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99章 第三次读书会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从黄土地到商业帝国 http://www.220book.com/book/RW83/ 章节无错乱精修!
 作者“青衫醉云画”推荐阅读《从黄土地到商业帝国》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谷雨茶换文具的成功,像一阵和煦的春风,吹散了李家坳上空积压许久的沉闷。那几本崭新的练习本和顺滑的铅笔,在孩子们手中传递着,激起一阵阵兴奋的低语和羡慕的目光。连带着,之前因王建国事件而有些沉寂的读书会,也重新燃起了火苗。这一次,火势更旺,需求也更迫切了。

起因是队里的春耕结算。

春耕结束,队里要结算工分,预支一部分口粮。以往,这糊涂账都是会计王老栓(李老栓叔的堂兄,村里少有的“文化人”)扒拉着算盘珠子,在昏黄的油灯下算上半宿,然后各家各户按手印了事。社员们大多不识字,更不会算,会计说多少就是多少,顶多心里嘀咕几句,很少有人敢去质疑。

今年,当王会计把各家各户的工分预支清单贴在队部门口时,情况有些不同了。

李招娣挤在人群里,盯着清单上自家那一栏。她认得自己的名字了——“李招娣”三个字,写得端端正正。她心里默念着,一股小小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接着,她的目光移到后面的数字上。出工天数、工分、预支粮数……她跟着读书会学的那点基础算术派上了用场。她皱着眉,手指在粗糙的纸面上点着,嘴里无声地计算着:出工天数乘以每个工的分值,应该是……然后减去预支的粮食折价……

算着算着,她的眉头越皱越紧。不对!怎么算,都觉得预支的粮数扣得有点多?她不敢确定,怕是自己算错了。她悄悄拉过旁边的李秀兰(五妞),姐妹俩蹲在墙角,捡起小树枝在地上划拉着算式,一遍遍核对。

“姐,好像……是少了点?”李秀兰也看出了问题。

李招娣的心怦怦首跳。她鼓起勇气,拿着自己在地上算出的结果,挤到正在抽旱烟的王会计面前,声音因为紧张而有些发颤:“王……王会计,俺家这个数……是不是有点不对?俺们算着,好像……好像该多预支五斤玉米面?”

王会计正眯着眼吞云吐雾,闻言撩起眼皮,瞥了一眼李招娣在地上划拉的数字,又看看清单,鼻子里哼了一声:“你?你会算个啥?队里的账是你这样瞎划拉能算清的?别捣乱!”语气里满是不屑。

李招娣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窘迫地站在那里,手里的树枝几乎要捏断。周围也投来各种目光,有好奇,有同情,也有和王会计一样的轻视。

这件事很快在村里传开了。有人笑话李招娣“学了几个字就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也有人私下议论王会计的账“水很深”。但更多参与过读书会、尤其是学了点算术的人,心里都打起了鼓:要是连二姐都能看出问题,那这账……是不是真有问题?我们是不是也该学会自己算算?

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和求知欲,在村民心中悄然滋生。尤其是那些家里劳力多、工分高的,更是迫切想知道自己家到底该分多少粮。

第三次读书会的召开,几乎成了众望所归。地点依旧在二姐家堂屋,但这次,屋里挤得水泄不通,连门槛外都站满了人。昏黄的煤油灯下,一张张被生活磨砺的脸上,不再是单纯的看热闹或好奇,而是充满了实实在在的焦虑和渴望——对知识,更是对掌握自己劳动成果的渴望。

“乡亲们,”我站在人群前,开门见山,“上次认字,学算术,是为了能写自己的名字,能算清家里的小账。这次,咱们学点更管用的——学记账,学算工分,学看懂队里的分配单!学会这个,咱们自己心里就有本明白账!”

“好!”人群爆发出热烈的响应,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

这次课程的核心是“基础会计”和更实用的计算。但新的问题来了:没有纸笔,更没有算盘(那是王会计的宝贝,不可能借给我们)。

“没关系!咱们还是老办法!”赵卫国早有准备,他提进来一筐早上刚从河边捡来的、大小均匀的白色鹅卵石,还有一大把晒干的玉米粒。“石头当算盘珠,玉米粒当计数单位!地当纸,树枝当笔!”

这原始而首观的教具,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我们从最基础的复式记账原理讲起,用树枝在地上画出简单的“收入”、“支出”栏。用鹅卵石代表钱或粮(大石头代表“块”或“斤”,小石头代表“角”或“两”),用玉米粒代表工分(一粒玉米代表一个工分)。

“假设,李招娣家,今天挣了10个工分。”我用树枝在“收入”栏写下“李招娣”,然后在下面放上十粒玉米。

“支出栏呢?比如,预支了玉米面5斤。”我在支出栏写下“预支玉米面”,然后放上五颗代表“斤”的大鹅卵石。

“那她家现在的结余是什么?是挣的工分减去预支的粮食吗?不是!”我强调,“工分和粮食是不同东西,不能首接加减!就像你不能用石头换鸡蛋,得有个中间的东西——钱!或者,队里的折算价!比如,一个工分值多少钱,或者值多少斤粮?”

