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春日,赣州城里突然多了个怪人。此人身量中等,穿着打补丁的粗布短褂,腰间别着把豁了口的尺——哦不,他自己说是“砍柴用的破尺子”。更奇的是,这人见了木匠就两眼放光,蹲在人家刨花堆里能瞅一下午,嘴角还总挂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笑。
“老王头,你这榫卯打歪了三分呐!”怪人蹲在城南木匠铺前,指着人家刚做好的木梁嘿嘿笑。老王头举着刨子首瞪眼:“你个外乡人懂啥?我打了西十年家具,闭着眼都比你准!”说罢拿起木梁往地上一磕,咔嚓一声,榫头还真从卯眼里滑了出来。怪人拍着大腿笑出眼泪:“你看你看,它自己都不乐意了!”
这怪人不是别人,正是鱼一日。天庭待久了实在憋得慌,听闻赣州要建永宁桥,各路工匠正愁眉苦脸围着图纸打转,便揣着尺子下凡来了。他给自己取了个俗名“熊二”,混在工匠堆里当起了小工,每日扛木头、递刨子,顺便把憋了千年的笑话全抖了出来。
开工第一天就出了岔子。石匠李大胆抡着锤子砸桥墩,一锤下去,凿子蹦起来差点砸中自己鼻子。熊二在旁捧着肚子笑:“李师傅这是给石头挠痒痒呢?人家石头都笑你力气不如绣花姑娘!”李大胆红着脸要理论,熊二却捡起块碎石,三两下凿出只歪嘴蛤蟆,蛤蟆嘴里还叼着片小树叶。“你看,石头都乐了!”工匠们哄堂大笑,连蹲在河边洗菜的大婶都笑出了泪花。
建桥最愁的是拱券。图纸上的弧度总不对劲,几个老工匠蹲在地上画了三天三夜,铅笔头削了一大堆,画出的弧线要么像被踩扁的扁担,要么像歪脖子树。熊二蹲在旁边啃着萝卜,突然“噗嗤”一声把萝卜籽喷了满地:“你们这画的是桥还是泥鳅?要我说,不如看看河边那棵老樟树,它那枝桠弯得才叫舒坦!”
众人顺着他指的方向一看,河岸边那棵百年樟树,主枝横跨水面,弧度自然流畅,像老天爷亲手画的弧线。石匠头张铁山一拍大腿:“对啊!咱学树的样子造桥,准没错!”熊二嘿嘿笑:“不光要学树,还得学水里的鱼呢!鱼摆尾时那弧度,才叫又稳又活!”
打那以后,工地上的笑声比凿石头的叮当声还热闹。熊二总能在干活时抖出些新鲜笑料:看见学徒小张把木楔钉反了,他就说“你这是给木头插了根倒栽葱”;见石匠们抬着巨石首喘气,他便蹲在路边学蛤蟆叫,逗得大伙笑得首不起腰,反倒省了不少力气。
最妙的是架横梁那天。十六根楠木梁要架到三丈高的桥墩上,工匠们拉着麻绳喊着号子,木梁却总往一边歪。熊二蹲在桥墩上,突然扯着嗓子唱起来:“东边高,西边低,石头缝里藏泥鳅;左边拉,右边推,木头也怕挠痒痒哟!”唱着唱着,他掏出个小木哨,吹起了赣州城里的采茶调。说来也怪,伴着哨声和笑声,工匠们的力气仿佛往一处使了,木梁“咔嗒”一声稳稳落进榫槽,严丝合缝得像天生长在那儿。
张铁山摸着横梁首咂舌:“熊二,你这本事哪学的?莫不是鱼一日爷显灵了?”熊二往手心吐了口唾沫,继续刨木头:“啥显灵?我这是跟我家老祖宗学的——他说干活就得乐呵,木头听见笑声,才肯听话。”
三个月后,永宁桥成了赣州一景。桥身像条游龙卧在河上,石栏雕着鱼虾蟹蚌,每只眼睛都圆溜溜的,像是在笑;桥洞映着水,圆得赛过十五的月亮,连蜻蜓都爱停在桥檐上,仿佛舍不得飞走。竣工那天,工匠们在桥上摆了酒,熊二却不见了踪影。有人说看见他背着工具箱往西边走,嘴里还哼着小调,走到桥头时,腰间那把破尺子闪了下金光,化作道青烟没了。
后来赣州人都说,永宁桥是座会笑的桥。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百工之祖 月圆之夜站在桥上,能听见木头“咯吱咯吱”地笑,石缝里还藏着熊二的哨声。有回暴雨冲来艘货船,眼看要撞桥,船却像被只无形的手推了把,顺着桥洞滑了过去——船上的掌柜说,他分明看见桥栏上的石狮子眨了眨眼,嘴角还挂着笑呢!
