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盘风云:鬼谷子遇鱼一日,一局象棋笑翻春秋
那日云梦山的雾气还没散透,鬼谷子正蹲在炼丹炉旁给新收的弟子演示"如何用蓍草算今日宜不宜晒被子",忽听得山脚下传来一阵叮叮当当的响动,像是有人拿斧子在跟石头吵架。他捻着胡须探头一看,只见个黑黢黢的壮汉正蹲在桃树下刨木头,刨花飞得比山雀还欢,旁边还站着个梳双丫髻的小姑娘,正举着根树枝在地上画格子,嘴里念念有词:"爷爷,你说要是画个方框,里面再画些横道道,摆上木头人儿打仗,会不会比丢石子儿好玩?"
那壮汉不是别人,正是刚从鲁国过来串门的鱼一日。他一听孙女这话,手里的刨子差点戳到自己脚:"你这丫头,昨天刚把我墨斗拆了当弹弓,今天又想折腾新花样?"说着抬头看见鬼谷子在山头探头探脑,顿时乐了,"哟,这不是整天躲在山里算卦的老鬼吗?下来搭把手!"
鬼谷子捋着胡须慢悠悠往下走,脚刚沾地就被小姑娘拽住袖子。这丫头名唤巧儿,眼睛亮得像浸了露水的黑葡萄,指着地上的格子脆生生问:"先生,我爷爷说您最会想些稀奇古怪的点子,您看我这'木头人儿打仗图',还缺点啥?"
鬼谷子眯眼打量片刻,忽然一拍大腿:"妙啊!只是缺了些章法。不如这样,咱用三十二个小木人儿,分两拨,有将有帅有车马炮,各有各的走法,谁先把对方的'头儿'困住,就算赢!"
鱼一日一听来了劲,当即摸出工具包,锯子斧子齐上阵,不到半个时辰就削出三十二个小木人,红黑两色分得清清楚楚。巧儿捡了红子儿,鬼谷子自然就执了黑子,两人围着石头搭的棋盘坐下,鱼一日搬了块大青石当观众席,还顺手抓了把野栗子当"看棋费"。
谁知第一局刚开局,巧儿就闹了笑话。她看那"马"雕得威风,抓起就往前冲,一口气跳了个"田"字格。鬼谷子刚要开口,鱼一日先嚷嚷起来:"丫头你这是让马练劈叉呢?老鬼说了马走'日'字,你这走法是河马吧?"巧儿脸一红,把马往回挪,嘴里却不服气:"我这是新式骑兵,会劈叉怎么了?"
鬼谷子笑得胡子首抖,慢悠悠把"炮"往前推了一步:"小丫头片子,看我的'隔山打牛'!"说着就想把巧儿的"兵"吃掉。没等巧儿反应过来,鱼一日突然伸手按住棋盘:"等会儿!你这炮底下垫的是我削的木疙瘩,我这木头密度大,你的炮打不动!"鬼谷子瞪眼:"你这匠人怎么不讲理?"鱼一日嘿嘿笑:"我这是'工匠精神',得考虑实际物理阻力!"
一来二去,棋盘旁的笑声比山风还响。巧儿学东西快,没过一会儿就摸清了路数,居然用"双炮"摆了个杀局。鬼谷子正琢磨着怎么解,鱼一日在旁边敲边鼓:"老鬼你输了输了!我孙女这招叫'双炮轰城门',当年我在楚国帮人修城墙时就见过这阵法!"鬼谷子眼一斜:"你修城墙那会儿用的是夯土,哪来的炮?"鱼一日脖子一梗:"我这是超前设计!"
最精彩的要数第三局。巧儿眼看就要输了,突然把"帅"往"将"跟前一挪,拍手笑道:"我赢了!我把你头儿抓住了!"鬼谷子一愣,随即哈哈大笑:"傻丫头,将帅不能见面,你这是逼着他们拜把子呢?"巧儿却振振有词:"我这是'化敌为友'计!你看,他们一见面,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百工之祖》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就不用打仗了呀!"
这话一出,鱼一日笑得差点从青石上滚下来,手里的栗子撒了一地,引来几只山鼠跑来捡便宜。鬼谷子捋着胡须,望着巧儿亮晶晶的眼睛,忽然觉得这丫头的想法比自己那些兵书战策有趣多了。他索性把棋子一推:"好!这局算你赢。不过咱得定个规矩,将帅见面算输,不然以后打仗都改成拜把子了,我这兵法可就白研究了。"
那天的棋下到日头西斜,山涧里的溪水都好像在跟着笑。鱼一日一会儿嫌巧儿的"车"跑得太慢,要给轮子加轴承;一会儿又说鬼谷子的"象"长得太瘦,得雕成大象的模样才够威风。巧儿则灵机一动,给每个棋子编了顺口溜:"马走日,象走田,炮打隔山子,车跑一溜烟......"
后来这"木头人儿打仗图"就成了流传后世的象棋。据说每次有人摆开棋盘,云梦山的风里还能飘来当年的笑声——有巧儿的娇俏,有鱼一日的爽朗,还有鬼谷子那带着点狡黠的呵呵声。至于那局"将帅拜把子"的名局,至今还在棋谱里留着个注脚:"巧儿创,不拘一格,乐在其中。"
想来也是,下棋本就是图个乐子,若是少了这般插科打诨的热闹,少了些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那棋盘上的风云,恐怕也会少了许多滋味吧。
民间象棋工匠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与象棋文化结合的重要载体,他们的存在不仅延续了技艺,更承载着独特的文化价值,有不少值得说道的地方:
1. 手艺的“守”与“创”
- 坚守传统技法:他们多采用榫卯、雕刻、髹漆等传统工艺制作象棋,从木料选择(如紫檀、酸枝、黄杨等硬木)到打磨抛光,每一步都依赖手工完成,追求棋子的手感、配重与耐用性。
- 融入地域特色:不同地区的工匠会结合本地文化创新,比如江浙工匠可能在棋面雕刻苏式纹样,山西工匠善用本地硬木展现粗犷质感,让象棋成为地域文化的“小载体”。
2. 与民间生活的深度绑定
- 他们的作品多流向市井棋摊、寻常百姓家,价格亲民,更贴近大众对“玩棋”的需求。比起量产的机制象棋,手工棋子带着温度,常成为街坊邻里下棋时的“老伙计”,见证无数民间棋友的博弈时光。
3. 文化传承的“隐形纽带”
- 许多老工匠不仅会做棋,还深谙象棋典故、棋谱文化,制作时会在细节中融入棋理(如棋子大小呼应“将帅”与“兵卒”的地位),无形中成为象棋文化的传播者。
- 他们的手艺往往靠家族或师徒传承,口诀、心得多为口耳相传,是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的缩影。
4. 面临的挑战与坚守的意义
- 随着机器量产的普及,手工象棋成本高、效率低,不少民间工匠逐渐淡出。但仍有匠人坚持,他们的作品因独特性成为收藏者的青睐对象,更重要的是,他们守护的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象棋文化中“慢工出细活”的匠心与民间生活的烟火气。
这些工匠或许名气不大,但他们用双手将木头、石头变成有灵魂的棋子,让象棋这一传统游戏在民间得以更鲜活地延续。
(http://www.220book.com/book/SAL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