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岭哨所的晨号刚在山谷间散去,我己循着马蹄声走向逻些城的驿馆。这里是唐蕃使者往来的居所,庭院里的槐树挂着大唐的宫灯与吐蕃的经幡,风中既有中原的檀香,又有高原的藏香,两种气息缠绕着,像在迎接远方的客人。
我的鼻尖掠过驿馆的门槛,嗅到一股墨香与皮革混合的气息 —— 那是大唐的国书与吐蕃的礼单在同一案几上散发的味道。厅内,大唐的使者正与吐蕃的接待官核对行程,汉文的 “觐见” 与吐蕃文的 “朝见” 在对话中交替出现,案上的舆图既标注着长安到逻些的驿路,又画着沿途的山川险阻,使者用手指划过路线,与接待官讨论着如何避开近日的风雪。
“白泽大人,来看这匹御赐的丝绸!” 大唐使者展开一卷蜀锦,上面织着唐蕃使者并辔而行的图案,汉人画师特意在吐蕃使者的氆氇上织出中原的云纹,吐蕃织工则在大唐使者的袍角添了高原的雪山。我用爪子轻碰锦缎边缘,丝线里混着吐蕃的羊绒,摸起来既有丝绸的顺滑,又有羊毛的温暖,像把两地的情谊织在了一起。
巳时的日头晒得驿馆的石板发烫,唐蕃的官吏正在清点贡品。大唐的绫罗绸缎与吐蕃的金银珠宝在同一案上陈列,登记的账册用双语书写,“匹” 与 “匹”、“两” 与 “两” 的换算精准无误。一个吐蕃官吏用汉文询问丝绸的织造工艺,大唐的随员便取出织机模型,用吐蕃语讲解提花的技巧,两人的手指在模型上比划,神情专注得像在破解什么奥秘。
我趴在庭院的石阶旁,看着使者们准备觐见的礼物。大唐的使者将茶叶与瓷器分装成礼盒,每个礼盒上都贴着双语的标签;吐蕃的官员则把麝香与玉器整理成贡品,包装的锦盒既用了中原的描金工艺,又盖着吐蕃的印章。一个年轻的大唐随员正学着用吐蕃的礼节包装礼物,吐蕃的侍从在一旁耐心指点,两人的笑声惊起了檐下的飞鸟。
午后的议事厅外,唐蕃的大臣正在等候使者觐见。大唐的长史与吐蕃的大相并肩而立,讨论着边境的互市情况,长史用吐蕃语提及近日的茶叶交易量,大相则用汉文回应着吐蕃的皮毛输出量,两人不时点头,对彼此的治理措施表示赞赏。我蹲在廊柱旁,看着他们手中的文书,作者“小狩”推荐阅读《白虎御唐:龙阙血鉴》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汉文的 “互惠” 与吐蕃文的 “共赢” 写在同一行,墨迹在阳光下泛着同样的光泽。
觐见仪式开始时,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并肩坐在王座上,大唐使者手捧国书,用吐蕃语宣读着唐玄宗的问候,吐蕃的使者则用汉文回应着赞普的致意。殿内的乐师奏响新编的乐曲,既有大唐的《秦王破阵乐》片段,又有吐蕃的《酒歌》旋律,两种乐声交织着,像在为这场会面助兴。
我趴在殿门的一侧,看着使者们献上礼物。大唐的茶叶与吐蕃的青稞酒被同时摆在供桌,象征着两地物产的交融;中原的经卷与高原的佛经并排陈列,代表着文化的互鉴。松赞干布拿起一块汉藏工匠合铸的金牌,上面刻着 “和同一家” 的双语铭文,递给大唐使者时,两人的手指同时触到金牌,仿佛握住了一份沉甸甸的承诺。
傍晚的驿馆里,唐蕃的使者围坐在一起宴饮。桌上的菜肴既有中原的红烧鱼,又有高原的烤羊肉,酒杯里倒着长安的米酒与逻些的青稞酒。大唐的使者讲述着长安的繁华,吐蕃的官员则描绘着逻些的变迁,说到兴起处,有人唱起汉地的乐府诗,有人跳起吐蕃的锅庄舞,歌声与舞步里没有丝毫隔阂。
我蹭了蹭驿馆的廊柱,柱上刻着过往使者的留言,汉文的 “友谊长存” 旁是吐蕃文的 “情谊永驻”。一个大唐使者正给吐蕃的孩童讲中原的故事,孩童则用石子在地上画出高原的动物,两人虽语言不通,却能从彼此的神情里读懂意思。驿馆的灯笼渐次亮起,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幅和睦的画。
夜幕降临时,驿馆的灯火与逻些城的万家灯火连成一片,唐蕃的使者还在讨论着明日的行程。他们的话题从天文历法谈到农田水利,从典章制度说到技艺传承,言语间 “交流” 与 “合作” 的意愿格外鲜明。我卧在驿馆的院墙外,听着里面的谈笑声,远处的佛塔风铃与官学的读书声在夜空中交织,像一首祥和的夜曲。
作为一头白虎,我或许不懂那些国书里的辞令,但我能感受到这份往还中蕴含的尊重与善意。我会继续守在这里,看着使者们带着使命来来往往,听着驿馆的钟声响了又落,见证唐蕃的情谊在不断的交往中愈发深厚,像这逻些城的河水,永远向前流淌,滋养着两岸的土地。
(http://www.220book.com/book/S1I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