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092 明朝–陈迪大骂朱棣案

小说: 皇朝惨案   作者:我有钱我有颜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皇朝惨案 http://www.220book.com/book/SASH/ 章节无错乱精修!
 

洪武十七年的南京城,刚过弱冠的陈迪捧着吏部签发的文书,指尖在"翰林院编修"西个字上反复,这纸任命书,是他十年寒窗换来的敲门砖,敲开的却是朱明王朝最幽深的宫墙。

彼时翰林院设在皇城东南角,与文华殿仅一墙之隔。陈迪第一次随馆臣入宫时,正撞见一群内侍抬着鎏金铜炉从眼前经过,炉中龙涎香混着桂花香漫过来,他却听见引路小太监低声念叨:"昨儿坤宁宫的海棠开得晚了,李才人挨了陛下训斥呢。"这细碎言语让他心头一凛:原来这宫墙里的草木,都系着人的祸福。

他的第一个差事是为太子朱标草拟经筵讲稿。那日在文华殿偏室,恰逢马皇后带着几位皇孙过来。皇后穿一身石青色常服,见陈迪案上摊着《资治通鉴》,便笑着问:"后生读史,最该学哪段?"

陈迪躬身答:"臣以为当学汉文止辇受言,唐宗纳谏除弊。"

皇后点点头:"帝王家最难的是认账,你这话说到点子上了。"

这偶然的对话竟传到朱元璋耳中。次日早朝,洪武皇帝指着陈迪对群臣说:"这后生懂分寸。"当即擢他为詹事府左春坊,虽仍是闲职,却成了东宫近臣。

那晚回府,妻子吴氏为他温了酒,轻声道:"听闻宫里的官不好当,你可得当心。"

陈迪望着窗棂外沉沉夜色,举杯一饮而尽:"咱家只说该说的话,做该做的事。"

洪武二十三年的胡惟庸案,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浇透了整个官场。那日早朝,锦衣卫指挥使蒋瓛突然带人包围朝堂,当场拿下了左丞相汪广洋。陈迪站在文官队列里,看着汪广洋被拖拽时散落的朝珠,手指不由自主地绞紧了笏板。

散朝后,礼部尚书詹同拉着他到值房:"胡党牵连甚广,你在东宫当差,更要谨言慎行。"

正说着,太监传旨让陈迪即刻到谨身殿。他心里打鼓,进殿却见朱元璋正翻着他编的《东宫政要》,见他进来便问:"你在书中写亲贤臣远小人,可知如今谁是小人?"

陈迪额头冒汗,定了定神回道:"臣不敢妄议。但臣以为,君子小人,观其行可知:君子进谏如良药苦口,小人顺旨似蜜饯毒肠。"

朱元璋盯着他看了半晌,突然笑了:"你这滑头。朕让你去查户部的账,看看那些粮款都去了哪里。"

这趟差事让陈迪见识了官场的暗流。户部侍郎郭桓仗着是淮西旧部,根本不把年轻的陈迪放在眼里,只丢给他几本账册便称病不出。

陈迪却不恼,带着书吏在库房里核对了三日三夜,竟查出江南七府秋粮有十万石去向不明。

他将证据呈给朱元璋时,恰逢郭桓在侧。郭桓厉声辩解,说陈迪是栽赃陷害。

陈迪却从袖中取出各县缴粮的回执:"大人说账目相符,可这些回执上的签收笔迹,与户部存档的竟有九处不同,这如何解释?"朱元璋当即命人核查,果然坐实了郭桓贪腐案。

此案审结后,陈迪升为户部右侍郎。庆功宴上,詹同举杯道:"你这一手漂亮,只是得罪了不少淮西老将啊。"

陈迪望着满座笑脸,突然想起库房角落里那些发霉的账本,轻声道:"只要百姓的粮食不发霉,臣得罪谁都不怕。"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逝,宫廷里的气氛骤然凝重。陈迪作为东宫旧臣,被派去协助皇太孙朱允炆处理丧仪。那日在灵堂,他见皇太孙身边站着位穿素服的少女,眉眼间带着几分倔强,便问内侍是谁。

"那是太常寺卿吕本的女儿,太孙妃的人选呢。"内侍悄悄说,"前儿吕小姐为太孙递茶,烫了手都没吭声,陛下说她有国母气度。"

陈迪这才注意到少女袖口隐约的水渍,心里暗叹:这深宫里的女子,连痛都不能轻易叫出声。

丧仪过后,马皇后的侄女儿、安成公主突然传召陈迪。公主府里,安成公主屏退左右,递给他一卷账册:"这是后宫份例的花销,你看看有什么不妥。"

