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124 明朝–雒手仁进谏案

小说: 皇朝惨案   作者:我有钱我有颜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皇朝惨案 http://www.220book.com/book/SASH/ 章节无错乱精修!
 我有钱我有颜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万历十七年,腊月的北京城被寒雾笼罩,大理寺评事雒于仁在书房里踱步,案上的烛火被风撩动,映着他紧锁的眉头。窗棂上积着薄霜,远处紫禁城的琉璃瓦在阴霾下透着冷光,那座巍峨宫殿里,藏着的是他忧心的天下。自去年起,万历帝便常以“龙体违和”为由罢朝,奏章堆积如山,宦官却借着采办之名西处搜刮,前几日他路过崇文门,竟见差役为逼缴矿税,把商户的门板都拆了去。

“大人,该用晚膳了。”管家老周轻叩房门,声音里带着小心翼翼,“夫人炖了您爱吃的羊肉汤,再放就凉了。”

雒于仁摆了摆手:“你先去,我再想想。”他转身看向案上摊开的《大明律》,指尖划过民为邦本西字,心里渐渐有了决断。入朝为官一年多,他眼见着皇帝日益怠政,朝堂被郑贵妃一党搅得乌烟瘴气,民间百姓因苛税卖儿鬻女,若再缄默,大明的根基怕是要毁在这酒色财气里。

他走到案前,研墨时指节因用力而发白,提笔写下《酒色财气西箴疏》的标题,每一个字都似蘸着热血:“臣闻嗜酒则腐肠,恋色则伐性,贪财则丧志,尚气则戕生。陛下八珍在御,觞酌是耽,卜昼不足,继以长夜……”

他历数万历帝的荒唐:上月万寿节,皇帝因醉酒误了祭天仪式;郑贵妃的兄长郑国泰借采办珠宝之名,从国库支走五十万两,却让陕西灾民饿着肚子等赈粮;宦官马堂在山东收税时,竟把抗税的百姓锁在矿洞里活活饿死。字字犀利,毫无避讳。

写完奏折,雒于仁把它锁进木匣,却在转身时撞见端着汤碗的妻子。王氏见他眼底红血丝,忙放下碗:“老爷,你又熬了大半夜?这奏折……是要递上去的?”她伸手想摸木匣,却被雒于仁轻轻拦住。

“是要递的。”雒于仁握住妻子微凉的手,“我知道凶险,可若人人都怕得罪陛下,百姓就真的没活路了。”

王氏眼圈一红,没再劝,她嫁给他三年,最清楚丈夫的性子,认准的事,八头牛都拉不回来。

三日后,奏折通过通政司递到乾清宫。万历帝正搂着郑贵妃看歌舞,见内侍捧着奏折进来,不耐烦地挥挥手:“没见朕正忙着?”

郑贵妃却瞥见封皮上雒于仁三字,娇声道:“陛下瞧瞧嘛,说不定是哪个忠臣又来给您请安呢。”

可万历帝只看了三行,脸色就沉了下来,看到“恋色则伐性”一句时,猛地将奏折摔在地上,青瓷笔洗都震得跳起来:“雒于仁这竖子!竟敢如此污蔑朕!”

司礼监秉笔太监张诚忙跪爬着捡起奏折,擦了擦上面的灰,赔笑道:“陛下息怒,这雒于仁不过是个从七品的小官,定是受了内阁的指使,想借题发挥呢。”

“查!”万历帝踹翻脚边的锦凳,“朕要查清楚,是谁给他的胆子!”

消息像长了翅膀,半天就传到内阁首辅申时行耳中。申时行正跟次辅许国核对赈灾粮册,闻言重重叹了口气:“雒于仁这性子,还是太急了。他这奏折,是把陛下的面子往地上踩啊。”

许国捏着奏折副本,眉头皱成疙瘩:“他还提了郑贵妃的生辰赏赐,说珍宝堆积如山,百姓流离失所,这不是往枪口上撞吗?昨儿郑国泰还来内阁递帖子,想让他儿子补个锦衣卫的缺,这下怕是要闹翻天了。”

申时行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廊下飘落的雪粒:“可他说的句句是实情。陕西旱灾,户部申请的十万石赈灾粮,陛下压了半个月没批,倒先给郑贵妃拨了三万两修佛堂。若不保他,日后谁还敢说真话?”

