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顾辰伸出小手,指着筐底和筐身的连接处,
“这里……绕过去……再穿过来……会不会更牢?”
他比划着,试图描述一种交错编织、更加紧密的结构。
这其实是后世一些手工编织品常用的加固方法,但在当时普遍采用简单十字编法的农村,还算新鲜。
顾林一开始没太明白:“嗯?辰辰说啥呢?”
张梅梅也笑着看了一眼:“这孩子,又瞎琢磨啥呢。”
顾辰不放弃,跳下炕,捡起几根爹爹削下来的废料条,笨拙地模仿着编织的动作,嘴里努力组织着语言:
“这样……交叉……像编辫子……不容易散……”
顾林看着儿子认真的小模样和那虽然稚嫩却明显不同的编织手势,渐渐停下了手里的活,若有所思。
他拿过儿子手里的废料条,按照那模糊的提示尝试了几下。
“咦?这样编……好像底子是更扎实点?”
顾林毕竟是老手,一经点拨,立刻发现了不同。
他来了兴致,干脆拆了一小片正在编的筐底,按照新想法重新编。
经过几次尝试和改进,一个新的筐底逐渐成型。
与普通平编相比,这种交错加固的编法让筐底更加密实、不易变形,承重能力显然也更强。
“他娘!你快看!”
顾林兴奋地举起新编的筐底给张梅梅看,“按咱辰辰说的这么一弄,这底子真结实多了!拎起来有劲!”
张梅梅凑过来仔细一看,摸了摸,也惊讶道:
“还真是!这孩子咋想的?这筐要是整个都这么编,肯定耐用!”
受到鼓舞的顾林灵感迸发,他又在筐沿和提手处做了改进。
不仅编得更厚实,还将提手与筐身的连接处用更复杂的缠绕方式固定,大大增加了承重和耐用性。
“咱多编几个这样的,拿到年前大集上去试试!”
顾林下了决心。虽然心里没底,怕费了功夫卖不掉,但想着儿子这“聪明劲儿”带来的新法子,总觉得值得一试。
他也没敢多编,只精心编了十几个改进后的新筐。
转眼到了赶集的时候。
集市比过去热闹多了,政策放开,不再仅限于集体摊位,个人也能随意摆卖。
顾林挑着十几个新筐,找了个角落放下,心里还有些忐忑。
没想到,他的筐很快就吸引了目光。那结实紧密的筐底、加固的提手、以及整体显得格外敦实耐用的样子,在众多普通筐篓里格外显眼。
“哎,老乡,你这筐编得有点意思啊,这底怎么这么结实?”
一个来赶集的大叔拿起一个筐,掂量了几下,又用力按了按筐底,惊讶地问。
“自己瞎琢磨的,编得厚实点,耐用。”顾林憨厚地笑着回答。
“这提手也牢靠,看着能多装不少东西不怕断。”另一个大婶也凑过来看。
“多少钱一个?”
顾林报了个比普通筐稍高一点,但又不敢太高的价钱。
“值这个价!这筐看着能用好几年!”大叔爽快地掏钱买了一个。
“给我也拿一个,冬天东西多,正需要个结实的!”大婶也跟着要。
顾林这改良版的筐因为优点突出:底子密实耐磨、提手牢固承重强、整体结构更稳固不易散架。
虽然价钱稍高,但大家都觉得物有所值。十几个筐,不到半天功夫就卖得一干二净,甚至还有没买到的人问他下次集还来不来。
顾林捏着怀里比预期多出不少的毛票,心里热乎乎的。
他没想到儿子一个小小的提议,竟然真的带来了不一样的收获。
虽然赚的不是什么大钱,但这种靠自己的双手和一点点“创新”获得的认可和收益,让他充满了成就感和希望。
他收好扁担,心里盘算着,回去得多备点材料,按照这个新法子,再多编一些。
有了上次赶集的成功,顾林心里有了底。
下一次集日,他试探着多编了些,足足三十个改良版的筐。
结果依旧抢手,不到一上午就又卖了个精光。
几次集赶下来,手里攒下的活钱比往年这个时候宽裕了不少,张梅梅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日子一晃就到了腊八节。
腊八节在八十年代的农村,是个挺重要的时令节日,意味着忙活了一年,真正要进入“年歇”和准备过年的节奏了。
清晨,天还没大亮,空气里弥漫着凛冽的寒气,呵气成霜。
张梅梅却早己起身,在灶房里忙碌开了。
昏暗的灯光下,小泥炉上的陶罐里正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一股混合着米豆枣香的浓郁甜味弥漫在整个小屋,温暖而。
那是她天不亮就起来熬的腊八粥。
粥料是早就备好的:大米、小米、红豆、绿豆、花生、红枣,还有几粒舍不得多放的珍贵核桃仁。
虽然比不上富裕人家的材料丰富,但每一样都是自家地里产的或是精心攒下的,熬得稠稠的,粥油都熬了出来,香甜软糯。
顾辰被香味诱醒,裹着小棉袄趴在炕沿,看着娘亲搅拌着粥锅。
顾林也笑着凑过来:“今年这粥闻着真香!”
“那是,今年咱家宽裕点,多放了两颗枣呢。”
张梅梅语气里带着满足,给爷俩一人盛上满满一大海碗。
“快,趁热吃,吃了腊八粥,来年五谷丰登,事事‘粥’全。”
一家三口围着炕桌,吸溜吸溜地喝着热腾腾、甜丝丝的腊八粥,额头上都沁出了细密的汗珠,心里胃里都暖烘烘的。
吃过粥,顾林拿出早就泡好的蒜瓣和一只小陶罐,开始腌制腊八蒜。
这是北方的习俗,泡在醋里的蒜瓣会慢慢变得通体碧绿,如同翡翠,等到过年吃饺子时配上,又酸又辣,格外开胃。
顾辰也地帮忙剥蒜,小手弄得一股蒜味。
村子里,过节的气氛也渐渐浓了起来。
家家户户烟囱里冒出的炊烟都似乎比往日更绵长些,空气中隐约飘荡着各家各户熬腊八粥的甜香。
孩子们穿着厚厚的棉袄棉裤,吸着鼻涕在巷子里追逐打闹,偶尔有调皮的男孩偷偷点个小炮仗。
“啪”一声脆响,引来一阵笑骂和更多的欢笑声。
有勤快的人家,己经开始着手打扫庭院,清洗器具,准备开始“忙年”了。
虽然物质还不富裕,但辞旧迎新、祈求来年丰衣足食的期盼,却是一样的真挚而热烈。
顾林家的小屋里,粥香弥漫,蒜味微辛,交织成一种平凡却踏实幸福的年节味道。
看着窗外偶尔跑过的孩子,听着远处的零星炮仗声,顾林对张梅梅说:
“等明年,咱也给辰辰买挂小鞭玩玩。”
张梅梅笑着点头,看着屋里所剩不多、准备留着过年包饺子的白面,心里琢磨着,或许今年还能多割一小条肉,包顿更油润的饺子。
橘子蛋糕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SDN2/)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