率指标必须占60%”,老王拍桌:“质量不达标,效率就是零!”郑辰却将保温杯的水缓缓倒入白板凹槽:“各位,这水能流进哪个槽,取决于我们怎么画沟渠。”他指向白板上的框架,“民生和效益不是对立的水槽,而是共生的水系。比如,村民参与养护可计入社会效益,同时降低人力成本——这是双赢的节点。”
暮色渐染会议室,白板上己布满红色与蓝色的标注,民生指标与商业参数交织成网。郑辰摸出手机,女儿的新画作突然跃入屏幕——绿藤高塔旁,戴安全帽的人正与村民握手,塔基上写着“共生”。他心头一动,将照片投影在大屏:“孩子们看到的未来,不是冰冷的效率曲线,而是人与土地、技术与情怀的共生。”
华科团队开始调整方案参数,本地组员将村民的土办法写入备注栏。周媛突然提议:“我们能否设立‘民生反馈基金’,用部分利润反哺社区?”李川点头:“这能增强品牌信任,长期来看降低公关成本...”老王咧嘴大笑:“俺们村锣鼓队免费给你们庆功!”
夜色降临,指挥部灯火通明。郑辰倚在窗边,保温杯终于被斟满新茶。远处工地传来机械轰鸣与村民的笑声,探照灯下的身影交错,分不清谁是工程师,谁是庄稼汉。他摸出领导视察时给的批示文件,上面那句“政治任务不是签协议,而是让日子好起来”被荧光笔重重标出。此刻,他终于在数字与泥土之间,找到了这句话的落脚点。
次日清晨,综合评估体系草案己铺满指挥部公告栏。指标栏里,“村民满意度”与“技术创新度”并列,“生态修复指数”与“投资回报率”共存。华科团队开始与农技员共同调试速凝材料配方,本地青年技术员小赵的笔记本上,多了企业工程师手写的“数据分析逻辑”。
郑辰站在公告栏前,保温杯在掌心温热。他想起昨夜与妻子的通话,女儿在电话那头嚷嚷:“爸爸,高塔是不是长出了新的根?”他笑了,望向生态园区初现轮廓的绿藤高塔——那些钢筋水泥中,确实正生长出新的根系,扎进数据与泥土的深处。
(http://www.220book.com/book/RF3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