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露在稻叶上碎成晶珠,叶天弯腰捏起穗头轻捻,的谷粒硌得掌心发痒。测产仪显示亩产突破七百公斤时,田埂上爆发出欢呼。
二柱子扛着摄像机满田跑,镜头里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改良品种特有的韧性茎秆。
"叶老师,分蘖数比预期多两成。"小宋捧着记录本小跑过来,马尾辫沾着稻花,"要不要调整收割间距?"
叶天蹲身拨开稻丛,改良后的剑叶如伞骨般错落有致。他注意到第三排植株叶鞘处有褐色斑点,摸出放大镜细看:"让植保组取样做真菌检测,可能是纹枯病早期症状。"
远处的晒谷场上,王有福正带着村民调试新型烘干机。老支书粗糙的指腹着金黄的稻谷,突然扯着嗓子喊:
"天娃子!这茬米煮粥黏糊得很,县粮站的老刘说要签包销合同咧!"
实验室里,林研对着电泳图谱皱眉:"抗倒伏基因表达量比上季下降5%,可能是杂交过程中发生了性状分离。"他调出气象数据,"下周有台风过境,要不要推迟收割?"
傍晚的田埂会议开了两小时。叶天最终拍板:"抢在台风前收东区试验田,西区留作抗风性观测。
"无人机群升空时,晚霞把稻海染成琥珀色,每架无人机都拖着长长的光谱扫描仪。
夕阳西下,橙红色的晚霞如一幅绚丽的锦缎铺展在天空。
广袤的稻海在晚霞的映照下,被染成了迷人的琥珀色,每一株稻穗都像是镶嵌了一层金边,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泛起层层金色的波浪。
突然,一阵轻微的嗡嗡声打破了乡村的宁静。一群无人机从田边缓缓升空,它们的机身在晚霞的余晖中闪烁着金属的光泽。
每架无人机下方都拖着长长的光谱扫描仪,像一条条灵动的尾巴。
无人机群整齐地排列着,有序地在稻海上空盘旋。光谱扫描仪不断地发出微弱的光芒,像星星点点的萤火虫在夜空中闪烁。
它们如同勤劳的小卫士,仔细地扫描着每一寸稻田,收集着各种数据。
随着无人机的移动,稻海的秘密逐渐被揭开。它们能检测出稻田里的养分含量、病虫害情况,为农民提供精准的种植建议。
在这静谧的傍晚,无人机与稻海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科技与自然在这里完美融合。
晚霞渐渐褪去,夜幕降临。无人机完成了任务,有序地降落在田边。
而那片被染成琥珀色的稻海,在月光的照耀下,依旧散发着神秘的气息,等待着新一天的到来。
深夜的实验室灯火通明。叶天对着显微镜观察病原菌切片,突然听见窗外传来熟悉的夜枭啼鸣。
月光下的古槐新抽的枝条轻摆,焦黑的树瘤处不知何时冒出簇嫩芽,叶片边缘泛着不寻常的金属光泽。
"叶老师!"值夜班的实习生撞开门,"真菌检测结果出来了,是新型变种!"
在实验室的培养皿中,菌丝如同一层薄纱般覆盖在培养基上。
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这些菌丝发出了一种诡异的蓝光,仿佛它们并不是来自这个世界的生物。
而在菌丝的中央,菌核则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它的表面布满了蜂窝状的结构,这些结构看起来像是被精心雕刻出来的一样,让人不禁想起了某种神秘的古代文明。
叶天将这个样本小心翼翼地放入了质谱仪中,这是一种能够精确分析物质成分的仪器。
然而,当他启动仪器时,却突然听到了一阵尖锐的报警声。屏幕上显示出一行错误信息:数据库里没有匹配的菌种特征。
这让叶天感到十分困惑,他从未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他开始仔细检查样本,试图找出其中的异常之处。
就在这时,他突然想起了自己贴身携带的一个树瘤嫩芽标本。这个标本是他在一次野外考察中偶然发现的,一首以来都被他视为宝贝。
叶天迅速将树瘤嫩芽标本取了出来,并将其与培养皿中的样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当他使用显微镜观察两者的显微结构时,惊人的发现让他瞪大了眼睛——这两个样本的显微结构竟然存在着某种拓扑学上的相似性!
台风在凌晨登陆,叶天套上雨衣冲进试验田。改良稻株在十级风中如浪起伏,倒伏率比对照组低了三十个百分点。
他跪在泥水里固定被刮倒的测产标杆时,指尖突然触到地膜下的异常根系——那些本该垂首生长的根须,竟在地底盘结成北斗七星的形状。
(http://www.220book.com/book/RSSE/)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