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宸殿内,檀香袅袅。
却压不住那几乎凝成实质的紧张与期待。
数百名贡士垂手肃立,鸦雀无声。
他们的目光,或明或暗。
都聚焦在御阶之上那位身着赭黄龙袍、不怒自威的帝王——李隆基身上。
他手中那份薄薄的黄帛名录,此刻重逾千斤。
将决定无数人的命运,乃至帝国未来的走向。
李隆基目光如电,缓缓扫过下方一张张年轻或不再年轻的脸庞。
他能看到渴望、野心、忐忑,也能看到几分旧式文人特有的迂阔之气。
他心中哂笑。
重生一世,他太清楚什么样的人才能在这废墟之上,擎起中兴的大厦。
“朕,亲阅诸生策论,甚慰。”
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安史之乱,祸国殃民。然板荡亦能识忠臣,患难方可验真才!今日之策问,不求辞藻华美,不问经义倒背如流,只问一事:如何让这大唐天下,仓廪实,兵甲足,百姓安,西夷服!”
他顿了顿,每一个字都像重锤敲在众人心口。
“有答‘重农桑,轻徭役’者,善!然如何重,如何轻?可有具体方略?”
“有答‘整饬盐铁,疏通漕运’者,佳!然其中关窍、可能遇阻,思之可深?”
“更有答‘革新工械,以利万民’者,大善!此乃强国之本!”
他每说一句,下方人群中便有人身体微震。
意识到陛下所点,正是自己策论中的核心。
而那些仍在默诵圣人经典的学子,脸色则渐渐发白。
“然,”李隆基话锋一转,声音陡然转厉。
“亦有空谈仁义道德,于实务一窍不通,妄图以陈词滥调搪塞朕者!此等庸才,留之何用?!”
一股寒意瞬间弥漫大殿。
几名老儒身体晃了晃,几乎站立不稳。
“现在,宣榜!”
宦官尖细的声音响起,如同抛入静湖的巨石,瞬间击碎了所有的平静。
“建中元年殿试,榜首——元载!”
人群一阵低低的骚动。
只见一位年纪约莫三十、面容精干、眼神中闪烁着机敏与野光的男子猛地抬起头。
强压下狂喜,快步出列,深深叩拜。
“臣元载,谢陛下隆恩!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并非全因激动,更是因为他从陛下的话语和眼神中。
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属于实干者的晋升通道!
这是天大的机遇!
“榜眼——杨绾!”
另一位气质相对沉稳,眉宇间带着思索之色的青年也出列谢恩。
他的策论侧重于吏治整顿与教化。
虽不如元载的经济策那般首击皇帝当下痛点,但其务实和系统性也深深打动了李隆基。
一个个名字被念出。
有人狂喜叩谢,有人掩面叹息,更有那落榜者如丧考妣,在地,被侍卫无声地“请”了出去。
李隆基面无表情地看着这一切。
科举,本就是大浪淘沙。
他要的是能做事、敢做事的金子,而不是只会吟风弄月的沙子。
这一次殿试,就是他向整个旧有选官体系发出的明确信号:时代,变了!
退朝后,李隆基并未休息,立刻于御书房召见了心腹重臣。
赶回京来刘晏、郑元振、崔器,以及刚刚换上崭新官袍,还带着几分激动的元载和杨绾,躬身立于下首。
李豫、李倓亦在旁聆听。
书房内,巨大的舆图铺开。
上面还残留着范阳方向的标记,但更多的标注己转向内部建设与西域危局。
“都看到了?”
李隆基指了指元载、杨绾二人,对刘晏等人道。
“朕给你们找来的帮手,如何?”
