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栈的晨钟刚敲过三响,我己沿着洒满朝露的石板路走向逻些城的官学。学堂的朱漆大门上,悬挂着唐蕃双语的匾额,汉文的 “崇文” 与吐蕃文的 “求知” 在晨光中相映成趣,门轴转动的吱呀声里,混着学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像一首悠远的晨歌。
我的鼻尖掠过学堂的窗棂,嗅到一股墨香与酥油混合的气息 —— 那是汉地的宣纸与吐蕃的狼毫笔共同书写的味道。窗内,大唐的博士正用吐蕃语讲解《礼记》,案几上的典籍既有线装的汉文经卷,又有贝叶写就的吐蕃文献,书页翻动时,两种文字的墨迹在阳光下泛着同样的光泽。
“白泽大人,你看这篇策论!” 一个吐蕃学子举着竹简跑来,上面用汉文写着对吐蕃律法的见解,字里行间既有中原的礼法思想,又不失高原的务实精神。我用爪子轻蹭竹简边缘,上面还沾着吐蕃特有的矿物颜料,是他标注重点时不小心蹭上的。不远处,大唐学子正围着吐蕃学者请教《世系明鉴》的典故,学者用削尖的木笔在沙地上画出吐蕃的历史脉络,学子们则用毛笔在纸上记录,笔尖的墨与沙地上的痕相互呼应。
巳时的日头晒得学堂的庭院暖洋洋的,唐蕃学子正在进行辩论。他们围绕 “礼与法” 的主题展开交锋,吐蕃学子引述吐蕃的盟誓传统,大唐学子则搬出汉地的 “德主刑辅” 思想,言语间虽有争执,却始终保持着对彼此文化的尊重。一个大唐学子用刚学会的吐蕃语阐述观点,引来满堂喝彩,吐蕃学子们立刻用更流利的汉文回应,笑声与掌声在庭院里回荡。
我趴在庭院中央的槐树下,看着他们用双语誊写典籍。一张长案上,汉文的《诗经》与吐蕃的《格萨尔王传》被拆开重新编排,学子们选取其中关于 “忠义” 的章节汇编成册,汉文的诗句旁用吐蕃文作注,吐蕃的史诗片段后附上汉文的释义,两种文字像藤蔓一样缠绕在竹简上,密不可分。
午后的书坊里,唐蕃的刻书匠正在合作刊印新书。汉人匠人教吐蕃匠人掌握汉地的雕版技艺,吐蕃匠人则传授如何用本地木材制作更耐用的书版。案上的字盘里,汉地的活字与吐蕃的木刻字块整齐排列,即将印出的书页上,既有汉地的楷书,又有吐蕃的乌金体,两种字体在纸上交替出现,小狩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却不显丝毫杂乱。
我蹲在书坊的角落,看着他们校对样书。大唐的书商指着一处吐蕃文的注解,与吐蕃学者讨论如何更精准地传达汉文原意;吐蕃的抄书吏则帮汉人匠人辨认模糊的汉文古字,两人头挨着头,手指在书页上轻轻点划,神情专注得仿佛在雕琢一件珍宝。旁边堆放的书册里,有汉文注释的吐蕃医书,也有吐蕃文解读的汉地农书,每一本都凝聚着两地学子的心血。
傍晚的学舍里,唐蕃学子围坐在一起交流见闻。大唐学子讲述长安太学的学制,吐蕃学子则描述吐蕃的寺院教育,他们的话语里,“博士” 与 “上师”、“科举” 与 “辩经” 这些不同的教育词汇自然切换,像在共同编织一张知识的网络。一个吐蕃学子拿出家乡带来的矿石,向大唐学子请教冶炼之术;大唐学子则取出随身携带的算经,与吐蕃学子探讨天文历法的计算方法,学舍里的烛火映着他们求知的眼神,温暖而明亮。
我蹭了蹭学舍门口的石鼓,鼓面上刻着的劝学文一半是汉文,一半是吐蕃文。大唐博士笑着递给我一块学子们用边角料做的墨块,上面印着 “学问无界” 西个篆字,旁边还有一行吐蕃文的 “智慧同源”。学舍外的公告栏上,贴着唐蕃学子共同制定的学规,既有汉地的 “尊师重道”,又有吐蕃的 “精进不懈”,墨迹虽浅,却透着坚定的信念。
夜幕降临时,学堂的灯火依旧明亮,唐蕃学子们还在挑灯夜读。他们有的在临摹书法,汉文的行书与吐蕃的草书在同一纸上挥洒;有的在推演算题,汉地的算筹与吐蕃的石子在沙盘上共同运算。我卧在学堂的石阶上,听着他们时而低声讨论,时而奋笔疾书,空气中弥漫着专注与执着的气息。
远处商栈的灯笼与工坊的火光在夜色中闪烁,与学堂的灯火连成一片,像一条流淌的光河。我知道,这些学子们正在传承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唐蕃交融的文脉,是两地和平共处的根基。
作为一头白虎,我或许无法读懂那些深奥的典籍,但我能感受到这份求知中蕴含的力量与希望。我会继续守在这里,看着学子们茁壮成长,听着读书声代代相传,见证唐蕃的文脉在交融中绵延不绝,像这永不熄灭的灯火一样,照亮高原与中原的未来。
(http://www.220book.com/book/S1I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