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岩镇的晨雾裹着草木清气漫进窗棂时,苏小满正对着系统商城里的“青岩传统小吃图谱”出神。
“灰豆腐”三个字旁配着张泛黄的插画:穿蓝布衫的妇人正把豆腐块埋进草木灰里,旁边的瓦罐冒着热气,注解写着“用桐壳灰腌制三日,再经九晒九蒸,得一味清香”。
这是外婆生前最拿手的手艺,可惜苏小满只记得味道,记不清具体步骤。
“发什么呆?李老根送豆腐来了!”母亲赵秀兰的声音从厨房传来,带着点雀跃,“说是后山黄豆磨的,特意留的老豆腐,适合做灰豆腐。”
苏小满赶紧跑出去,看到李老根蹲在门槛上抽旱烟,脚边放着个竹筐,里面是块沉甸甸的老豆腐,黄澄澄的透着豆香。“张屠户他婆娘磨的,”他磕了磕烟袋锅,“比镇上供销社的劲道,做灰豆腐正好。”
“谢谢您李伯,”苏小满往他手里塞了罐新做的“外婆红”,“这是昨天赶集剩的,您拿回去尝尝。”
李老根捏着陶罐转了转,没推辞,只是往灶房瞅了瞅:“灰豆腐的草木灰得用桐壳烧,我家柴火垛里有,等会儿让你爸去背点。”
他站起身要走,又回头说,“陆老师刚才来过,说县旅游局的人今天下午来拍宣传片,让你把小店收拾利索点。”
“真的?”苏小满眼睛一亮——上旅游APP的事有眉目了? “骗你干啥,”李老根哼了声,“他还说,让你多做点特色小吃,别总卖酸汤粉,显得咱青岩镇没花样。”
看着李老根的背影消失在巷口,苏小满突然笑了——这老头嘴上不饶人,心里比谁都惦记着她的小店。
做灰豆腐是个细致活儿。 母亲把老豆腐切成两寸见方的块,放在竹筛里沥干水。苏小满按照图谱上说的,把李老根送的桐壳灰倒进陶盆,加了点灵泉水拌匀,灰堆里立刻冒出细密的热气。
“得让灰没过豆腐,”母亲的手在灰堆里扒出个坑,“你外婆以前总说,桐壳灰性子温,腌出来的豆腐不涩。”
苏小满把豆腐块轻轻埋进灰里,指尖触到温热的灰,突然想起小时候看外婆做灰豆腐的场景:阳光透过柴火房的窗棂,落在外婆的白发上,她用布满皱纹的手翻着灰堆里的豆腐,嘴里哼着不知名的小调。
“想啥呢?”母亲拍了拍她的手背,“灰得压实,不然进了空气会坏。” “想外婆了,”苏小满小声说,“她做的灰豆腐,蒸完能飘半条街的香。”
“等咱做完,比你外婆的还香,”母亲笑着往灰堆上撒了把干稻草,“这就叫传承,一辈传一辈。”
正说着,父亲背着半捆桐壳回来,额头上带着薄汗。“李老根说要加把芝麻杆烧,”他把柴火往灶膛里塞,“烟小,灰还细。”他蹲在灶前生火,火光映着他鬓角的白发,苏小满突然发现,父亲这阵子话多了不少,眼里的光也亮了。
中午的阳光透过窗棂落在陶盆上,灰堆里的豆腐正在悄悄发生变化。苏小满按照图谱提示,用灵泉水调了点盐水,沿着盆边慢慢浇进去——这是外婆没教过的法子,图谱说“盐水能让豆腐更入味,还不易坏”。
刚浇完盐水,陆砚背着教案夹走了进来。他今天穿了件白色棉T恤,袖口卷到小臂,露出结实的手腕,显然是刚上完体育课。“县旅游局的人三点到,”他往陶盆里瞅了瞅,“这是……灰豆腐?”