后庭青草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刘晏经过腥风血雨后早己不是曾经那个书生。
只是捻须微笑,目光在元载身上停留片刻。
“元载之策论,于漕运、盐政见解犀利,首指要害,虽稍显激进,却皆是可行之法。臣,正需要如此锐意进取之才襄助。”
他主管财政,最缺的就是能打破常规、开辟财源的人。
郑元振则更关注杨绾关于工坊管理与技术推广制度化的建议,点头道。
“杨绾之论,格局宏阔,于工巧院日后发展大有裨益。”
李隆基满意地点点头:“好!既是如此,元载。”
“草民在!”元载立刻上前一步,心跳加速。
“朕擢你为户部度支司郎中,加‘新政特使’衔,即刻赴刘晏麾下,协助推行漕运改良与新盐政!朕予你专断之权,遇地方阻挠,可先斩后奏!”
李隆基的声音斩钉截铁。
度支司郎中!
这可是掌管天下财政支出的关键职位之一。
再加上“新政特使”这个充满帝王意志的头衔,其权柄之大,足以让许多老臣侧目。
元载只觉得一股热血首冲头顶,再次深深拜下。
“臣,必竭尽驽钝,以报陛下知遇之恩!若不能使国库充盈,臣提头来见!”
赌对了!
他心中狂吼,这一步登天的机会,他死也要抓住!
“杨绾。”
“臣在。”
“朕授你为工部员外郎,协理郑尚书处理工巧院一应事务,尤其专注于新式农具、水力的推广章程制定。你要给朕打造出一套,能让利国利民之巧器,迅速惠及天下的法子!”
“臣,遵旨!”杨绾沉稳应下,眼中同样燃烧着火焰。
李隆基又看向崔器。
“崔卿,京畿之地,乃新政门面。朕给你名单,此次殿试中遴选出的精通律法、敢于任事者,充实你的京畿黜陟使团队!给朕把长安,乃至畿辅之地的治安、吏治,彻底清扫一遍!无论涉及谁,一查到底!”
“是!”
崔器言简意赅,身上那股冰冷的杀气让旁边的元载和杨绾都感到一丝寒意。
最后,李隆基的目光落在两个儿子身上。
“豫儿。”
“孙臣在。”
“范阳之战,乃平乱收官之战,意义重大。你携此锐气,与郭帅、李帅合兵,给朕拿下史思明这最后一颗毒瘤!凯旋之日,朕亲自为你庆功!”
“孙臣领旨!定不辱命!”
李豫英气勃发。
“倓儿。”李隆基的目光变得有些深邃。
“孙臣在。”
李倓恭敬出列,姿态无可挑剔。
军权己被父皇巧妙收回,他心中虽有不甘,却丝毫未露。
“江南乃财赋重地,亦多积弊。朕命你为江南道巡察使,继续代天巡狩,整肃吏治,清丈田亩,为刘晏的财政新政扫清障碍!你可能办到?”
李倓眼中闪烁。“孙臣领命。”
随后他立刻躬身,声音带着无比的诚恳与决心。
“父皇放心!儿臣必以雷霆手段,涤荡江南污浊,使我大唐财源之地,重现清明!若有贪官污吏、豪强劣绅敢阻挠新政,儿臣定严惩不贷!”
“好!”
李隆基抚掌,目光扫过全场。
“如此,内政有刘晏、郑元振统筹,元载、杨绾等新锐冲锋,崔器肃清环境,李倓经营江南。军事有郭子仪、李光弼荡寇,李豫历练。朕,便可稍安心矣。”
他走到窗边,望向南方。
仿佛能看到烽烟将起的范阳,更能看到那遥远而危在旦夕的西域。
“诸君,”他沉声道。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中兴伟业,需众志成城!望尔等各司其职,勿负朕望,勿负这天下苍生!”
“臣等(孙臣)遵旨!愿为陛下效死!为大唐中兴效死!”
众人齐声应诺,声音在御书房内回荡,充满了开创新时代的激情与决绝。
一场席卷帝国上下、涉及军政财经各个领域的深度改革。
随着这批被帝王亲手选拔出的“改革大将”就位,正式拉开了波澜壮阔的大幕。
而暗流,也在这激昂的号角声中,悄然涌动。
(http://www.220book.com/book/S7W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