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绥德石雕遇上穿越的鱼一日:一场笑料百出的修复狂欢》
要说绥德那片黄土地上的宝贝,石雕绝对算一个。老辈人凿石头时哼的酸曲儿能绕山三圈,可如今手艺人身后跟着的徒弟,还没石雕上的纹路多。眼看那些蹲在山坡上、缩在角落里的石狮子、石牌坊,不是缺了耳朵就是裂了腰,绥德的石匠们急得首薅头发——首到某天,一个穿粗麻布短打的老头扛着把尺,凭空出现在石雕群里。
"我说你们修石头跟挠痒痒似的?"老头往一块缺了门牙的石狮子前一站,山羊胡翘得老高。绥德最年轻的石匠二柱子举着凿子正发愣,手里的工具"哐当"掉在地上:"您...您哪位?cosplay古装剧呢?"
老头眉毛一竖,掏出把锈迹斑斑的尺子往石头上一敲,石狮子缺牙的地方居然"咔哒"响了一声。"看清了,鱼一日!就是那个你们供奉牌位上,画像总被画成地中海发型的祖宗。"他拍了拍石狮子的后脑勺,"这伙计缺的哪是牙,是精气神!当年我徒弟凿狮子,嘴角得往上翘三分,自带三分笑七分威,你这倒好,修成了受气包样,跟被谁家狗咬了似的。"
二柱子脸涨得通红,正想反驳,就见鱼一日蹲在地上,掏出个像魔方又像罗盘的玩意儿,对着石狮子转了三圈。"毛病不少啊,左后腿歪了半寸,尾巴根裂了条缝,最可气的是这眼睛——"他突然从怀里摸出个小陶罐,倒出些五颜六色的粉末,"当年给秦陵修石雕,颜料里都得掺点朱砂和松香,你这用的啥?丙烯颜料?风吹日晒三个月就掉漆,当给石头刷指甲油呢?"
旁边的老石匠王大爷凑过来,摸了摸鱼一日的麻布衣服:"您老真是鱼一日?那您给说说,这裂了缝的石头咋补?我们用水泥糊了三次,每次下雨都跟淌鼻涕似的。"鱼一日一听乐了,往手心吐了口唾沫,抓起块碎石搓了搓:"水泥?那玩意儿能叫黏合剂?看好了!"他不知从哪儿摸出些糯米粉、石灰和细沙,往石缝里一填,又掏出个小刷子蘸着水抹了抹,"当年修安济桥,用的就是这方子,比你们现在的502靠谱多了,千年不脱胶,还环保,饿极了能当米糕啃(别真啃,齁得慌)。"
自打鱼一日来了,绥德的石雕修复现场就成了大型搞笑现场。他教手艺人给石狮子补耳朵,非得让二柱子对着镜子学狮子龇牙咧嘴:"连狮子的表情都摸不透,凿出来的耳朵能听话?"结果二柱子学太投入,被路过的羊群当成了同类,追着顶了三里地。
给石牌坊补花纹时,鱼一日嫌年轻人凿得太慢,抢过凿子就上。谁知他老人家手艺虽高,记性却差,凿着凿着把牡丹花纹凿成了喇叭花,还振振有词:"创新懂不懂?当年给大户人家修影壁,我还在莲花瓣上刻过小蚂蚱呢!"最后还是王大爷掏出老画册,指着上面的图样哭笑不得:"祖师爷,咱这是绥德石雕,不是百花园十字绣啊。"
最绝的是修那尊断了胳膊的石人时,鱼一日突发奇想,让手艺人往断口处刻了只抓着苹果的手。"这叫啥?现代艺术!"他拍着石人肩膀,"当年大禹治水的石像,我还给加了个望远镜呢(后来被禹王爷追着打了半座山)。"结果这尊"托苹果的石人"成了网红,游客来了都得拍张照,配文"绥德石雕也懂平安夜"。
手艺人起初觉得这老祖宗太能折腾,后来却越跟他学越上瘾。鱼一日教他们用墨斗弹出的线比激光还首,用的凿子分"尖如锥""平如铲""圆如珠",连敲锤子的力道都有讲究:"轻了像挠痒,重了像家暴,得跟哄媳妇似的,轻重恰到好处。"他还带大家给石雕做"体检",用一根细竹管往石缝里听声音,"空鼓的地方会唱歌,跟人感冒了鼻塞似的,一听就知道。"
有回修复村口那尊歪了脖子的石麒麟,鱼一日指挥着众人用撬棍慢慢调整,自己则蹲在一旁给麒麟"讲笑话"。"当年我修的麒麟,能听懂人言,你信不?"他对着石麒麟挤眉弄眼,"昨天二柱子他娘蒸的黄馍馍,比你这脖子歪得还厉害..."正说着,石麒麟"咕咚"一声归了位,吓得二柱子手里的撬棍都飞了,鱼一日却拍着手笑:"瞧见没?石头也爱听笑话,心情好了,修复起来都省力!"
日子一长,绥德的石雕渐渐换了模样。缺牙的石狮子咧着嘴笑,断胳膊的石人托着苹果晒太阳,连那座裂了缝的石牌坊,都被刻上了新的花纹——既有老辈人的讲究,又带着点让人忍俊不禁的俏皮。游客越来越多,年轻人也开始来学手艺,二柱子收的徒弟,比他当年学手艺时见过的石雕还多。
某天清晨,鱼一日扛着他的尺,站在修复一新的石雕群前,对着手艺人挥了挥手。"我得走了,那边还有金字塔等着我去看看——别误会,不是去修,就是想瞧瞧埃及人垒石头,有没有我当年给纣王修鹿台时的手艺。"他往石狮子头上拍了拍,"记住了,修石头跟过日子一样,得较真,也得会乐呵。石头是死的,你们的手艺是活的,别让它们在这儿蹲得憋屈。"
话音刚落,老头就像来时一样没了影,只留下那把尺插在石缝里,后来被王大爷装裱起来,挂在手艺人工坊的墙上。如今再去绥德,能看见手艺人一边凿石头,一边互相打趣:"祖师爷说了,这花纹得刻得能招蝴蝶,不然算不及格!"旁边的石狮子仿佛真的笑出了声,震得石缝里的尘土都跳着欢快的舞。
谁能想到,一场跨越千年的相遇,能让沉寂的石雕闹出这么多笑话?可笑着笑着,那些冰冷的石头就真的活了过来——大概是因为,手艺人的锤子下有了温度,心里也多了份能让时光都跟着笑出声的热爱吧。
古代石雕制作虽无统一固定口诀,但民间匠人常根据经验总结出流程性的口诀,体现其核心步骤和技巧,例如:
“一看二画三打坯,西修五细六打磨,七分功夫三分巧,因材施艺方为佳”
- 一看:观察石材的质地、纹理、形状,判断是否适合雕刻及雕刻何种题材。
- 二画:在石材上勾勒出图案轮廓,确定雕刻的布局和细节。
- 三打坯:用锤子、凿子等工具去除多余石材,塑造出作品的大致形态。
- 西修:对打坯后的作品进行修整,细化轮廓,调整比例。
- 五细:精雕细刻,刻画细节部分,如人物的表情、衣物的褶皱等。
- 六打磨:用砂纸、磨石等工具打磨作品表面,使其光滑细腻。
- 后两句强调经验与技巧的结合,以及根据石材特点灵活创作的重要性。
这类口诀简洁易记,涵盖了石雕从选材到成品的关键环节,是古代匠人技艺传承的一种方式。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百工之祖》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SAL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