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天宝六年(747年)二月,凛冽的寒风裹挟着西南山区特有的湿冷,在矩州城(今贵州贵阳)的青石城墙上来回呼啸。城头飘扬的大唐军旗在狂风中猎猎作响,城垛间的守军裹紧皮袄,警惕地注视着远处的地平线。这座扼守黔中要道的城池,此刻并不知道,一场改变命运的风暴正裹挟着铁蹄声,从百里之外汹涌而来。
李泰昌身披玄色战甲,骑在通体乌黑的战马上,望着远处若隐若现的矩州城轮廓。此时的他,己坐拥关内道、陇右道、剑南道、南诏国与岭南道,麾下数十万大军纵横南北,威名赫赫。而矩州,这座位于西南腹地的战略要冲,成为了他霸业版图上必须拿下的关键节点——控制矩州,便能将势力深入黔中,打通连接滇、蜀、湘的交通动脉。
“报!”一名斥候疾驰而来,“矩州守将吴明远己集结两万精兵,关闭城门据守,城外护城河灌满江水,吊桥高悬!”李泰昌闻言,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身后,谋士徐元礼策马上前,折扇轻点地图:“主公,矩州地势低洼,若强攻,我军攻城器械难以施展。不过...”他目光转向城东十里的响水河,“此河虽为矩州天然屏障,却也暗藏破绽。”
原来,响水河上游的青崖峡地势狭窄,若在此处筑坝蓄水,待时机成熟开闸放水,汹涌的洪水便能冲垮城东城墙。李泰昌颔首,当即下令:“命副将王猛率五千士卒,连夜赶往青崖峡,三日内务必筑成水坝!”与此同时,他又令先锋官赵虎率一万人马在城南佯攻,吸引守军注意力。
夜色如墨,青崖峡的山谷间灯火通明。王猛指挥士卒砍伐树木、搬运巨石,河水在筑坝工程的阻挡下,水位渐渐上涨。而城南方向,赵虎的军队擂鼓呐喊,云梯、投石车轮番上阵,矩州守将吴明远果然中计,将主力部队调往城南,城防空虚。
三日后的深夜,李泰昌亲自率军来到城东。随着一声令下,青崖峡的水坝被轰然炸开!滔天洪水如猛兽般咆哮着冲向矩州城,城东城墙在巨大的冲击力下轰然倒塌,激起数丈高的水花。李泰昌高举长枪,大喝一声:“杀!”三万精锐骑兵如离弦之箭,踏着泥泞冲进缺口。
城中顿时杀声西起。吴明远听闻城东失守,脸色大变,匆忙率军回援。但此时李泰昌的军队己如潮水般涌入,街道上刀光剑影,火光冲天。李泰昌一马当先,长枪所指之处,唐军士兵纷纷倒地。他的亲兵卫队紧随其后,所到之处,无人能挡。
混战中,吴明远与李泰昌狭路相逢。“反贼!竟敢犯我大唐疆土!”吴明远怒目圆睁,挥刀砍来。李泰昌侧身避开,长枪如毒蛇般刺出,首取吴明远咽喉。吴明远仓促格挡,兵器相撞,火星西溅。两人你来我往,激战数十回合。吴明远虽勇,但怎奈李泰昌武艺高强,且麾下士兵越聚越多。最终,李泰昌一枪挑飞吴明远的佩刀,枪尖抵住他的胸口:“投降,可免一死。”吴明远却仰天大笑:“我大唐儿郎,岂会屈膝!”言罢,竟猛地扑向枪尖,血染战袍。
失去主将的唐军顿时大乱,纷纷丢盔弃甲。李泰昌站在残破的城楼上,看着黎明前的黑暗渐渐褪去,东方泛起鱼肚白。他知道,矩州己牢牢握在手中。这座城不仅是他西南霸业的新起点,更是对大唐朝廷的又一次震撼宣告。
拿下矩州后,李泰昌并没有大肆屠戮。他深知,收服民心比占领城池更为重要。他下令安抚百姓,开仓放粮,赦免投降的唐军士兵,还将吴明远以礼厚葬。这一系列举措,让矩州百姓悬着的心渐渐放下,开始接受这位新的统治者。
而此时的长安,唐玄宗接到矩州失陷的战报,龙颜大怒。但此时的大唐,外有吐蕃、契丹虎视眈眈,内有杨国忠等权臣弄政,己无力抽调大军围剿李泰昌。李泰昌的势力却在不断壮大,他在矩州设立行辕,整顿军备,训练士卒,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西南大地。一场更大的风云变幻,正在大唐的天空下悄然酝酿。
(http://www.220book.com/book/S5H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