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夜的天庭格外热闹,琼楼里飘出的桂花酒香能绕着南天门转三圈。鱼一日刚给凌霄殿的梁柱换了新卯榫,正被太白金星拉着猜拳,琉璃盏里的仙酿一盏接一盏地空,喝到后来,连自己凿子上的木纹都看成了天上的星河。
“我说老鱼,”太白金星捋着白胡子笑,“玉帝新请的那对石狮,在南天门外站了三百年,满身青苔都快把纹路糊住了,你手艺好,明日替天庭拾掇拾掇?”
鱼一日拍着胸脯,酒气从鼻孔里喷出来,带着松木的清香:“小事!我这凿子,能让石头开口唱《霓裳羽衣曲》!”
谁知他转头就把这话忘在了九霄云外。三更天里,鱼一日抱着酒葫芦在南天门外晃悠,月光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像根没削首的木杆。南天门两侧的石狮确实老了,鬃毛上的青苔厚得能藏住萤火虫,眼睛被岁月磨得失去了神采,看上去倒像两只打盹的老猫。
“嘿,你们俩,”鱼一日用凿子敲敲左边石狮的脑袋,“跟我年轻时雕的木鸢差远了!”
他借着酒劲,摸出墨斗在石狮身上弹线,又掏出锛子咔咔地凿。石屑簌簌往下掉,落在云端上,竟变成了亮晶晶的星子。他想给石狮刻对新眼珠,让它们能看清往来的仙童;又想把鬃毛雕成翻卷的浪花,显得威风些。正忙得满头大汗,忽然听见身后有细碎的脚步声,伴着银铃似的笑。
“鱼爷爷,您这是给石狮梳辫子呢?”
回头一看,玉兔抱着个胡萝卜,蹲在云端上晃着三瓣嘴笑。这小兔子最是调皮,前几日刚把太上老君的炼丹炉盖改成了秋千,此刻见鱼一日醉醺醺的,眼珠一转就来了主意。她悄悄绕到石狮背后,捡起块云团搓成小球,趁鱼一日低头量尺寸时,“啪”地扔在石狮的耳朵上。
鱼一日吓了一跳,手一抖,锛子没对准位置,“哐当”一声磕在石狮的前爪上。只听“咔嚓”轻响,一块鸽子蛋大小的石角从石狮身上掉下来,像颗被风刮落的星子,裹着月光就往凡间坠去。
“哎呀!”鱼一日酒醒了大半,伸手去抓,却只捞到一把清凉的夜风。那石角穿过云层时,擦过月宫的桂树枝,沾了点桂花香;掠过天河时,又裹了些水汽,最后“噗通”一声掉进了肇庆端溪的溪水里,溅起的水花惊飞了一群白鹭。
南天门外,玉兔早吓得缩成了一团,耳朵耷拉着:“我……我不是故意的。”
鱼一日看着石狮缺了角的前爪,又看看凡间那片漆黑的地界,叹了口气:“罢了,凡间或许有识货的人。”他摸出刨子,三两下给石狮补了个新角,只是新石总不如老石温润,仔细看仍能看出痕迹。
却说那石角在溪水里泡了百年。它本是天庭灵石雕琢而成,又沾了仙气与天河之水,在溪底被细沙磨得愈发莹润,石心隐隐透出青紫色,里面还藏着几缕像云絮似的花纹。
这天,端溪旁来了个姓叶的老工匠。他一辈子以采石制砚为生,眼睛毒得能看出石头里的纹路。此刻他正蹲在溪边洗手,忽然瞥见水底有东西在阳光下发亮。捞上来一看,那石角沉甸甸的,摸上去像婴儿的皮肤般细腻,呵口气竟能凝成水珠,久久不散。
“奇了!”老工匠捧着石角,指腹着上面天然的纹路,忽然想起祖辈说过的传说——天上的石头掉下来,能磨出世上最好的墨。他抱着石角回家,取来细砂慢慢打磨。石屑落下,竟带着淡淡的清香;磨出的砚台坯子,注水后能看到石心有“青花”浮动,像夜空里的星子;用它研墨,墨汁浓黑发亮,写在纸上不洇不散,连最软的羊毫笔都不会受损。
老工匠越做越着迷。他根据石角的形状,雕出流云纹的砚边,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百工之祖 又把那缕云絮似的花纹留在砚心,取名“浮云砚”。消息传开,方圆百里的文人都来求购,说这砚台“贮水不涸,发墨如油”。后来,工匠们沿着端溪寻找,竟在溪畔的山岩里找到了更多相似的石头——原来那石狮的石角来自天庭的砚石山,而端溪的岩层,竟与砚石山同出一脉。
就这样,一代代工匠循着老石角的模样,凿石、制璞、雕刻、打磨,造出了一方方端砚。最好的端砚里,能看到“鱼脑冻”似的白晕,“火捺”般的红纹,还有像星星一样的“石眼”,据说那是当年玉兔扔云团时,不小心溅上的月华。
而天庭里,鱼一日偶尔还会站在南天门看凡间。每当看到端溪旁灯火通明,工匠们正低头雕琢砚台,他就会摸摸胡子,对身边的玉兔说:“你看,错打错着,倒给凡间添了件宝贝。”
玉兔啃着胡萝卜,耳朵竖得高高的:“那……下次我再帮您‘敲’块更大的?”
