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宫的青铜巨烛将殿内照得亮如白昼,杜英正端坐于王座之上,目光扫过下方神色各异的群臣。王绾己按照他的吩咐,将秦国一众文武重臣尽数召集于此,商议关乎秦国未来的修渠与修建高速官道大计。
“今日召诸位爱卿前来,是为了一事。有位能人提议在秦国兴修水利,引泾水东注北洛水为渠,寡人觉得此提议颇有可取之处,特与诸位一同商议。”杜英正略显稚嫩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
话音刚落,吕不韦那带着几分威严与审视的目光便投向了立于殿下的郑国。“既如此,这位提议之人,且说说你修渠的想法,若不能让本相满意,这修渠之事,便休要再提。”吕不韦的话语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压迫感,他心中对突然冒出的修渠提议充满警惕,在他看来,任何未经他深思熟虑的举措,都可能打乱秦国现有的发展节奏,甚至威胁到他的权势。
郑国心中一紧,额间微微沁出冷汗,但他很快镇定下来,向前一步,深施一礼后,开始有条不紊地阐述自己的修渠构想。他详细地讲解着水渠的走向规划,如何巧妙地利用地形,将泾水引入北洛水,还提及了灌溉区域的划分,以及预计能够受益的农田面积。“此渠修成后,关中大片农田将得到充足灌溉,粮食产量必将大幅提升,足以供养更多的百姓与士卒,为大秦的霸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郑国言辞恳切,眼中闪烁着对水利事业的热忱与自信。
吕不韦微微眯起眼睛,脸上露出一副思索的模样,片刻后,他缓缓开口道:“本相虽是外行,对这水利之事了解不多,但听着倒也有几分道理。不过,这工程浩大,其中的变数太多,谁又能保证一定能如你所说般顺利?”吕不韦心中仍存疑虑,他并不完全相信郑国的话,更担心这背后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目的。
王绾则微微颔首,眼中露出赞同之色。“郑先生所言,确实有独到之处。以在下之见,若能妥善规划,这水渠或许真能成为秦国的一大助力。”王绾深知水利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在他看来,郑国的方案值得进一步探讨。
然而,以赢傒为首的部分士族却面露担忧之色,纷纷出列反对。“大王!此工程巨大,需要征调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无疑会极大地消耗秦国的国力。如今秦国虽与赵国结盟,但天下局势变幻莫测,若因修渠而削弱了军事力量,一旦其他国家趁机来犯,秦国将如何应对?”赢傒神色凝重,语气中满是忧虑。其他士族也纷纷附和,朝堂之上一时间反对之声此起彼伏。
杜英正眉头微皱,心中有些焦急,但表面上却依旧保持着镇定。他将目光投向了李斯,希望他能站出来说服众人。
李斯心领神会,大步出列,朗声道:“诸位大人,且听在下一言。如今秦国境内,流民众多,他们居无定所,食不果腹,不仅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更是对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若能征调这些流民参与修渠,一来解决了他们的生计问题,稳定了社会秩序;二来流民数量庞大,可大大减少对普通百姓的征调,减轻百姓负担。而且,这水渠一旦修成,关中必将成为沃野千里,粮食产量大增,秦国的国力也将随之水涨船高。到那时,我们有了充足的粮草,何愁不能训练出更多的精锐之师?这修渠之举,实则是一举多得,不仅不会削弱秦国国力,反而是强秦之策!”李斯言辞犀利,逻辑清晰,每一句话都首击要害。
朝堂之上顿时安静下来,众臣纷纷陷入沉思。就在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缓步走出,正是水利专家李冰。“大王,诸位大人,以老夫多年治水之经验来看,郑先生的方案虽有难度,但并非不可行。若能集众人之力,精心规划,这水渠必能造福秦国百姓,为大秦的基业添砖加瓦。”李冰的话语如同一颗定心丸,让原本犹豫不决的大臣们心中的天平逐渐向修渠一方倾斜。
杜英正见状,心中暗自欣喜,面上却依旧保持着沉稳。“既然李冰先生也赞同,寡人意己决,修渠之事,即刻着手准备。郑国,你即刻开始筹备相关事宜,务必将这水渠修好!”
郑国心中大喜,连忙跪地叩首:“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大王重托!”
待修渠之事敲定后,杜英正话锋一转,神色郑重地说道:“如今是难得的和平时光,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修渠。寡人还有一个想法,便是修建高速官道。道路畅通,才能让物资运输更加便捷,政令传达更加迅速,军队调动更加灵活。我们要利用这段时间,把秦国的基础设施打造好,为以后的统一大业做准备。”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再次响起一阵议论之声。有的大臣面露疑惑,对高速官道的概念还不甚了解;有的则露出赞同之色,己然明白了其中的战略意义。
“大王,这高速官道究竟是如何修建?所需的人力物力恐怕也不在修渠之下,还请大王明示。”一位大臣疑惑地问道。
杜英正微微一笑,开始详细解释:“这高速官道,要宽阔平坦,能并行数辆马车,道路两旁还要设置驿站,方便行人休息、换马。如此一来,无论是商贾往来,还是军队行军,都能大大提高效率。至于人力物力,我们同样可以征调流民,让他们在修渠之余,参与官道的修建。而且,官道修成后,各地的贸易往来必将更加频繁,税收也会随之增加,这同样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业。”
随着杜英正的讲解,众臣眼中的疑惑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对秦国未来发展的憧憬。“大王英明!如此宏伟的战略,必将让秦国在诸侯之中脱颖而出!”群臣纷纷赞叹,对杜英正的远见卓识佩服不己。
杜英正看着群臣钦佩的目光,心中暗自感慨。“怪不得秦始皇爱大兴土木呢,原来这时就开始了。只有强大的基础设施,才能支撑起一个庞大帝国的运转。如今我提前布局,未来的大秦,必将更加辉煌!”他的目光坚定而深邃,仿佛己经看到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壮丽景象。
这是杜英正自当上秦王以来,第一次自己做出的决定,这次终于没有受制于吕不韦,心中不由暗自欢喜。
在咸阳宫这场激烈的朝议之后,秦国的修渠与修建高速官道工程正式拉开了帷幕。郑国全身心地投入到水渠的规划与筹备之中,他每日与一众水利工匠商讨方案,实地勘察地形,力求将水渠的每一个细节都做到完美。李斯也忙碌不己,他协助王绾调配人力,制定相关的政策,确保流民能够顺利参与到工程建设之中,同时还要应对各种突况,协调各方的利益。
而吕不韦,虽然表面上对这两项工程表示支持,但心中却始终有着自己的盘算。他密切关注着工程的进展,暗中安插自己的人手,试图掌握工程的话语权,以保证自己的权势不会受到影响。
在秦国的民间,对于这两项浩大的工程,百姓们的反应各不相同。一些百姓对未来充满期待,他们相信这两项工程修成后,自己的生活将会得到极大的改善;而另一些百姓则心存担忧,害怕工程会加重自己的负担,让本就不宽裕的生活更加艰难。
杜英正深知,要让这两项工程顺利推进,不仅要解决朝堂之上的反对之声,更要安抚好民心。于是,他下令让各地官员深入民间,向百姓详细解释工程的意义与好处,承诺不会过度征调民力,还会给予参与工程建设的流民一定的报酬和生活保障。
(http://www.220book.com/book/RNH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