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78章 技术壁垒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从黄土地到商业帝国 http://www.220book.com/book/RW83/ 章节无错乱精修!
 

断刀风波的硝烟终于散尽。县报社在巨大的舆论压力和王瘸子那把豁口镰刀的铁证面前,灰溜溜地登了一则语焉不详的“更正说明”,含糊地表示“情况尚在调查”。供销社的马主任,在闪光灯下那张惨白的脸成了人们私下议论的笑柄,再也没敢对农具厂的供货指手画脚。库房解封,订单重新恢复,甚至因为这场“自证清白”的风波,“远哥”的名头在十里八乡反而更响了。

但这场风波,像一根冰冷的针,扎醒了我。王瘸子的豁口镰刀能证明过去,却无法保证未来。仿冒的阴影如同附骨之蛆。这次是断刀诬陷,下次呢?李家坳的炉火炼得出真金,却防不住暗处的冷箭。没有护住真金的硬壳子,迟早会被群狼撕碎。

“专利?”八弟李勇翻着他那本被翻得卷了边的旧书,眼睛亮得惊人,“远哥!书上说了,这叫‘发明创造专有权’!有了它,别人就不能随便仿造咱的东西!咱的耕播机,咱的热处理法子,都能申请!”

希望的火苗被点燃,随即就被现实的冷水浇得只剩青烟。通往省城专利局的路,比翻越李家坳周围任何一座山都要艰难。那栋气派的灰色大楼,门难进,脸难看。

八弟成了这条崎岖路上的跋涉者。他背着一个洗得发白的帆布包,里面装着厚厚一沓连夜整理的技术说明、图纸、还有七妹精心绣制的“远哥”商标图样。每一次天不亮出发,挤上颠簸的长途汽车,摇晃西五个小时抵达省城。专利局那扇沉重的玻璃门后,是长长的队伍和冰冷的小窗口。

“材料不全!回去补!”

“格式不对!重写!”

“技术方案描述不清!缺乏创新性!”

“这个?不就是个铁疙瘩加木头架子吗?算什么发明?”

“下一个!”

一次次的驳回,一次次的修改补充。八弟帆布包里的材料越来越厚,他的嘴唇越来越干裂,眼里的光越来越黯淡。省城专利局二楼那个靠窗的、能晒到一点太阳的等候长椅,成了他最熟悉的地方。窗台上,他每次带来的、舍不得扔的、作为凭证的长途汽车票,一张一张,被随手放在那里。风吹日晒,那些印着起点“石桥镇”和终点“省城客运站”的粉色、蓝色小纸片,渐渐褪去了鲜艳的颜色,边缘卷曲发脆,无声地堆积着,像一层层被风干的、记录着失败和等待的鳞片。

又一次被驳回后,八弟坐在那积满灰尘的窗台边,望着外面车水马龙的街道,眼神空洞。他下意识地捻着窗台上那一沓厚厚的、褪色的车票,指尖传来干燥粗糙的触感。疲惫和沮丧像潮水般将他淹没。

“咋样了?勇子?”我打电话到招待所,话筒里传来他沙哑得几乎失声的回应:“…远哥…还是…不行…他们说…咱的东西…不够‘新’…”

不够新?这两个字像针一样扎进耳朵。耕播机的结构、热处理的方法,确实借鉴了传统,但那些结合实际的改进、那些土法上马的窍门,就不算创新吗?李家坳的智慧,在那些高高在上的评判者眼里,难道就一文不值?

深夜,油灯下。我盯着摊开的图纸,耕播机排种轮那复杂的凹槽结构图在眼前晃动。怎么证明它的独一无二?怎么让它无法被轻易复制?传统的烙印、刻字?太容易被模仿了… 苦恼中,目光无意间扫过墙角。那里堆着一些废弃的木料,其中一块断面上,留着几个清晰的榫卯接口的印痕——那是之前做耕播机木模时留下的。七妹做木模时,那些可以灵活拆换、组合的榫卯部件…

榫卯?组合?像…像活字印刷的铅字?

一个极其大胆、甚至有些荒诞的念头,如同闪电般劈开迷雾!

几天后,我带着这个想法,敲开了省农科院陈教授办公室的门。

“…活字印刷?”陈教授听完我磕磕绊绊的描述,放下手中的钢笔,身体微微前倾,镜片后的目光不再是温和的赞许,而是骤然爆发出一种锐利的、如同发现新大陆般的精光!他猛地站起身,在办公室里踱了两步,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你是说…把你们核心部件的关键特征,分解成独立的‘活字’模块?然后像印章一样,组合起来,‘印’在金属铸件或者锻件的特定位置上?形成一种无法整体仿制、必须拥有全部‘活字’才能复现的独特标记?”

“对!就像七妹做木模用的榫卯!”我激动地比划着,“每个‘活字’单独看,可能就是个简单的凹槽或者凸起,没什么特别。但把它们按照特定的顺序、角度组合‘盖印’下去,形成的那个整体印记,就是独一无二的!而且,这个印记可以藏在部件的内部凹槽里,或者非承力面上,不影响使用,但仿冒者想拆开看明白、再原样复制,几乎不可能!除非他能搞到我们所有的‘活字印章’!”

“妙!绝妙!”陈教授猛地一击掌,脸上焕发出兴奋的红光,眼镜片都挡不住那灼灼的光芒,“化整为零!藏巧于拙!将复杂的防伪信息,分解成简单的‘密码单元’,通过物理组合实现唯一性!这思路…太有创造性了!跳出了传统防伪的窠臼!完全贴合你们现有工艺!”他快步走回桌前,作者“青衫醉云画”推荐阅读《从黄土地到商业帝国》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拿起笔飞快地在纸上画着什么,“快!详细说说!你们打算用在哪个部件上?具体怎么实现?”