“嗯,”苏小满有点惊讶,“您认识?” “我奶奶以前做过,”陆砚笑了,眼角的纹路浅浅的,“不过她用的是稻草灰,说桐壳灰太金贵。”他蹲下来闻了闻,“有股清香味,比我奶奶做的浓。” “加了点盐水,”苏小满说,“图谱上教的。”
“图谱?”陆砚挑眉。 “就是……外婆留下的旧食谱,”苏小满赶紧圆话,心里却在感慨——他连灰豆腐的做法都知道,好像什么都瞒不过他。 陆砚没追问,只是帮着把晒在院里的辣椒串挪到阴凉处:“下午拍宣传片,要不要我帮你写点介绍词?比如‘青岩镇百年灰豆腐,用桐壳灰腌制,九晒九蒸’之类的,听着就有故事。”
“太好了!”苏小满正愁不知道怎么介绍,“您字写得好,写出来肯定好看。” 陆砚从教案夹里抽出张稿纸,提笔就写。他的字迹清隽有力,“小满食光”西个字尤其好看,像带着股食物的暖香。苏小满凑过去看,阳光落在他握着笔的手上,绒毛都看得清清楚楚,她赶紧低下头,假装整理辣椒串,耳根却热了。
“这样写行吗?”陆砚把稿纸递给她,上面不仅有介绍词,还有拍摄建议:“拍灰豆腐时可以从空中俯拍,展现豆腐在灰堆里的样子;拍酸汤粉时要拍蒸汽升起的瞬间,显得有烟火气。” “太专业了!”苏小满由衷赞叹——他连拍摄角度都想到了。
陆砚笑了笑,没说话,只是帮她把写好的介绍词贴在小店门口的木牌上。路过的学生看到,都凑过来看热闹,“灰豆腐是什么?”“能吃吗?”的喊声此起彼伏,倒成了免费宣传。
下午两点,县旅游局的人果然来了,带着摄像机和打光灯,阵仗不小。为首的是个戴眼镜的年轻人,自称小周,说话客客气气的:“苏老板,我们是来拍‘青岩特色美食’系列宣传片的,陆老师推荐说您这儿最有代表性。”
“您过奖了,”苏小满赶紧把他们迎进来,“快请坐,我给您倒点薄荷水。” 小周没喝水,举着摄像机先拍起了小店的全貌:“这木牌有年头了吧?看着就有故事。”他镜头扫过墙上的“最受欢迎小吃”奖状,又停在陆砚写的介绍词上,“这字写得好,是谁写的?” “是旁边中学的陆老师,”苏小满说。
“陆砚?”小周眼睛一亮,“我们还想采访他呢,他是青岩镇的‘文化代言人’,写过不少关于咱青岩的文章。” 正说着,陆砚从外面进来,手里拿着本旧相册:“我找着几张老照片,青岩小满:烟火酿甜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青岩小满:烟火酿甜最新章节随便看!是八十年代的青岩镇,说不定能用上。” 相册里的照片泛黄发脆,却记录着珍贵的瞬间:外婆站在杂货铺门口,穿着蓝色工装,笑得很精神;李老根年轻时挑着米粉担,在石板路上健步如飞;还有张全镇美食摊的合影,热热闹闹的像过年。
“太珍贵了!”小周激动地拍着照片,“这些镜头放进去,宣传片肯定火!” 拍摄灰豆腐时,苏小满按照陆砚的建议,从灰堆里轻轻扒出块豆腐——经过半天腌制,豆腐己经变成浅褐色,表面结着层细密的盐霜,透着股独特的清香。
摄像机怼在豆腐上拍特写,小周啧啧称奇:“这颜色看着就有食欲,比城里卖的豆腐干有味道。” 拍酸汤粉时,苏小满特意用灵泉空间的井水烧汤,蒸汽裹着酸香漫起来的瞬间,小周赶紧喊“卡”:“完美!就这镜头,能馋哭屏幕前的人!”
采访环节,小周问苏小满:“您觉得做美食最重要的是什么?” 苏小满想了想,看了眼正在帮母亲添柴的父亲,又看了看站在门口的陆砚,认真地说:“是用心,还有……传承。就像这灰豆腐,得用桐壳灰,得等够三天,急不得。做生意也一样,得慢慢来,把客人当自家人。”
陆砚站在阳光里,看着她的眼神亮闪闪的,像落了满地的星子。 宣传片拍到傍晚才结束,小周临走时塞给苏小满一张名片:“下周剪好给您发样片,没问题就上旅游APP了,到时候您的小店可得做好排队的准备!”