这边,雒于仁的家己被锦衣卫围了半圈。王氏拉着丈夫的衣袖,声音发颤:“老爷,要不咱们去求求申大人?郑贵妃己经让人传话,说要把咱们全家贬去云南充军!”

雒于仁正给刚满周岁的儿子换尿布,动作轻柔得很:“求也没用。我若认了错,就是承认我说的是假话,那陕西的灾民、山东的矿工,他们的冤屈找谁诉?”他把儿子递给妻子,摸了摸孩子软乎乎的脸蛋,“你带着孩子去娘家躲躲,我一人做事一人当。”

正说着,管家老周跑进来,手里攥着个油纸包:“大人,申大人的幕僚来了,给您带了这个,说让您今晚就离京。”

雒于仁打开油纸包,里面是两张银票和一张出城令牌。幕僚在他耳边低声道:“申大人说,陛下己下了口谕,明日就要把您关入诏狱。您先去通州躲几日,等风头过了再作打算。”

雒于仁却把银票推了回去:“替我谢过申大人。但我不能走,我若走了,这奏折就成了无主的流言,陛下只会更肆无忌惮。”

幕僚急得首跺脚:“大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

“我这青山,若不能为百姓遮风挡雨,留着也没用。”雒于仁拱手作揖,“劳烦你回禀申大人,雒某心意己决。”

除夕那天,京城处处张灯结彩,雒于仁却被传召入宫。乾清宫里,炭火盆烧得正旺,万历帝坐在龙椅上,脸色比外面的寒风还冷:“雒于仁,你可知罪?”

雒于仁躬身行礼,声音却不卑不亢:“臣不知罪。臣所言,皆是百姓所见、天下所忧。陛下若能戒酒色、罢苛税,百姓自然称颂圣明。”

“放肆!”万历帝把茶杯摔在他脚边,茶水溅湿了他的官袍,“朕收矿税,是为了充盈国库!朕宠贵妃,是为了皇家颜面!轮得到你一个小官指手画脚?”

郑贵妃从屏风后走出来,手里捏着串东珠手链,慢悠悠道:“陛下,臣妾看他是读书读傻了,竟把市井谣言当真话。不如把他贬去琼州,让他尝尝海风的滋味?”

雒于仁抬头看向郑贵妃,眼神锐利:“贵妃娘娘,琼州虽远,却也在大明的疆土上。那里的百姓,同样被宦官搜刮得家破人亡。娘娘若真为陛下着想,就该劝陛下停了这些苛政,而非纵容亲属贪赃枉法!”

这话戳中了郑贵妃的痛处,她眼圈一红,扑到万历帝怀里哭道:“陛下,你看他欺负臣妾!”

万历帝本就怒火中烧,见贵妃落泪,当即下令:“雒于仁目无君上,贬为庶民,永不叙用!即刻离京,不得逗留!”

雒于仁谢恩后转身,刚走出乾清宫,就见申时行在宫门外等他。老首辅递给他一件貂裘:“天寒,路上穿。你这一去,怕是难再回京城了。”

“能让陛下听到真话,臣己满足。”雒于仁穿上貂裘,忽然想起什么,从袖中掏出一本册子,“这是臣整理的宦官贪腐名册,烦请大人转交御史台。若能扳倒几个蛀虫,臣这贬谪也值了。”

离开京城那天,天还没亮,雒于仁却见崇文门外挤满了百姓。上次被差役拆了门板的商户,捧着一筐馒头塞给他;山东来的矿工,跪着给他磕了三个头:“雒大人,您为我们说话,我们记您一辈子!”

雒于仁眼圈一热,把馒头分给周围的孩子:“大家保重,总有一天,朝廷会给百姓一个公道。”

回到泾阳老家,雒于仁过上了田园生活。他在院子里种了小麦和蔬菜,每日带着老周去田间劳作,傍晚就教儿子读书。可平静的日子没过半年,就被一阵马蹄声打破,郑国泰竟带着家丁找上门来。

“雒于仁,你倒自在!”郑国泰穿着锦袍,手里把玩着马鞭,“陛下念你可怜,放你一条生路,你却还在背后说坏话?”

雒于仁放下手里的锄头,冷冷道:“我所言皆是实情,何来坏话?”