希望,在近乎绝望的深谷里,再次燃起炽烈的火焰!

回到李家坳,核心车间成了新的战场。王铁锤带着几个手艺最精湛的老伙计,关起门来,在通红的炉火和飞溅的火星中,反复试验。他们选定了耕播机上最核心、结构最复杂的排种轮内腔凹槽作为“印刻”位置。

材料选用了坚硬致密的老枣木。七妹负责设计“活字”单元。她将排种轮内腔那个决定播种精度和均匀度的、独一无二的复合曲面,巧妙地分解成了七个形状各异、相互咬合的独立木块。每个木块上,都雕刻着不同的、细微的导向沟槽和凸起。单独看,每个木块平平无奇,只是一块带着奇怪刻痕的枣木疙瘩。

最关键的是,在其中一个木块的底部,七妹用最细的刻刀,在极其隐蔽的角落,刻下了一个微缩的、线条流畅的“远”字徽记图案!这个徽记小得如同米粒,藏在木块底部的凹槽里,平时组合时根本看不见。

王铁锤戴着老花镜,屏住呼吸,用他打铁的手握着刻刀,像雕琢艺术品一样,极其精细地将七妹的设计一丝不苟地复刻到七块精选的老枣木上。每一刀都凝聚着毕生的经验和此刻的专注。

终于,七枚枣木“活字印章”制作完成。

试验的时刻到了。一块刚刚锻打成型、尚未完全冷却的排种轮铸件毛坯,被固定在台钳上。内腔凹槽的部位暴露出来。

王铁锤神情肃穆,像进行某种神圣的仪式。他拿起第一枚枣木印章,仔细地看了看上面的刻痕,又看了看毛坯上的对应位置。布满老茧的手指稳定而有力。他将印章精准地按进毛坯内腔的一个凹槽内,用力压紧!

“咔哒。”

一声轻微却无比清晰的契合声响起。

接着是第二枚,第三枚…每一枚印章嵌入,都伴随着一声轻微的、令人心安的“咔哒”声。七妹设计的榫卯结构精妙绝伦,每一块木印章都严丝合缝地嵌入它专属的位置,彼此紧密咬合,没有一丝松动和偏移。

当第七枚、也是刻着隐秘“远”字徽记的那枚印章,被王铁锤稳稳地按入最后一个凹槽时——

“咔哒!”

最后一声清脆的嵌合声,如同乐章完美的终止符。

王铁锤缓缓松开手。七枚枣木印章如同天生就长在那块毛坯上一样,紧密无间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覆盖毛坯内腔凹槽的印章组合体。

他拿起旁边准备好的小木槌,用均匀的力道,在印章组合体的背面轻轻敲击。力量透过坚硬的枣木,传递到下面炽热而柔软的金属毛坯上。

几分钟后,印章被小心地取下。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毛坯的内腔凹槽处!

只见原本粗糙的凹槽表面,此刻清晰地印刻出了一组极其复杂、流畅、充满几何美感的复合曲面纹路!那纹路由无数细微的沟槽和凸起构成,深浅均匀,线条清晰连贯,浑然一体,如同天然生成!更绝的是,在其中一个特定曲面纹路的、极其隐蔽的转折处,一个微小的、但清晰无比的“远”字徽记图案,纤毫毕现地凸现出来!那徽记线条流畅,结构精巧,如同用最精细的笔雕刻上去的一般!在炉火的映照下,那个小小的“远”字,闪烁着金属特有的冷硬光泽,带着一种低调而骄傲的宣言。

“成了!”王铁锤布满皱纹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如释重负的、孩子般纯粹的笑容。周围的老师傅们爆发出压抑己久的欢呼!

一个月后。一辆刷着绿色邮政标志的自行车,叮铃铃地驶进了李家坳。邮递员从鼓鼓囊囊的邮包里,取出一个沉甸甸的牛皮纸大信封。

信封被送到农具厂那间新粉刷的、挂着“技术科”木牌的办公室里。八弟李勇用颤抖的手,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

里面,是一本深蓝色硬壳封面的证书。封面中央,印着庄严的国徽。下方是几个烫金的楷体大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翻开发证页,“专利名称:一种基于组合式活字印模的农机部件防伪标识方法”,“专利权人:李家坳农具厂(李远、李巧儿、王德发)”,“专利号:ZL….” 一行行文字,如同最动听的乐章。

证书被取出来,放在桌子中央。张支书、六弟、五妞、七妹、王铁锤…全场的人都围了过来。八弟李勇将那块小小的、刻着隐秘“远”字的老枣木印章,郑重地放在了深蓝色的专利证书旁边。

红绸布覆盖着证书(这是张支书特意准备的),但那枚小小的、毫不起眼的枣木印章,却仿佛带着某种魔力,牢牢地吸住了所有人的目光。炉火的光芒透过窗户,温柔地洒在红绸和木印章上。那枚印章,不再是简单的枣木块,它是智慧的凝结,是匠心的徽章,更是守护李家坳炉火不灭的一道无形却坚不可摧的壁垒!全村的目光,都粘在了这枚小小的、蕴藏着无限力量的木印章上。这是属于他们的“传国玉玺”。



    (http://www.220book.com/book/RW8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从黄土地到商业帝国 http://www.220book.com/book/RW83/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