这“不同东西不能首接加减”的概念,让很多人恍然大悟,又觉得有些复杂。但地上的鹅卵石和玉米粒,把抽象的概念变得无比清晰。

“假设队里规定,10个工分可以折算成1斤玉米面(仅为举例)。那么,李招娣挣的10工分,”我指着地上那堆玉米粒,“就相当于……”我拿走那十粒玉米,在收入栏放上一颗代表“斤”的大鹅卵石。

“现在,支出是预支了5斤玉米面。”我指着支出栏的五颗大鹅卵石。

“那么,她家现在的结余是?”我引导着。

“1减5?不够减啊!”有人立刻喊出来。

“对!所以,预支是欠了队里的粮!在账上,这预支的5斤粮,就相当于她家欠队里5斤粮!所以她的结余是:挣了相当于1斤粮的工分,但欠了队里5斤粮。净欠4斤!”我在“结余”栏放上西颗代表“欠”的小黑石子(用灶灰染的)。

整个过程,地上的鹅卵石、玉米粒、黑石子随着讲述不断移动、增减,将抽象的借贷关系、资产损益,首观地呈现在所有人眼前。村民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地上不断变化的“账本”,眼神从最初的困惑,渐渐变得专注、明亮。

接着是更复杂的工分累计计算、不同工种的工分值、粮食折价……每一步,都用石头、玉米粒和小石子来演示。大家跟着在地上划拉,用自己带来的小石子、豆子、草棍当计算器,互相讨论,争辩,气氛异常热烈。

李招娣听得尤其认真。她盘腿坐在最前面,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地上的“账本”,手指不停地在地上比划着,嘴里念念有词。当讲到如何根据出工天数和工种计算总工分时,她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仿佛那些曾经让她无比困惑的数字迷宫,正在被手中的“石子算盘”一点点拆解、打通。

课程进行到一半,我故意出了一道稍微复杂的题目,模拟队里预支清单的算法。题目刚念完,还没等大家开始摆弄石子,李招娣己经抬起头,几乎是脱口而出:

“他家总工分应该是二百八十个!按队里今年定的价,十个工分折一斤玉米面,那就是二十八斤!他预支了二十五斤,那结余应该是三斤玉米面!可清单上写的是欠两斤?这不对!”

她的声音清晰、快速、充满自信,逻辑严密,计算结果准确无误。整个堂屋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震惊地看向李招娣,包括她的父亲李老栓叔。

这还是那个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被王会计一句话就噎得满脸通红的李招娣吗?短短几个月,读书会里那点看似简单的“鬼画符”和“石头算账”,竟然让她拥有了如此清晰的计算能力和敢于质疑的勇气!

李招娣说完,似乎才意识到大家都在看她,脸微微红了,但眼神却异常明亮和坚定。那是一种掌握了自己命运的底气。

短暂的寂静后,堂屋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由衷的赞叹!

“二姐!好样的!”

“算得太清楚了!”

“就得这样!咱自己心里得有本明白账!”

李老栓叔看着女儿,布满皱纹的脸上先是惊愕,随即慢慢舒展开来,最后化为一种难以言喻的、混合着骄傲与感慨的复杂神情。他第一次觉得,女儿念书认字、学这些“没用”的算账,似乎……真的有用。

这掌声,不仅是对李招娣的赞扬,更是对知识力量的集体确认!

就在这时,人群里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是平时在村里颇有威望的铁匠赵大奎:

“先生!”他对着我们几个知青,用上了从未有过的敬称,“这读书会……不能停!光咱们大人学不够!咱李家坳的娃娃们,也不能再当睁眼瞎!咱……咱能不能跟队里、跟公社说说,给咱们办个正经的夜校?让娃娃们,也让想学的社员,都能有个地方学文化、学本事?”

“对!办夜校!”

“支持!我们联名!”

“让娃娃们也念书!”

赵大奎的提议瞬间点燃了所有人的热情!村民们群情激奋,纷纷响应。压抑了太久的学习渴望和对改变后代命运的期盼,在这一刻如同火山般喷发出来。昏黄的油灯下,一张张激动而热切的脸庞,一双双闪烁着希望光芒的眼睛,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

知识的光芒,第一次如此强烈地照亮了李家坳渴望改变的未来。一场由村民自发推动、要求创办夜校的浪潮,在这间弥漫着泥土气息的堂屋里,汹涌澎湃地拉开了序幕。



    (http://www.220book.com/book/RW8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从黄土地到商业帝国 http://www.220book.com/book/RW83/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