送走他们,陆砚帮着收拾东西。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在地上交叠在一起。“今天表现不错,”他笑着说,“比我想象的自然。” “还不是多亏了您,”苏小满递给他块刚蒸好的灰豆腐,“尝尝?刚出锅的。”
灰豆腐蒸得软糯,带着股独特的清香,还有点淡淡的回甘。陆砚咬了一口,眼睛微微睁大:“比我奶奶做的多了点甜味,是加了什么?” “加了点灵……”苏小满赶紧改口,“加了点红糖,图谱上说的。” 陆砚笑了笑,没戳破,只是把剩下的半块豆腐都吃了:“确实好吃,比城里的网红零食强多了。”
他顿了顿,突然说,“晚上有空吗?带你去个地方。” 苏小满的心跳漏了一拍:“去哪?” “去了就知道,”陆砚神秘地笑了笑,“七点在老槐树下等你。” 晚饭时,苏小满的心不在饭上,扒拉了两口就说要出去散步。
母亲看着她红扑扑的脸,笑着往她包里塞了块灰豆腐:“给陆老师带点,刚蒸的热乎。” 七点的老槐树下,陆砚骑着自行车等在那里,车把上挂着个马灯。“上来吧,”他拍了拍后座,“不远,就在后山顶。”
自行车在夜色里穿行,晚风带着草木的清香吹过来,苏小满抓着陆砚的衣角,能闻到他身上淡淡的皂角香。后山顶上能看到整个青岩镇的夜景,星星点点的灯火像撒在地上的珍珠,远处的河水泛着银亮的光。
陆砚把马灯挂在树枝上,从背包里拿出块布铺在草地上:“坐吧,这里是看星星最好的地方。” 两人并肩坐着,谁都没说话,只有风吹过草叶的沙沙声。过了会儿,陆砚突然说:“其实……我早就知道你的秘密了。”
苏小满的心猛地一跳,刚想解释,就听他继续说:“你做的酸汤总比别人的鲜,辣椒长得比别人的快,灰豆腐有股特别的清甜味……这些都不是‘县城进货’能解释的。”他转过头,眼睛在马灯光下亮闪闪的,“但我觉得,这没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幸运,不是吗?”
苏小满的眼眶突然有点热:“你……不觉得奇怪吗?” “不奇怪,”陆砚笑了,“就像青岩镇的泉水比别处的甜,后山的野菜比别处的香,有些神奇本来就该属于这片土地。”他从口袋里掏出个小布包递给她,“这是我奶奶留下的银镯子,她说要送给……能让青岩镇美食传承下去的姑娘。”
银镯子是老款式,上面刻着细密的花纹,带着岁月的温润。苏小满捏着镯子,指尖微微发抖:“陆老师……” “叫我阿砚吧,”他握住她的手,掌心暖暖的,“小满,我喜欢你,不是因为你的酸汤好吃,也不是因为你的灰豆腐香,是因为你眼里有光,像这青岩镇的星星,总能照亮别人。”
晚风吹过山顶,草叶沙沙作响,像是在为他鼓掌。苏小满看着陆砚认真的眼睛,突然觉得,灵泉空间的秘密一点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眼前这个人,懂她的努力,惜她的神奇,愿意陪她守着这青岩镇的烟火。
“我也喜欢你,阿砚。”她小声说,声音里带着点哽咽。 陆砚笑了,眼角的纹路在灯光下格外温柔。他轻轻把她揽进怀里,马灯的光晕在两人身上流淌,远处青岩镇的灯火明明灭灭,像在见证这个月光下的秘密。
下山时,苏小满的手腕上多了只银镯子,叮叮当当地响,像在唱一首快乐的歌。陆砚推着自行车,她走在旁边,两人的影子被马灯拉得很长,在石板路上紧紧依偎。 “灰豆腐的草木灰,明天我帮你背,”
陆砚说。 “不用,我爸说他去。” “那我帮你烧火,”他说,“桐壳灰得用文火,我拿手。” 苏小满看着他,突然笑了——原来最好的默契,不是藏住秘密,而是知道你的秘密后,还愿意陪你一起守护。
回到家时,母亲还在灯下纳鞋底,看到她手腕上的银镯子,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我就知道,这孩子靠谱。”父亲从里屋出来,手里拿着个红布包,往她怀里一塞:“你外公留下的算盘,说给以后的孙女婿,算账用。”
苏小满捏着沉甸甸的算盘,突然觉得,青岩镇的日子就像这灰豆腐,开始时可能要经历草木灰的“腌制”,但只要用心等,总能酿出最清的香,最甜的味。
夜风带着桂花的甜香吹进院子,苏小满坐在桂花树下,看着灵泉空间里新冒芽的青菜,心里充满了踏实的暖意。她知道,未来的路还长,有陆砚的陪伴,有家人的支持,有灵泉空间的守护,她的“小满食光”,一定会像这青岩镇的烟火,温暖而明亮。
(http://www.220book.com/book/S6R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