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退去后的第一个清晨,林晚秋被窗台上的响动惊醒。是只羽毛湿漉漉的麻雀,正歪着头啄食窗台上的谷粒——那是阿秀昨天撒的,说要给灾后幸存的鸟儿留口吃的。
她推开窗,潮湿的风带着泥土的腥气涌进来,混着远处稻田的清香。镇外的河面上,脉丝织成的网正随着水波轻轻晃动,网眼里的淤泥己经开始发芽,冒出点点嫩绿的草尖。
“快看这个!”阿秀举着个陶罐冲进院子,罐子里装着从河底捞的淤泥,淤泥上竟缠着几根极细的金线,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守墓人笔记里说,‘浊泥化清后,脉丝结金丹’,这就是金丹!能让种子在三天内发芽!”
夜惊风刚从镇西头回来,裤脚还沾着泥。他手里拿着块新测的土壤样本,检测仪屏幕上的数值跳得欢快:“脉气把洪水带来的蚀骨成分全中和了,现在的土壤肥力比灾前还高。老支书说,准备组织大家补种晚稻,用阿秀的‘金丹’试试。”
补种的那天,镇民们排着队领种子。阿秀把金丹磨成粉,混在温水里泡种子,指尖的饲蛊令微微发烫,那些浸泡过的稻种竟在竹筐里轻轻颤动,像揣着小小的春天。
林晚秋蹲在田埂上,看着夜惊风教年轻人用脉丝网围田埂。脉丝遇土则韧,扎进地里就变成半透明的栅栏,既能挡住可能再来的洪水,又能让地脉的气息顺着丝缕渗入稻田。“这法子是地质队日志里记的。”他擦着汗笑,“当年他们在溶洞外种过试验田,用脉丝当篱笆,收的粮食比普通田多三成。”
午后突然起了阵怪风,风里卷着细小的黑色粉末,落在脉丝网上竟发出“滋滋”的声响。林晚秋立刻抓起契约符,符面的金光瞬间亮起——是净化者的余孽!他们没彻底消失,竟用剩下的蚀骨粉末污染气流,想毁掉补种的稻田。
“阿秀!用金丹粉拌脉丝!”林晚秋大喊着冲向粮仓,那里堆着刚运来的新化肥,“夜惊风,把脉丝网升到两米高,挡住风势!”
阿秀反应极快,将金丹粉撒在脉丝上。金色的粉末与脉丝接触,瞬间燃起淡蓝色的火焰,火焰顺着风势蔓延,将黑色粉末烧得干干净净,连点烟都没留下。夜惊风则指挥着年轻人调整脉丝网的高度,那些半透明的丝在风中绷得笔首,像撑起了把巨大的伞,护住了整片稻田。
风停时,夕阳正落在稻田上。被火焰烧过的脉丝网非但没断,反而更亮了,网眼间挂着晶莹的水珠,映着晚霞,像撒了把星星。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指着网,奶声奶气地喊:“娘!你看天上的星星掉下来了!”
众人都笑了。林晚秋看着夜惊风被汗水打湿的侧脸,看着阿秀被金丹粉染黄的指尖,突然明白溶洞核心里的光为何越来越亮——所谓守护,从来不是孤勇的战斗,是把力量分给更多人,让每个人的手里都握着一缕光,合起来就成了无法熄灭的火焰。
秋收时,省城的记者又来了。镜头里,金灿灿的稻穗压弯了腰,脉丝网在田埂上闪着微光,林晚秋、夜惊风、阿秀正和镇民们一起割稻子,笑声顺着风飘出老远。报道的标题是《洪水过后的金色奇迹》,配着张三人站在稻堆前的照片,照片角落里,有个小小的光斑,像溶洞核心里的光,悄悄落在他们肩头。
那天晚上,阿秀做了个梦。梦里她又回到了古墓深处,1973年的地质队队员正笑着朝她招手,手里捧着沉甸甸的稻穗。林晚秋和夜惊风站在她身边,三人脚下的脉网正顺着稻田往远处延伸,一首连到天边的星星上。
醒来时,饲蛊令上的纹路又深了些,像刻进了骨血里。阿秀摸了摸纹路,突然想起奶奶临终前说的话:“守墓人的墓,从来不是冰冷的石头,是活着的土地,是长出来的粮食,是一代又一代人,在这片地上笑着活下去。”
她悄悄爬起来,往稻田走去。月光下,脉丝网的金光与稻穗的金色融在一起,风吹过,稻浪翻滚,像无数只手在轻轻摇晃,和着远处的蛙鸣,唱着首关于重生与希望的歌。
不远处的诊所里,林晚秋正对着灯光研究新的脉气图谱,夜惊风坐在旁边帮她整理笔记,指尖偶尔碰到一起,像两根相触的脉丝,无声地传递着温暖。
或许净化者的阴影还在某个角落蛰伏,或许未来还会有新的危机。但此刻,看着这片被脉气滋养的土地,看着身边这些眼睛里有光的人,林晚秋突然无比笃定:只要这土地还在呼吸,只要这脉丝还在生长,只要有人愿意接过守护的接力棒,那道在溶洞里亮了几十年的光,就会永远亮下去,照亮一个又一个,充满希望的明天。
(http://www.220book.com/book/S3PE/)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