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还未散尽,叶天己经踩着露水来到试验田。他蹲下身,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稻叶上的褐色斑点——这些天全县爆发的新型稻瘟病,让本该抽穗的早稻成片枯黄。
"叶技术员!"村东头的李婶挎着竹篮跑来,"俺家两亩秧子全黄了头,您快去瞅瞅!"
田埂上挤满了焦心的农户,叶天掏出笔记本记录病征:
叶片初现暗绿色水渍状斑,随后扩展成纺锤形褐斑,叶背可见灰绿色霉层。典型的稻瘟病症状,但蔓延速度比往年快了三倍不止。
县植保站的皮卡车扬起尘土,张站长跳下车就打开后备箱:"省里刚调拨的富士一号,先给重灾区喷洒。
"几个年轻技术员开始调配农药,刺鼻的药水味在田间弥漫。
实验室里,林研将病叶样本放入培养皿。显微镜下的稻瘟病菌丝呈现异常分支结构:"菌丝生长速度是普通菌株的两倍,可能产生了抗药性突变。
"他调出全省监测数据,红色疫情标记己覆盖大半个水稻种植区。
深夜的应急会议上,气象局王科长调出卫星云图:"今年梅雨季延长,平均湿度85%以上,给病害传播创造了条件。
"农业局的李主任敲着桌面:"省农科院刚培育的抗瘟品种需要立即推广,但种源只能满足三成需求。"
叶天翻着泛黄的《水稻病害防治手册》,突然注意到一条记载:1987年大流行时,老农用草木灰混合石灰撒施,有效抑制了病情。
他抓起电话联系县有机肥厂:"马上调拨二十吨草木灰,按每亩五十公斤配比试用。"
三天后,喷洒草木灰的试验田初见成效。李婶举着病斑消退的稻叶逢人便夸:"还是老法子管用!"但叶天在显微镜下发现,病菌只是暂时被碱性环境抑制,菌核仍在土壤中潜伏。
"必须找到抗病种源!"他带着干粮钻进县农科所的种质库。成排的恒温柜里保存着三千多份水稻种质资源,标签上的抗病编号在日光灯下泛着微光。
当翻到"明恢63"的档案时,他的手突然顿住——这个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抗过稻瘟病的恢复系品种,或许藏着破解困局的钥匙。
暴雨突至的深夜,叶天蹲在种质库的防潮垫上,手电筒照亮泛黄的育种记录:
"......明恢63与珍汕97杂交,F1代表现出广谱抗病性......"窗外闪电划破夜空,刹那间照亮了对面楼顶的人影——有人正在用长焦镜头窥视种质库!
"有人要偷种源!"保安的惊呼声中,三个黑影翻墙逃窜。监控录像显示,为首者穿着印有"先锋种业"logo的工作服。
县公安局立案调查时,叶天在围墙外捡到个沾着泥土的U盘,里面存着全县种质资源的加密档案。
推广抗病品种的战役全面打响。叶天带着农技员走村入户,指导农户进行种子消毒。
晒谷场上支起大锅,沸腾的盐水里翻腾着带菌稻种。二柱子举着喇叭喊:"水温56度浸种15分钟,杀菌又保芽!"
当第一茬抗病稻种成功抽穗时,那一片金黄的稻田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耀眼。古槐树下的村民们兴奋地聚在一起,他们脸上洋溢着喜悦和希望。
王有福,这个经验丰富的老农,站在人群中间,他的声音洪亮而有力:“大家看,这抗病稻种长得多好啊!现在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不能让病虫害给糟蹋了。”
于是,村民们自发组织起了一支防治队。他们拿着竹竿,小心翼翼地走进稻田,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轻轻地拨动着稻丛。
王有福走在最前面,他熟练地用竹竿拨开稻叶,让空气能够更好地流通。他对身边的老农们说:“这土法子虽然简单,但是通风降湿的效果可好了,比啥农药都管用!”
晨露在稻叶上凝结,晶莹剔透,宛如一颗颗珍珠。当竹竿轻轻触碰稻叶时,晨露便从叶尖滚落下来,滴落在泥土里,发出清脆的声响。
阳光透过稻叶的缝隙洒下来,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线。这些光线与晨露相互交织,折射出七彩的光芒,仿佛大地重新绽放的笑颜。
村民们在这美丽的景色中忙碌着,他们的笑声和交谈声在稻田里回荡。这片稻田不仅是他们的希望,更是他们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见证。
(http://www.220book.com/book/RSSE/)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