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残片在李蕴掌心突然变得滚烫。
陈默伸手去夺的瞬间,金属表面浮现出细密的裂纹,一缕金光从缝隙中渗出,在空气中勾勒出长安城西市的轮廓。早点的香气、胡商的叫卖声、马蹄踏过青石板的脆响——千年前的市井喧嚣如潮水般涌来,又随着金光的消散戛然而止。残片最终碎成一撮青铜砂,从李蕴指缝簌簌落下,在木质柜台上铺成微缩的北斗七星图。
柜台玻璃映出两人的倒影。陈默的右手恢复了血肉之躯,只是手腕内侧多了道形如危宿的疤痕;李蕴的襦裙不知何时换成了现代针织衫,颈后刺青彻底消失,唯有锁骨下方隐约可见七颗金痣排列成斗形。
门口风铃突然作响。穿快递制服的年轻人抱着纸箱探头:"陈先生?加急件。"包裹发出电子音提示:"第七研究所机密物品——签收需虹膜验证。"李蕴的指尖刚触到签收屏,箱体便自动展开,露出里面的青铜匣——匣身布满与陈默疤痕完全吻合的凹痕。
"等等。"陈默抓住李蕴的手腕。柜台上的星砂突然悬浮起来,组成一行悬浮的文字:"丑时三刻前勿启"。墙上的电子钟显示此刻是农历十六正午十二点,而玻璃门外阳光明媚的行人道上,至少有三个路人戴着与金丝眼镜医生同款的北斗袖扣。
李蕴轻笑一声,从展示柜取出那柄仿唐团扇。绢面嫦娥的衣袖突然无风自动,原本空白的位置浮现墨迹:"画中人"三个小篆字迹新鲜得像是刚写上去的。她用扇面轻轻拂过青铜匣,匣盖的蟠螭纹立刻活了过来,衔住扇坠的流苏不肯松口。
"父亲总爱弄这些机关。"她突然改用长安方言,手指在匣底某处一按,"当年祠堂的密室要用我的生辰帖才能......"
"咔嗒"轻响中,青铜匣裂成两半。没有预想中的金光西射,只有张泛黄的老照片静静躺在丝绒衬里上——1977年的研究所表彰大会合影,但此刻照片上的沈明轩正对着镜头眨眼睛。他的白大褂口袋里露出半块凤纹玉佩,与陈默幻觉中见过的完全一致。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长安烟火照归途照片背面的钢笔字突然开始蠕动,重组为新鲜的墨迹:"真正的璇玑图是时间本身。陇西李氏守护的不是秘密,而是让每个时代都能继续向前流淌的堤坝。"最后一行小字像是后来添加的:"PS:婚纱照记得寄一张到研究所档案室,梁老打赌说你们年底结婚。"
李蕴的耳尖瞬间红了。陈默假装研究照片,却发现自己右臂的疤痕正在发烫。阳光透过橱窗照在柜台的星砂上,那些青铜微粒突然熔化成液体,流向李蕴的左手无名指,凝固成一枚与之前星砂戒指一模一样的指环——只是这次内壁刻的不再是"长乐",而是"与子同归"。
街对面突然传来孩童的惊呼。两人转头看去,博物馆前的广场上,有个穿汉服的小女孩正指着天空尖叫:"月亮!白天的月亮!"蔚蓝的晴空中,的确悬着一轮模糊的月影,月面上的环形山排列形状酷似李蕴锁骨的金痣。
陈默的手机突然震动。锁屏弹出梁老的短信:"别紧张,只是锚定器在同步时空涟漪。顺便,沈明轩让我转告:那孩子今年五月出生,很健康。"附图中,产房里的婴儿正抓着金色骰子咯咯笑,颈后北斗胎记淡得几乎看不见。
李蕴突然拽过陈默的左手,将青铜指环套上他的无名指。金属接触皮肤的瞬间,陈默看见一幕奇景:未来的某个清晨,自己正在拾古斋二楼给穿校服的小女孩梳头发,孩子颈后的金痣在朝阳下闪闪发光;而李蕴——不,那时应该叫妻子了——在厨房哼着《霓裳羽衣曲》的调子煎荷包蛋。
"丑时三刻到了吗?"李蕴望着窗外的白日月亮轻声问。
陈默摸向口袋里的青铜匣残片,触到的却是两张电影票。票根显示昨天刚上映的《长安三万里》,座位号恰好是天枢星的赤道坐标。门外路过的中学生正在讨论月考题目:"唐代宗大历二年发生过什么重大天文事件?"
"早就到了。"陈默拉起李蕴的手推开门,阳光将两人的影子投在青石板上,那轮廓既像现代情侣,又像一对唐代的璧人。星砂戒指在日照下微微发烫,仿佛里面藏着个永不熄灭的小小太阳。
(第5卷完)
(http://www.220book.com/book/RVRI/)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