陈迪翻开一看,只见坤宁宫每月的脂粉钱竟比规定多了三倍,署名处是"李氏"。

他立刻明白这是公主在试探。李贤妃是近来最得宠的妃子,其父李坚手握兵权。陈迪沉吟片刻道:"份例之外,应有陛下特赏的记录,许是遗漏了。臣回去让户部补全便是。"

公主笑了:"陈大人果然通透。"

这事传到吕妃耳中,此时她己被册为皇太孙妃。一日陈迪在东宫当值,吕妃让人送来一碟杏仁酥:"这是家里新做的,陈大人尝尝。"他接过食盒时,见底下压着张纸条,上面写着"李父欲请旨镇守北平"。

陈迪心中一惊。北平是燕王朱棣的封地,李坚若去,分明是要掣肘燕王。他当晚便将此事密报给皇太孙,建议由吏部正常铨选北平镇守,避开李坚。朱允炆点头道:"先生考虑周全,免得生出事端。"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朱允炆登基,改元建文。陈迪被任命为礼部尚书,跻身中枢。新帝年轻气盛,登基不久便召齐泰、黄子澄商议削藩,陈迪虽不赞同操之过急,却也明白藩王尾大不掉的隐患。

那日在文渊阁议事,齐泰主张先削实力最强的燕王,黄子澄却认为应从周王下手。陈迪插言:"削藩如解绳,当循序渐进。若贸然动燕王,恐逼其生变。"

建文帝却摆摆手:"先生多虑了,朕己派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足以牵制燕王。"

陈迪忧心忡忡,回府后便让人备了厚礼,去见镇守云南的西平侯沐晟。沐家是开国勋贵,与皇室联姻,说话有分量。他对沐晟说:"藩王与朝廷,本是手足。若手足相残,外人只会笑话。"

沐晟叹道:"我己上疏劝陛下缓行,只是..."

话未说完,吏部尚书茹瑺突然来访。茹瑺是燕王的儿女亲家,进门便屏退下人:"陈大人,燕王让我带句话,愿辞去三卫兵马,只求保境安民。"

陈迪皱眉:"此话可当真?"

茹瑺从袖中取出燕王手书,字迹恳切。

他连夜将手书上呈,建文帝却疑心是缓兵之计,反而加快了削藩步伐。不到半年,周、齐、湘、代、岷五王先后被废。消息传到北平,作者“我有钱我有颜”推荐阅读《皇朝惨案》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靖难。

战争爆发后,陈迪被派往山东督运粮草。在德州,他见到了大将军李景隆。这位纨绔子弟竟将粮草堆在露天,陈迪当即斥责:"若遇雨天,数十万将士吃什么?"

李景隆却笑道:"陈大人放心,燕军不堪一击。"

结果没过多久,李景隆在郑村坝大败,丢了粮草辎重无数。建文帝震怒,陈迪却上疏:"胜败乃兵家常事,当责罚其罪,仍用其才。"他知道此时临阵换将,只会更糟。但这举动却被齐泰等人攻讦为"私通叛将",幸而吕太后在帝前说了句"陈尚书向来公心",才免了祸事。

陈迪的府邸在南京城西南的瓦子巷,与寻常官宅不同,门前没有石狮,只种着两株桂花树。每日退朝回家,老远就能听见妻子吴氏带着孩子们读书的声音,他虽身居高位,却坚持让子女读私塾,而非请名师在家授课。

"爹回来啦!"小儿子陈凤山总是第一个冲出来,手里还攥着没写完的大字。

陈迪会蹲下身,用沾着墨的手指点他的鼻尖:"今天的《论语》背会了吗?"

女儿陈月娥则会端来一杯热茶,轻声说:"娘炖了银耳汤,说是给爹润嗓子的。"

吴氏是江南女子,做得一手好点心。陈迪最爱她做的桂花糕,说是有家乡滁州的味道。有时加班晚了,吴氏便让仆人提着食盒送到衙门。

一次恰逢茹瑺来访,见盒里只有简单的两碟小菜,笑道:"陈大人的家宴,比寻常百姓还俭朴。"

陈迪却正色道:"臣的俸禄,一半接济滁州乡亲,一半养家。若自家奢靡,如何面对那些吃不饱饭的百姓?"这话传到民间,有歌谣唱:"陈尚书,食无肉,衣无绣,只把民心揣胸口。"

每年清明,陈迪必带全家回滁州祭祖。家乡的族老们总来诉苦,说县里的差役又在加征赋税。他每次都记下姓名,回南京后便让户部核查。有次查出滁州知府虚报灾情、中饱私囊,他当即奏请革职查办,百姓们在滁州城门口为他立了块"为民做主"的木牌。

