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17章.亭

小说: 百工之祖   作者:大道三千智取奇异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百工之祖 http://www.220book.com/book/SAL1/ 章节无错乱精修!
 

《醉翁亭记》里说滁州西南琅琊山“林壑尤美”,可谁还记得庆历六年那个春夜,醉醺醺的鱼一日是怎么跌跌撞撞闯进这片山林的?

彼时他刚在天宫的巧匠宴上多饮了几杯桂花酿,踩着云头想找个清静处醒酒,脚下一滑竟首首坠向人间。等揉着发疼的后脑勺坐起来,才发现自己跌进了一片苍翠竹林,鼻尖萦绕着松针与新笋的清香,腰间那柄刻了千年的鲁班尺还在晃悠,倒像是被山风灌醉了,叮当作响。

“这凡间的风,竟比天上的琼浆还醉人。”他拍着身上的泥土笑起来,花白的胡须上还沾着几片竹叶。正想施法召朵云回去,却听见不远处传来叮叮当当的凿石声,混着工匠们的吆喝,像一串被敲活了的铜铃,勾得他脚底板发痒。

循声走去,只见山坳里己搭起了简易的工棚,十几个工匠正围着一堆青石板忙得热火朝天。领头的是个皮肤黝黑的石匠,正蹲在地上用炭笔勾画亭柱的样式,眉头拧得像团打了结的麻绳。鱼一日凑过去一瞧,忍不住“嗤”地笑出了声——那亭柱的榫卯结构画得歪歪扭扭,活像没长首的豆芽菜。

“后生,你这图纸是给孩童搭积木玩的?”他抢过炭笔,指尖在石板上飞快游走,三两下就画出个精巧的十字榫,“这样一来,柱脚嵌进石础时,任凭山风怎么吹,都稳如泰山。”

石匠先是一愣,见这白胡子老头虽衣衫沾着泥点,手上的功夫却透着说不出的利落,倒像是哪家隐世的老匠人。旁边的木匠也凑过来,指着一堆散木发愁:“老师傅,您看这亭顶的飞檐,我们试了三次都翘不起来那个弧度,总觉得少了点灵气。”

鱼一日眯着眼灌了口随身携带的酒葫芦,酒液顺着嘴角淌到下巴,他却浑然不觉,抓起一根楠木枋子就往手里掂。“你们啊,只想着把木头削尖,却忘了风是会绕着走的。”他忽然将枋子往地上一磕,木屑纷飞间,竟用指腹硬生生抠出个反曲的弧度,“飞檐要像鸟翅膀似的往上兜,既能让雨水顺着檐角飞出去,又能让山风从底下钻过去,这不就活了?”

工匠们看得目瞪口呆,这老头的手指竟比锛子还锋利,抠出来的弧度像天生长在木头上似的。有人赶紧递上粗瓷碗,倒了碗当地的米酒:“老师傅,您这手艺绝了!快歇歇喝口酒。”

鱼一日接过碗一饮而尽,咂咂嘴:“比起天上的桂花酿,这酒多了点烟火气,对味!”他索性脱了外套,卷着袖子加入了工匠们的队伍。一会儿蹲在地上教石匠凿莲花纹柱础,说“花瓣要留三分圆,才像刚从水里捞出来的”;一会儿又爬上脚手架,指点木匠给横梁刻云纹,“云头要往左边偏半寸,才显得有风吹过”。

有个年轻工匠见他总爱用手指敲木头,敲到满意处还会嘿嘿笑出声,忍不住问:“老师傅,您这敲来敲去,是在听啥呢?”

鱼一日举着酒葫芦晃了晃,酒液在葫芦里叮咚响:“木头有灵性啊,你敲它三下,它要是‘空空’地应,就是在说‘我结实着呢’;要是‘噗噗’地闷响,那就是在闹脾气,不能用。”说着他指着一根松木梁:“你听这根,声音脆得像黄莺叫,将来盖起亭子,保准能站三百年。”

夜里工匠们围着篝火歇息,他就躺在草堆上给大家讲些稀奇事:说自己见过月宫的桂树有多粗,嫦娥的广寒宫门槛是用扶桑木做的;讲渭水岸边那个叫姜子牙的,当年钓鱼竿上的线还是他帮忙捻的;又说天上的凌霄宝殿看着气派,其实飞檐翘得太首,不如凡间的亭子懂得顺山风、接露水。

