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79章 巧技共生

小说: 白虎御唐:龙阙血鉴   作者:小狩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白虎御唐:龙阙血鉴 http://www.220book.com/book/S1IH/ 章节无错乱精修!
 作者“小狩”推荐阅读《白虎御唐:龙阙血鉴》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艺苑的晨露还挂在经幡上,我己循着铁器敲打声走向城西的工坊集群。这里是唐蕃巧匠的聚集地,汉地的冶铁炉与吐蕃的锻打坊相邻而建,烟囱里升起的炊烟在晨光中交织,像两条缠绕的丝带,将两地的技艺紧紧连在一起。

我的鼻尖掠过铁匠铺的门槛,嗅到淬火的水汽与硫磺混合的气息 —— 那是大唐工匠正在调试改良的吐蕃弯刀。炉边的铁砧上,一把刀坯既保留了吐蕃弯刀的弧度,又融入了汉地环首刀的坚韧,淬火时用的冷却剂是汉地的桐油与吐蕃的酥油按比例调配,刀刃在水中泛出独特的青蓝色,像高原湖泊的水面。

“白泽大人来得正好!” 吐蕃铁匠举着刚锻打的锄头笑道,锄头的刃部用了大唐的灌钢法,锄柄却缠着吐蕃的牦牛皮,既锋利又防滑。我用爪子轻拨旁边的工具架,汉地的刨子与吐蕃的刻刀并排悬挂,刨刃上的花纹是吐蕃的吉祥结,刀柄却刻着汉地的云纹,两种风格在铁器上和谐共存。

巳时的阳光晒得织坊的丝线发亮,唐蕃织工正围着一台改良的织机忙碌。这台织机以大唐的提花机为基础,加装了吐蕃的脚踏装置,织出的锦缎既有蜀锦的细腻,又有氆氇的厚实。一个大唐织工正教吐蕃女子辨认汉地的丝线色谱,吐蕃女子则回赠了用矿物染料染制的吐蕃红,两种颜色在锦缎上交织,像晚霞铺满高原。

我趴在织机旁的竹筐边,看着她们手中的梭子来回穿梭。汉地的丝梭与吐蕃的木梭在同一纬线间起落,大唐织工惊叹于吐蕃人对羊毛的鞣制技巧,吐蕃织工则佩服汉地染匠对色彩的精准把控。织架上的半成品,边缘是汉地的回纹,中心是吐蕃的八吉祥,针脚细密得看不出拼接的痕迹。

午后的水车坊里,水流冲击轮轴的声响格外清脆。大唐的水利工匠与吐蕃的石匠正合力改造灌溉系统,他们将汉地的龙骨水车与吐蕃的转经轮原理结合,造出的新水车既能提水灌溉,又能借助水流转动经筒。轮轴的轴承用了汉地的青铜轴套,外圈却雕刻着吐蕃的六字真言,水流过时,既带起水花,又仿佛在念诵经文。

我蹲在水车旁的青石上,看着匠人们测量水流速度。汉地的铜尺与吐蕃的木尺在同一水面比对,大唐工匠用算筹计算着轮辐的间距,吐蕃石匠则用绳结记录着水位变化。旁边堆放的零件里,有带着吐蕃纹饰的汉地齿轮,也有采用汉地榫卯的吐蕃木轴,每一件都透着跨文化的巧思。

傍晚的陶窑前,唐蕃陶工正取出烧好的器皿。窑里的陶器既有汉地的青瓷碗,又有吐蕃的彩绘罐,最特别的是一批融合了两地风格的茶具 —— 碗身是汉地的冰裂纹,碗底却印着吐蕃的太阳纹,釉色里掺了吐蕃的矿物土,烧出的光泽既有中原的温润,又有高原的明亮。

我蹭了蹭陶工们的围裙,上面沾着汉地的陶土与吐蕃的釉料。大唐陶匠正在演示如何拉坯更均匀,吐蕃陶工则展示着如何在陶坯上雕刻更精细的花纹。他们的对话里,“窑温” 与 “釉色” 的词汇在汉藏语言间切换,像在共同编写一本制陶的秘籍。

夜幕降临时,工坊区的炉火依旧兴旺,唐蕃工匠们围坐在篝火旁,展示着各自的得意之作。改良的农具、精美的织物、实用的器皿在火光下熠熠生辉,分不清哪件是汉地技艺的延伸,哪件是吐蕃智慧的创新。

我卧在篝火旁的沙地上,看着他们用不同的语言交流着技术细节,火光映在他们脸上,满是对技艺的执着与对彼此的敬佩。远处逻些城的灯火与工坊的火光连成一片,像一片孕育着希望的海洋。

作为一头白虎,我或许不懂这些技艺的原理,但我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智慧与创造力。我会继续守在这里,看着匠人们不断改良工具、创新技法,见证唐蕃的巧技在交融中不断进步,像这工坊的炉火一样,永远旺盛,照亮两地百姓的生活。



    (http://www.220book.com/book/S1I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白虎御唐:龙阙血鉴 http://www.220book.com/book/S1IH/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