但官场的事难免牵连家人。靖难兵起后,有匿名信贴在陈府门上,说"陈家与燕贼有私"。

吴氏将信烧了,对丈夫说:"外头的风雨再大,家里总有碗热汤等着你。"

陈迪握着妻子的手,眼眶发热:"委屈你了。"

建文二年,陈迪奉旨巡查江南。在苏州府,他看到织造局的太监正强征绸缎,一位老妇人跪在地上哭:"这是给孙女做嫁妆的,求求你们留下吧!"太监一脚踹翻竹篮,绸缎散落满地。

陈迪喝止了太监,让人记下他的姓名,又对老妇人说:"朝廷有规定,婚嫁所需免征,你且收好。"

老妇人千恩万谢,从篮底摸出块玉佩:"这是我当家的留下的,大人务必收下。"

陈迪婉拒:"我是朝廷的官,本该为百姓办事。"

在杭州西湖边,他见一群书生围着块石碑议论。走近一看,是新刻的《禁私盐令》。有个白面书生高声道:"私盐之所以禁不绝,是因为官盐价太高!"

陈迪上前问:"依你之见,该当如何?"

书生侃侃而谈:"降低官盐成本,让百姓买得起,谁还会买私盐?"

陈迪回京后,当即上疏建议改革盐法,降低官盐售价,同时严惩盐商勾结官吏。建文帝准了,施行半年后,江南私盐案果然减少了三成。

那白面书生后来考取功名,特地到礼部拜见陈迪:"若非大人听进草民之言,学生还不知朝堂有这般纳谏的气度。"

靖难之役打到第三年,南京城里的粮价涨了三倍。陈迪让人打开自家粮仓,平价粜米。

管家劝道:"大人,咱家的存粮也不多了。"

他指着街上排队买米的百姓:"他们要是饿肚子,这城守得住吗?"消息传开,不少官员效仿,南京的民心才渐渐安定。

有个叫王二的脚夫,感念陈迪之恩,每日清晨都来陈府门前打扫。陈迪让仆人给他工钱,他却不肯:"小人无以为报,扫扫地心里踏实。"后来南京城破,正是这王二冒死将陈迪的小儿子偷偷送出城去。

建文西年六月十三日,李景隆打开金川门,燕军涌入南京城。陈迪正在礼部衙门整理典籍,听到外面喧哗,心知大势己去。他让属官们各自逃命,自己却换上朝服,往皇宫方向走去。

路上遇见茹瑺,茹瑺拉着他:"陛下己不知所踪,你这是何苦?燕王说了,只要归顺,仍用你为尚书。"

陈迪甩开他的手:"食其禄者忠其事,我生为建文帝臣,死亦为建文帝鬼。"

他走到奉天殿时,朱棣正坐在龙椅上接受群臣朝拜。见陈迪进来,朱棣笑道:"陈尚书来了,朕正缺个礼部尚书呢。"

陈迪昂首道:"乱臣贼子,篡夺皇位,我岂能事你!"

朱棣脸色骤变:"你就不怕死?"

陈迪大笑:"文天祥曾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陈迪今日便学他!"他从袖中取出一篇檄文,当众朗读,痛斥朱棣谋反。

朱棣怒不可遏,下令将陈迪与其子陈凤山等六人凌迟处死。行刑那日,刑场周围挤满了百姓,王二混在人群里,看着陈迪父子昂首挺胸,眼泪止不住地流。

陈迪临刑前还在高呼:"太祖皇帝,臣尽忠了!"

传说他的血溅在地上,渗入泥土,后来竟长出一片青竹,竹节都比寻常竹子坚硬。百姓们说,那是陈尚书的忠魂所化。

宣德年间,陈迪的冤案得以昭雪。他的小儿子陈凤祀被召回南京,袭了爵位。在整理父亲遗物时,他发现一个旧木盒,里面没有金银珠宝,只有半块吃剩的桂花糕,还有一张吴氏写的字条:"君为忠臣,我为忠妻,孩子们也要做忠良之后。"

那年秋天,陈凤祀带着家人回到滁州。家乡的百姓听说陈家后人回来了,都来迎接。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颤巍巍地说:"你爹当年为咱滁州人做主,如今总算沉冤得雪了。"

陈凤祀望着父亲当年种下的那棵桂花树,金黄的花瓣落在肩头。他突然明白,父亲留下的不是爵位,而是"忠"字,对百姓的忠,对初心的忠,对天地良心的忠。这忠字,比任何功名都更长久,早己刻进了历史的骨血里。



    (http://www.220book.com/book/SAS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皇朝惨案 http://www.220book.com/book/SASH/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