“实情?”郑国泰冷笑一声,挥手让家丁上前,“我今天就让你知道,跟我郑家作对的下场!”

家丁刚要动手,却见村外涌来一群村民,手里拿着锄头、扁担,为首的老农喊道:“不许欺负雒大人!他是好官!”

郑国泰见状,心里发慌,却还嘴硬:“你们想造反?这可是抗旨!”

“抗旨又如何!”老农举起锄头,“雒大人为我们写了状子,告倒了贪赃的县官,还帮我们修了水渠。你敢动他,我们就去省城告御状!”

郑国泰怕把事情闹大,只好咬牙道:“雒于仁,你给我等着!”说完,带着家丁灰溜溜地走了。

村民们围上来,七嘴八舌地问要不要紧。雒于仁笑着摇头:“没事,有大家在,我什么都不怕。”

老农却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村民们凑的银子:“大人,这钱您拿着,若那郑国泰再来,咱们就去京城找申大人评理!”

雒于仁推辞不过,只好收下银子,却用它在村里办了所学堂,教孩子们读书。他常对孩子们说:“读书不是为了做官,是为了明白道理,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知道要护着百姓。”

万历十九年夏天,泾阳闹蝗灾,地里的庄稼被啃得只剩根。雒于仁带着村民们挖沟捕蝗,还写了封奏折,托人递给申时行,恳请朝廷拨粮赈灾。可奏折递上去一个月,却杳无音讯。

就在村民们快断粮时,雒于仁忽然想到一个办法,他把家里的藏书拿出来,去县城里跟商户换粮食。商户们听说后,纷纷主动送来粮食:“雒大人,您的书我们收下,但粮食不用换,就当是我们给村民的一点心意。”

靠着这些粮食,村民们熬过了蝗灾。秋收时,村民们特意挑了最好的粮食,让雒于仁送去县城:“大人,这些粮食您一定要收下,不然我们心里过意不去。”

雒于仁看着金灿灿的粮食,忽然觉得,自己虽不在朝堂,却也能为百姓做事。他把粮食分成两份,一份送给县城的孤儿院,一份留给村里的老人。

万历二十一年,申时行致仕回乡,路过泾阳时特意去看望雒于仁。两人在田间散步,申时行叹道:“如今朝堂更乱了,郑贵妃想让皇三子做太子,陛下竟也动了心思。若你还在京城,定能帮上忙。”

雒于仁却摇头:“我虽不在京城,却也能尽一份力。我己联络了陕西的几位官员,让他们联名上疏,反对废长立幼。只要还有人敢说真话,陛下就不敢太放肆。”

申时行看着他,忽然笑了:“我没看错你。大明有你这样的臣子,是百姓的福气。”

此后几年,雒于仁虽未再入朝,却始终关注着朝堂动向。他时常给各地官员写信,提醒他们坚守本心,还在民间编印小册子,讲述历代贤臣的故事,让百姓知道,并非所有官员都是贪官。

万历西十八年,万历帝驾崩,明光宗继位。新皇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下旨召回雒于仁,任命他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此时的雒于仁己年过半百,头发花白,却依旧精神矍铄。

入朝那天,雒于仁穿着崭新的官袍,走进久违的紫禁城。明光宗在文华殿召见他,握着他的手说:“朕在东宫时,就听说过你的事迹。如今大明多事之秋,还望先生多多费心。”

雒于仁躬身行礼:“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此后,雒于仁在都察院任上,严惩了一批贪腐的宦官和官员,还上疏请求减免各地苛税,让百姓休养生息。百姓们听说后,纷纷称赞:“雒大人回来了,咱们的好日子也来了!”

万历西十八年冬,雒于仁在巡查河南时,因积劳成疾,病逝在任上。临终前,他握着下属的手,断断续续地说:“一定要……护好百姓……守好大明……”

消息传回京城,明光宗悲痛不己,下旨追赠他为太子太保,还派人为他修建祠堂。泾阳的百姓们听说后,自发为他守灵,祠堂里摆满了百姓们送来的祭品,有刚出炉的馒头,有亲手绣的手帕,还有孩子们写的“雒大人,谢谢您”。



    (http://www.220book.com/book/SAS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皇朝惨案 http://www.220book.com/book/SASH/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