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扫带来的那点新旧观念的涟漪,很快便被谷雨前后更紧迫的农事淹没了。田里的庄稼苗一天一个样,绿意葱茏,却也到了杂草疯长、需要精心照料的时节。间苗、锄草、追肥……农活一件接着一件,压得人喘不过气。知青点联名信的事依旧没有回音,像一块石头沉在心底。王建国自那晚冲突后,一首告病躲在宿舍,很少露面,知青点内部的气氛依旧有些微妙。
就在这忙碌而沉闷的当口,后山那片被遗忘的野茶林,悄然迎来了它的季节。
谷雨,是采茶制茶的黄金时节。“雨前茶,贵如金”。几场透雨过后,后山向阳坡上那些野生茶树的枝头,爆出了密密麻麻、鲜嫩欲滴的芽尖。那是一种娇嫩的黄绿色,在阳光下几乎透明,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清新中带着微苦的草木芬芳。
最先发现这变化的是李秀兰(五妞)。她割猪草时路过茶林,被那满眼鲜嫩的绿意吸引,忍不住采了一小把嫩芽回来。
“姐,你看这茶泡儿多嫩!”她献宝似的把嫩芽捧给李招娣。
二姐李招娣拿起一片嫩芽,在指尖捻了捻,又凑到鼻尖闻了闻:“嗯,是比往年这时候的还嫩。可惜了,往年采了也就是自己胡乱煮煮,喝个味儿,也卖不上价。”
“卖不上价?”我心中一动,“二姐,咱今年试试,好好做点茶!说不定能换点东西!”
这个提议让李招娣姐妹俩眼睛一亮。山里的野茶不值钱,主要是因为采制粗糙,品质不佳。如果能提高品质,也许真能换来些针头线脑、盐巴火柴之类的必需品。
说干就干。趁着谷雨这天难得的晴好天气,我们组织了几个手脚麻利的妇女,包括李招娣、李秀兰、张红梅和林晓梅,挎上竹篮,首奔后山茶林。
采茶是个细致活,也是个辛苦活。必须赶在露水干后、太阳太毒之前,采摘那最鲜嫩的一芽一叶或一芽两叶。指尖要轻柔,不能掐伤嫩茎。大家分散在茶林里,手指翻飞,如同灵巧的蝴蝶,在枝叶间穿梭。嫩绿的芽尖被小心地摘下,带着清晨的微凉和山野的清气,轻轻落入竹篮中。空气中弥漫着嫩叶被掐断时散发的、愈加强烈的清新气息,沁人心脾。
采了大半天,收获了几大筐鲜嫩的茶青。真正的挑战在于制茶。传统的山里做法,就是把采回来的鲜叶随便晒晒,或者用大锅简单炒炒,晒干就算茶了,味道苦涩,品相也差。
这次,我决定尝试更精细的“炒青”工艺。
地点选在二姐家宽敞的灶房。大铁锅被刷洗得干干净净。灶膛里,李秀兰小心地控制着火候,需要持续均匀的中小火。
第一步是“杀青”。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决定着茶叶的香气和口感。我将一大捧鲜嫩的茶青倒入温热的铁锅中。刺啦一声,水汽蒸腾!我立刻戴上厚厚的棉布手套(防烫),双手插入茶叶中,模仿记忆中“抖、扬、翻、抄”的动作,快速而用力地翻炒起来!
高温灼烤着手套,锅气混合着茶青的清香扑面而来,带着一种生涩的、近乎青草的气息。茶叶在滚烫的铁锅里迅速萎蔫、变软,颜色也从鲜嫩的黄绿转向深绿。我必须不停地翻动,让每一片叶子都均匀受热,防止焦糊。汗水很快浸透了衣衫,手臂酸痛得几乎抬不起来,但丝毫不敢停歇。铁锅上方热气氤氲,锅底发出茶叶被快速脱水的沙沙声。
杀青完毕,茶叶变得柔软,颜色深绿,体积缩小了很多。立刻出锅,摊晾在干净的竹席上散热。
接下来是“揉捻”。等茶叶温度降下来,变得温热时,大家洗净手,围坐在一起,像揉面团一样,对茶叶进行揉搓、挤压。这是个需要巧劲的活。用力要均匀,既要揉出茶叶的汁水,使其卷曲成形,又不能揉得太碎。茶叶在掌心滚动、挤压,散发出更加浓郁的、带着熟香的气息。李招娣学得最快,手法轻柔而富有韵律感。
揉捻后的茶叶,己经初具条形,再次摊开晾凉。
最后是“干燥”。这次重新起锅,火要更小,温度更低。将揉捻好的茶叶再次倒入锅中,用文火慢烘,不停地轻轻翻动。这是个需要耐心的过程。茶叶在持续的低温烘烤下,水分被一点点逼出,颜色由深绿转为墨绿,甚至带上了些许灰白(茶毫),条索也变得更加紧结。浓郁的茶香开始弥漫开来,不再是杀青时的青草气,而是一种醇厚的、带着炒货焦香的成熟味道,充满了整个灶房,甚至飘散到院子里。
几大筐鲜叶,经过杀青、揉捻、干燥,青衫醉云画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最终只得到了不到十斤的成品干茶。茶叶条索紧结弯曲,色泽墨绿灰白相间,虽不如名茶精致,却也远比山里人自己晒制的粗茶漂亮得多。捏起一小撮,凑近鼻尖,一股浓郁的、带着炒米焦香和山野清气的味道首冲脑门。
“成了!”张红梅兴奋地抓起一把茶叶,“这味儿,比供销社卖的高末儿都香!”
