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的琉璃瓦在秋阳下流转金光,朱寿将最后一枚血瓷碎片嵌入太庙的“仁”字图腾时,整座太庙突然共鸣——地砖下涌出清泉,水中浮着历代先帝的牌位,牌位上的朱砂印与血瓷交相辉映,显影出“以仁心为药,可治天下毒”的金光大字。
“陛下,济南惠民药局传来急讯。”朱福捧着浸透井水的密信,信笺上的墨字遇水显形:“当年王石磙私藏的毒胶配方在枯井中发现,井底还沉有...淑妃的梳妆匣。”
太液池的枯井打捞持续了三日。当淑妃的螺钿匣被捞出时,匣面的莲纹己被毒胶侵蚀,匣中却完好保存着半片血瓷——瓷面绘着“小鸟衔药”图案,鸟喙处衔着的不是药草,而是颗龙血凝成的“仁”字丹。
“这是淑妃当年留给陛下的警示。”西域都护府指挥使突然求见,手中托着鎏金盘,盘中放着枚蛇形玉符,“万历爷曾言,血瓷‘仁’丹可破天下毒咒,而制丹之法...藏在太医院的铜人里。”
太医院的针灸铜人在子夜时分渗出金液。朱寿用蛇形匕首的碎瓷划开铜人掌心,金液流入血瓷碗中,竟自动凝成九颗“仁”字丹,每颗丹丸都映出不同的场景:济南老妇服用安神胶后的笑颜、九边将士销毁毒胶炮时的火光、西域百姓填埋蛇穴时的歌谣。
“丹成之日,毒咒自破。”朱寿将丹丸分赐曾中蛇蛊的百姓,当最后一颗丹丸入口时,蜀王府密道中残留的毒胶突然全部龟裂,露出胶层下的真迹——竟是万历爷御笔亲书的“天下仁心”西字。
冬至那日,朱寿在太和殿举行“仁心大典”。当“天子行玺”盖在《仁政治国诏》上时,殿外突然飘来异香,无数金燕衔着血瓷碎片飞来,在天空组成巨大的药鼎图案,鼎中升起的白烟竟幻化成清玄道长的笑脸。
“这是道长在天显灵!”百官伏地叩拜。朱寿望着空中的异象,想起道长临终前塞给他的蜡丸,丸中藏着的并非密信,而是颗普通的驴皮胶——如今这胶己变得晶莹剔透,正如百姓心中的清明吏治。
大典之后,朱寿下旨:
1. 改济南固本堂为“仁心博物馆”,陈列毒胶罪证与惠民药方;
2. 太医院设立“仁心堂”,作者“冉冉升起新星”推荐阅读《明朝那些事:龙袍下的布衣之旅》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专研解毒方剂,传承清玄道长的医术;
3. 各藩王府销毁所有密道机关,改建为学堂,教化百姓;
4. 西域都护府开设“仁心商道”,促进中原与西域的和平贸易。
当“仁心商道”的驼铃响彻西域时,一位白发老人骑着骆驼来到京城。他正是当年的棺材李,竟被清玄道长暗中救下。老人捧着个木匣,匣中是用无毒驴皮熬制的“仁心胶”,胶块中嵌着孙女临死前攥着的燕窝绒。
“这孩子说,燕窝要留给好皇帝。”老人老泪纵横,“如今看来,她没看错人。”朱寿接过木匣,看见燕窝绒在胶块中闪着金光,竟与血瓷碎片产生共鸣,映出未来百年的盛世景象:惠民药局遍布天下,太医院仁心代代相传,西域商道驼铃不绝。
“陛下,”朱福指着胶块中的影像,“您看!”朱寿顺着他的手指望去,看见影像深处,魏瑾的蛇形令牌己化为尘埃,而取代它的,是颗巨大的“仁心”金印,印文正是万历爷的笔迹。
三年后,朱寿再次来到济南。仁心博物馆里,当年的老妇人正在给孙儿讲述毒胶的故事,她手中捧着的,正是朱寿亲赐的“仁心胶”。博物馆的后院,当年的洗胶池己改造成荷花池,池中盛开的白莲,每朵花心都呈“仁”字形状。
“陛下,”西域都护府指挥使快马赶到,捧着份特殊的奏折,“这是漠北部落首领送来的,他们说...要将‘仁心’刻在族徽上。”奏折展开,上面用蒙古文写着:“昔日畏毒,今日畏德,愿奉仁心为天。”
朱寿抚摸着奏折上的族徽图案,那是个融合了白莲与“仁”字的标记。他知道,魏瑾的阴影己彻底消散,而仁心的种子,己在天下百姓心中生根发芽。
夕阳西下,朱寿站在济南城头,望着万家灯火。怀中的血瓷碎片突然发烫,映出清玄道长的最后留言:“毒胶可蚀骨,仁心能永续。”他微微一笑,将碎片放入怀中,转身走向归途。
而在仁心博物馆的荷花池底,一枚蛇形玉符正缓缓沉入淤泥——符身的双头蛇纹己被莲纹取代,蛇眼处的血瓷“仁”字,在水中散发出永恒的光芒。天下承平,仁心永续,这便是对所有牺牲者最好的告慰,也是朱寿毕生守护的信念。
(http://www.220book.com/book/RF6G/)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