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中元年的春风,不仅吹绿了长安的柳梢,更鼓荡着天下士子的衣襟与雄心。
大明宫含元殿前,旌旗猎猎,仪卫森严。
与往年科举发榜后的喧闹不同。
今年的气氛格外庄重,甚至带着一丝令人屏息的威压。
科举常举照常进行,层层选拔出的贡士们早己齐聚京师。
然而,今科放榜后。
他们并未如往常般等待吏部铨选,而是接到了一道前所未有的旨意。
陛下将于紫宸殿亲自主持“殿试”,钦定名次!
消息传出,朝野震动。
自科举创立以来,皇帝亲试并非没有先例,但多属临时恩科或特殊情形。
如建中元年这般,将殿试定为常例,由天子亲自考核天下英才,甄别优劣,实属开天辟地之举!
这无疑是皇帝革新吏治、牢牢掌控人才选拔权的强烈信号。
紫宸殿内,烛火通明。
李隆基高踞御座,冕旒垂旒,遮不住他锐利如鹰隼的目光。
丹墀之下,新科贡士们屏息凝神,依序排列。
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老儒,有正当盛年的士子,亦有少数目光灵动、带着几分实务气息的年轻人。
试题由李隆基亲自拟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经义策问,而是增加了大量关乎现实政务的题目:
如何清丈田亩以增国赋?如何改良漕运以省民力?如何看待与回纥、吐蕃之关系?
甚至有一题,首接要求考生评析刘晏的盐政新法利弊。
考题发下,殿内顿时响起一片倒吸凉气之声。
许多埋头诗书、皓首穷经的儒生顿时傻了眼,额头冷汗涔涔。
他们擅长阐发圣贤微言大义,善于骈西俪六,何曾想过要面对这些柴米油盐、刀兵钱谷的“俗务”?
李隆基冷眼旁观,将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
他看到那些死记硬背之徒的惊慌失措,也看到少数几人眼中绽放出的专注与兴奋的光芒。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殿内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
以及某些人压抑不住的、绝望的叹息声。
李隆基并未一首端坐,他缓步走下御阶,在考生行列间慢慢踱步。
他偶尔在某人身侧驻足,俯身看看答卷,有时微微颔首,有时则微不可查地摇摇头。
他在一个年约三旬、眉头紧锁、下笔却极为迅速的考生身旁停了许久。
此人答卷字迹并非绝佳,但条理清晰,所提清丈田亩之策,竟与刘晏私下奏报的一些想法不谋而合,且更具体系。
李隆基记下了他案前的名字——元载。
他又在一个看似年轻、却气质沉静的考生身后停下。
此人对吐蕃局势的分析,跳出了单纯的和亲纳贡或兴兵讨伐。
提出了“羁縻与屯垦并行,茶马与佛法共进”的策略,颇具眼光。
名字叫做杨绾。
他还注意到一个老者,虽对经义题答得花团锦簇。
但对实务策问却满头大汗,迟迟无法下笔,最终只能草草写些空洞无物的套话。
殿试持续了整整一日。
当贡士们耗尽心神,交出答卷后,李隆基并未立刻离去。
他命人将答卷即刻封存,作者“后庭青草”推荐阅读《重生李隆基:从马嵬坡再造大唐》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送入偏殿,当夜便要亲自批阅。
是夜,紫宸偏殿灯火长明。
李隆基一份份翻阅着试卷,朱笔时圈时点。
他看得极快,往往寥寥数眼,便能判断出答卷者的才具胸襟。
那些辞藻华丽却言之无物的文章,被他毫不留情地黜落。
那些虽显稚嫩却切中时弊、颇有见地的策论,则被他特意选出。
他要看的,不仅仅是文采,更是见识。
是格局,是能否为他这中兴之业所用的实干之才!
与此同时,帝国的目光并未仅仅向内。
数日后,一份来自安西都护府的紧急密报,通过“影子”的渠道,悄然呈送御前。
密报并非军情,却更令人心惊。
吐蕃赞普借道于阗,频频派遣使者,携带重礼,秘密联络西域诸胡部落,其意不明,但显然包藏祸心。
李隆基看着地图上那片广袤而遥远的土地,眉头紧锁。
安西、北庭,这些太宗、高宗时代打下的疆域,自从安史之乱爆发,朝廷抽调精兵平叛后,便如同孤悬海外的扁舟,与中原联系几近断绝。
如今虽两京光复,但朝廷元气大伤,短期内根本无力西顾。
“吐蕃……终究是心腹之患。”
李隆基喃喃自语。他知道,不能再被动等待了。
他即刻传召新任鸿胪寺卿以及几位熟知蕃情的官员,甚至包括了那日在殿试中提出羁縻屯垦之策的杨绾。
“安西、北庭,虽悬远万里,然乃祖宗基业,绝不可弃!”
李隆基的声音斩钉截铁,“朝廷大军一时难至,然威仪不可堕,联系不可断!”
他下达了一系列旨意
“即刻以朕的名义,草拟敕书,嘉奖安西、北庭留守将士之忠勇,告知他们中原光复之喜讯,承诺朝廷必不遗忘忠良!”
“挑选精干使者,携带金帛、诰命,不惜代价,穿越吐蕃封锁线,联络西镇留后郭昕、北庭李元忠等人,宣示朕意,抚慰军心!”
“命河西、陇右节度使,虽无力西进,却需多派游骑,虚张声势,牵制吐蕃,为安西声援,使其不敢全力吞并!”
“鸿胪寺需细查吐蕃内部动向,其王庭与贵族之间可有矛盾?能否以财货、佛法分化之?哪怕只能拖延其西进脚步,亦是胜利!”
他的指令清晰而果断,不再局限于军事对抗,而是外交、情报、经济、心理多重手段并用。
他要让那片孤悬的飞地知道,皇帝没有忘记他们,大唐没有放弃他们!
他要重新编织起那条几乎断裂的丝线,哪怕再细再脆弱,也要将帝国的意志传达过去。
殿试选拔新血,目光投向西域。
李隆基站在巨大的寰宇舆图前,手指从长安滑向安西,又从安西滑回长安。
内政与外交,人才与疆土,文治与武功。
如同经纬线,在他手中交织,共同构建着建中时代的宏大蓝图。
他知道,中兴之路,绝非仅限中原。
帝国的荣耀,必须照耀到每一寸曾经属于大唐的土地之上。
而这需要最优秀的人才,和最坚韧不拔的意志。
殿试的朱笔,与联络都护府的敕书,同时在这春夜里落下印记。
一个全新的、更具挑战性的时代,正伴随着帝王的深谋远虑,缓缓展开。
(http://www.220book.com/book/S7W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