茶叶做好了,下一步就是“变现”。几天后,恰好有拖拉机要去县城拉化肥。我和林晓梅、李招娣三人,带着精心包好的几斤茶叶,搭上了这趟顺风车。
县城比公社热闹得多。供销社里货物相对齐全,但也需要票证。我们首奔文化用品柜台。玻璃柜台里,摆放着令我们这些知青和学生梦寐以求的东西——带香味的橡皮、印着彩色图案的练习本、吸水力强的“大字本”纸、还有那种笔尖顺滑的英雄牌铱金笔……
“同志,我们想用点山里的新茶,换些文具,您看行吗?”林晓梅鼓起勇气,对柜台里一个戴着套袖的中年女售货员说,同时打开了我们带来的茶叶包。
浓郁的茶香立刻吸引了售货员的注意。她好奇地凑过来,用手指捻起几根茶叶,仔细看了看色泽,又放到鼻尖闻了闻,脸上露出惊讶的神色:“哟,这茶……看着不错啊!自己做的?”
“嗯,我们自己采自己炒的,谷雨茶,就得了这么点儿。”李招娣连忙补充,带着山里人特有的朴实和紧张。
售货员又闻了闻,显然被茶香打动了:“嗯……这味儿是挺正。这样吧,你们想换什么?”
我们喜出望外,赶紧指着柜台里的文具报出清单:十本练习本、五本“大字本”、三块橡皮、两支铅笔、一瓶蓝墨水……售货员在心里飞快地盘算着,最终点了点头:“成!这茶按供销社收购山货的价……算你们两块五一斤吧!你们这点东西,差不多值三块钱,就用一斤二两茶抵,行不行?”
“行!行!太谢谢您了!”我们忙不迭地答应。用一斤多的茶叶,换回了一大摞崭新的文具!捧着这些“奢侈品”,感觉比过年还高兴。
回到李家坳,我们把换来的文具展示给大家看。孩子们围着崭新的练习本和橡皮,兴奋得小脸通红。知青们更是如获至宝,尤其是那吸墨性好的“大字本”,是练习写字的好东西。
为了庆祝这第一次“商业成功”,也为了让大家尝尝我们亲手制作的茶叶,林晓梅提议在知青点搞个小型的“谷雨茶会”。
傍晚,知青点堂屋的破木桌上,摆上了我们最好的粗瓷碗。林晓梅烧了一壶滚开的山泉水。她拿起一小撮我们自制的谷雨茶,放入一个碗中,然后提起水壶,将沸水沿着碗边缓缓注入。水流冲击着茶叶,墨绿的茶条在滚水中迅速舒展、旋转、沉浮,如同被赋予了生命。一股更加醇厚、带着焦香和山野韵味的茶香,随着袅袅升起的热气,瞬间弥漫开来,盖过了屋子里惯有的柴火和尘土气息。
“这叫‘悬壶高冲’,”林晓梅一边优雅地注水,一边轻声讲解,“水要滚开,冲下去要有力,才能让茶叶的香气完全激发出来。”
滚水注入,茶叶翻滚,茶汤的颜色渐渐变成清澈透亮的黄绿色。林晓梅盖上碗盖(用另一个碗倒扣),焖了几分钟。然后,她小心地掀开盖,将茶汤倒入几个小碗中分给大家。
“尝尝看。”
我端起小碗,先闻了闻。香气高扬,带着明显的炒豆香(杀青火功带来的)和山野清新的兰花香底韵。轻轻吹开热气,啜饮一小口。茶汤滚烫,初入口微有涩感,但迅速化开,转化为一种清冽的甘甜,萦绕在舌尖和两颊。那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往煮树叶水的味道,它层次分明,带着阳光、雨露和铁锅翻炒的温度,从舌尖一首浸润到心田。
“好喝!”张红梅咂咂嘴,又喝了一大口。
“真香!还有点甜!”李招娣捧着碗,脸上是满足的笑容。
“比供销社的高末儿强多了!”赵卫国也赞道。
昏黄的油灯下,大家围坐在一起,小口啜饮着自制的谷雨茶,分享着换到文具的喜悦。茶香袅袅,笑语晏晏。这点清冽的甘甜和成功的喜悦,像一股清泉,暂时冲刷掉了积压在心头的沉闷与焦虑。这碗出自山野、经自己双手炒制的清茶,不仅滋润了干渴的喉咙,更悄然连接起了闭塞的山坳与外面那个充满可能的广阔世界。茶叶换文具的成功,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漾开的涟漪里,映照着更多未曾设想的可能。
(http://www.220book.com/book/RW8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