鱼一日笑着敲了敲她的脑门:“可别!再敲,玉帝就要罚你去给石狮当脚垫了。”
月光洒在南天门的石狮上,那补过的石角在风里微微发亮,仿佛在望着凡间那些温润的端砚,望着笔墨间流淌的千年文脉。而端溪的水,还在日夜冲刷着那些待琢的石料,把天庭的故事,悄悄藏进了每一块砚石的纹路里。
端砚工匠的工艺蕴含着深厚的技艺沉淀与文化智慧。
1. 采石技艺:险中求精准
端砚石材来自肇庆端溪的砚坑(如老坑、麻子坑等),坑洞多位于陡峭山壁或水下,采石环境极为恶劣。工匠需凭借经验判断“石脉”走向,用特制工具手工凿取,既要避免损伤石材,又要精准保留石眼、青花等珍贵石品。这种“硬碰硬”的技艺全靠手感与经验,一刀一凿都需恰到好处,是端砚工艺的基础与难点。
2. 维料(选料制璞):因材施“料”的智慧
开采出的砚石需经筛选分级,工匠根据石材的大小、形状、石质纹理,初步加工成“砚璞”(砚台雏形)。关键在于巧妙保留石品花纹——比如将石眼留在砚面中心或角落作为点缀,让天然纹理与后续雕刻呼应,体现“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考验对石材的理解与审美预判。
3. 雕刻工艺:精工与意境的融合
端砚雕刻讲究“因材施艺”,工匠会根据砚璞的天然形态设计题材,手法涵盖浅雕、深雕、通雕、线刻等。
- 浅雕多用于砚面,以简洁线条勾勒山水、花鸟,突出石质本身;
- 深雕或通雕则用于复杂纹饰,如亭台楼阁、人物故事,层次分明却不破坏砚台实用性;
- 雕刻还注重“留白”,既保证研墨功能,又通过纹饰营造意境,将书法、绘画的韵味融入石材,使砚台成为“可玩可藏”的艺术品。
4. 打磨与配盒:细节见匠心
- 打磨工序需用河沙、滑石等反复研磨,首至砚面光滑如镜,既确保研墨时“不损毫”,又能凸显石质的细腻光泽;
- 配盒则选用紫檀、酸枝等硬木,盒形与砚台严丝合缝,不仅保护砚台,木盒的纹理与色泽还能与砚石相得益彰,形成“砚盒一体”的审美整体。
5. 传承中的坚守与创新
端砚工艺多靠师徒口传心授,工匠需数十年积累才能精通各环节。同时,他们在传统基础上创新,比如将现代审美融入雕刻题材,或用更科学的方法保护石材,但核心始终是“以石为贵、以艺为辅”,让天然石材与人工技艺相互成就。
这些工艺不仅是技术的展现,更凝结了工匠对自然的敬畏、对文化的理解,使得端砚超越了“文具”的属性,成为承载历史与艺术的瑰宝。
(http://www.220book.com/book/SAL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