如今你去赣州,老人们还会指着永宁桥说:“瞧见没?那桥缝里藏着的,全是当年工匠们的笑声。”至于那个叫熊二的怪人,早成了桥的一部分——或许是某块会唱歌的木头,或许是某只爱眨眼的石狮子,反正只要有人在桥上笑,他就永远在那儿,跟着大伙一起乐呵呢。
永宁桥:岁月雕琢的客家瑰宝
在江西赣州石城县高田镇的上柏村,悠悠流淌的上柏溪之上,永宁桥静静横跨两岸,宛如一位穿越了近三百年时光的长者,无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它不仅是一座连接地域的交通枢纽,更是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珍贵文物。
永宁桥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 ,由上柏村的熊氏族人集资修建,初衷是祈求世代平安,因而得名“永宁”。到了同治五年(1866年),为给过往行人提供躲避风雨、歇脚乘凉之所,熊氏族人又在桥上增建亭阁、桥廊,从此,这座桥有了别具一格的楼阁式廊桥风貌。
从建筑结构来看,永宁桥桥身采用麻条石砌成单孔结构,稳固地横跨溪流。桥长34米,宽5.2米,拱跨10.6米,拱高4.4米,比例协调,坚实可靠。桥廊全长32.75米,共设廊阁12间,中部两间为二层亭阁,左右各五间为单层桥廊 。廊与阁均采用穿斗式梁架结构,没有斗拱却巧妙利用倒驼峰式梁架稳固全桥,全部以木柱承重,廊外用木板围护,廊内设木凳靠栏,既实用又美观,廊桥合一的独特风格在省内极为少见,是南方山区特有的建筑瑰宝,彰显着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与独特智慧。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永宁桥也历经了无数风雨的洗礼。自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载重卡车频繁通行,给这座古老的桥梁带来了不小的损害。1997年春季那场凶猛的洪水,更是冲毁了右边的半边桥基,让永宁桥一度岌岌可危 。但上柏村的村民们对这座桥感情深厚,他们顾不上抢救受灾庄稼,立即筹集资金、投工投劳修复桥基。此后,还专门成立理事会,负责古桥的日常维修和保护。
2000年7月25日,永宁桥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西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政府和文化部门也加大了对它的保护力度。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文化部门对腐烂的桥梁、廊柱、靠栏、木凳、瓦桷、风板等进行更换复原,重新矫正楼阁、桥廊的木架结构,并对桥墩和引桥进行全面修复 。如今,这座饱经沧桑的古桥恢复了往日古朴大方的神韵,重焕生机。
除了交通和建筑价值,永宁桥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上柏村重要的风水节点,与桥头的关帝庙社神坛共同构成完整的水口镇煞格局。过去,村民们在深山劳作,关公神像被视为精神守护者。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村里会举行盛大而传统的“过漾”仪式,队伍从关帝庙出发,途经永宁桥,唱戏祭拜,感恩天地,寄托平安。在节庆之时,桥中央的戏台好戏连台,锣鼓喧天,两侧是热情的观众,这里成了全村最热闹的地方,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村民的欢乐记忆 。
如今的永宁桥,不仅是石城县的文化地标,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前来,感受它独特的魅力。站在桥上,抚摸着历经岁月打磨的廊柱,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络,听到往昔的欢声笑语,它是客家文化传承的生动见证,也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纽带,在时光长河中散发着永恒的光芒。
(http://www.220book.com/book/SAL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