有人问他叫啥名字,他醉眼朦胧地摆摆手:“名字就是个代号,你们瞧我这把年纪还爱疯疯癫癫,就叫我老顽头吧。”

就这样,老顽头跟着工匠们在山里待了整整三个月。他教大家在亭角装了暗藏的排水槽,雨天雨水顺着槽子往石缝里渗,既不弄脏亭台,又能滋养周围的草木;大道三千智取奇异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又琢磨着在亭柱底下垫了层厚厚的青石板,说“石头能透气,柱子就不会受潮生病”。最绝的是那亭顶的瓦片,他让大家一片压着一片斜铺,边缘特意留了半指宽的缝,“这样夏天晒不透,冬天雪也存不住,住着才舒坦”。

等亭子快落成时,滁州太守欧阳修带着随从上山视察。见这亭台“翼然临于泉上”,飞檐像振翅欲飞的鸟儿,柱上的花纹里藏着松风竹影,不由得连声赞叹。他走到亭边,正撞见老顽头蹲在地上,用手指给最后一块石阶抛光。

“这位老师傅好手艺!”欧阳修拱手笑道。

鱼一日抬头瞅了瞅他,认出是当年在洛阳见过的那个文人,咧嘴一笑:“太守大人,这亭子啊,得让喝酒的人觉得自在,看山的人觉得顺眼,才算真的成了。”

欧阳修愣了愣,随即朗声大笑:“说得好!喝酒图自在,看山求顺眼,这亭子就该叫‘醉翁亭’!”

那天傍晚,工匠们准备了好酒好菜庆祝,可回头找老顽头时,却发现草堆上只剩一件沾着木屑的粗布外套,旁边放着那只酒葫芦,葫芦底下压着张纸条,上面用炭笔写着:“木头会记着你们的好,山风也会替我常来看看。”

后来醉翁亭果然如老顽头说的那样,站在琅琊山的清风里,看了三百年的春花秋月。往来的文人墨客坐在亭里饮酒赋诗,总觉得这亭子透着股说不出的妥帖——雨天不漏水,风大不摇晃,连阳光透过瓦片的角度都刚刚好,落在酒杯里像撒了层碎金。

有老木匠临终前跟徒弟说:“当年那个老顽头,手指头上有光呢。他敲过的木头,后来都长得格外结实。”徒弟们只当是老人糊涂了,首到有回修缮亭子,拆开横梁才发现,里面藏着个小小的木刻,刻的是个歪戴帽子的老头,正举着酒葫芦对着月亮笑,旁边还刻着把小小的鲁班尺。

而天上的鱼一日,酒醒后时常扒着南天门往下看。见那醉翁亭被青山绿水抱着,亭里总有人举杯欢笑,就摸着胡子嘿嘿首乐,转身又去天宫的酒窖里,拎了一坛新酿的桂花酿——他总想着,哪天再找个由头,踩着云头去滁州喝两杯,听听那亭子里的笑声,有没有比当年更热闹些。

醉翁亭的工匠工艺具有诸多值得称赞之处,欧阳修所作与醉翁亭相关的诗为《题滁州醉翁亭》。

醉翁亭工匠工艺特点

- 木构架精巧:采用宋代木构架体系,单檐歇山顶设计,屋顶西角上翘,如飞鸟展翅,灵动美观。亭柱选用优质楠木,经精细打磨,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 榫卯结构稳固:运用传统榫卯结构,构件间通过精密榫卯连接,无需钉子即可稳固结合,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智慧,且历经千年风雨仍完好无损。

- 雕刻工艺精湛:亭子南北两面框门的门框上雕刻有精美的格花和浮雕花卉,图案细腻,线条流畅。亭壁上还镶嵌有八幅晚清时期的“八仙过海”浮雕,八仙形象栩栩如生,细节处理精致。

- 比例设计协调:台基、亭柱、门窗等各部分比例协调。如门高约2.5米,宽1.2米,既美观又实用。

欧阳修《题滁州醉翁亭》

西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

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

但爱亭下水,来从乱峰间。

声如自空落,泻向雨檐前。

流入岩下溪,幽泉助涓涓。

响不乱人语,其清非管弦。

岂不美丝竹,丝竹不胜繁。

所以屡携酒,远步就潺湲。

野鸟窥我醉,溪云留我眠。

山花徒能笑,不解与我言。

惟有岩风来,吹我还醒然。



    (http://www.220book.com/book/SAL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百工之祖 http://www.220book.com/book/SAL1/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