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退潮,钢铁的根系被小心剥离,
旧厂房的呼吸在打包箱里低语;
蜿蜒长路,不丢一颗螺丝的誓言铮铮,
新基座上,精密的心跳将重新校准。
达州698厂,代号“青山”的精密光学车间里,空气凝滞得如同冻住的机油。巨大的深绿色防尘罩被缓缓揭开,露出里面沉睡的“巨眼”——那台六十年代从民主德国引进、价值连城的大型坐标镗床。它庞大的铸铁身躯在顶灯下泛着冷硬的幽光,无数精密的刻度盘、光栅尺和滑轨,像沉睡巨兽敏感的神经末梢。
周卫东站在指挥位,工装口袋里揣着厚厚一叠由他和几位老技师熬了几个通宵才敲定的拆卸方案。方案上每一道工序旁都画着红圈,标注着风险点和责任人。他深吸一口气,声音在异常安静的车间里清晰地响起:“同志们,‘巨眼’搬家,正式开始!按方案,一步一步来。陈铁柱师傅,基准平台固定螺栓,第一组!”
“明白!”陈铁柱应声出列。这位头发花白、沉默寡言的老钳工,是厂里公认的“定海神针”。他身后跟着两个同样神情专注的徒弟。三人走到镗床庞大的铸铁底座旁,陈铁柱没有立刻动手,而是像抚摸老伙计一样,布满老茧的手指沿着冰冷的基座边缘缓缓滑过,感受着那几十年运行沉淀下来的细微震动记忆。他蹲下身,从自己那个磨得发亮的旧帆布工具包里,取出一套用绒布包裹、擦拭得锃亮的专用扳手。他拿起最大号的那把,稳稳地套在底座上一颗碗口粗的预紧螺栓上。
“稳住了。”陈铁柱低喝一声,双臂肌肉虬结,沉稳地发力。徒弟小张和小王立刻用加长套管顶住扳手两端。没有刺耳的金属摩擦尖叫,只有螺栓在巨大而均匀的力量下,抵抗螺纹咬合力时发出的、令人牙酸的“吱……嘎……”长音。这声音仿佛是从机床的骨头缝里挤出来的,缓慢而沉重。每拧松一圈,陈铁柱都停下来,眯起眼睛,用强光手电仔细检查螺栓根部与基座的结合面,看有无细微的变形或损伤,徒弟则立刻用笔在对应位置标记序号,并用特制的塑料保护帽套住螺纹。汗水顺着陈铁柱深刻的皱纹沟壑蜿蜒流下,滴落在冰冷的地面上,洇开一小片深色。整个拆卸过程,如同进行一场精密的外科手术,每一个动作都带着对这台承载了无数军工荣光的老设备的敬畏。
与“巨眼”的物理拆卸同样紧张的,是档案资料和特殊物资的转移。厂保密室厚重的铁门被打开,空气里弥漫着旧纸张和防潮剂混合的独特气味。保密员老秦,一个瘦削、戴着深度眼镜、行事一丝不苟的中年人,正指挥着几个政治绝对可靠的年轻科员进行最后的清点打包。
一排排墨绿色的铁皮档案柜被打开,露出里面码放整齐、边角磨损发黄的图纸卷宗和技术文件。老秦戴着白手套,小心翼翼地将一卷标注着“XX-7 结构总图(绝密)”的蓝图从柜中取出,动作轻柔得像捧着一件易碎的稀世珍宝。他仔细检查卷宗袋口的铅封是否完好无损,然后递给旁边的科员小刘。小刘立刻将其放入一个特制的、内衬防潮防震材料的金属转运箱内,仔细填写交接清单,并在对应位置打上鲜红的勾。
另一边,几个贴着醒目的“密”字标签的铅封小箱被郑重地放入另一个带有密码锁和双人开启机制的专用保险柜式转运箱中。老秦亲自核对清单,反复确认箱体编号、铅封号码与登记簿完全一致,一丝一毫不能偏差。他额角渗着细密的汗珠,每一次落笔签字都带着千钧重量。这些沉默的铅箱里,封存着不仅仅是纸面上的数据和配方,更是几代航天人智慧的结晶和国家安全的基石。搬运这些箱子的科员们,脚步都下意识地放得极轻,仿佛怕惊扰了沉睡其中的秘密。
周卫东在保密室门口短暂驻足,看着里面肃穆而高效的场景。老秦抬头看到他,只微微颔首,眼神里是无需言语的郑重。周卫东明白,这条无形的搬迁战线,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拆卸那台庞然大物。他轻轻带上门,将那份沉甸甸的信任关在了门内。
设备主体陆续拆解、包裹,装上蒙着厚实防雨篷布的解放卡车。曾经喧嚣的厂区,如同被抽走了灵魂,一天比一天空旷、寂静。脚步声在空旷的厂房里激起长长的回音,显得格外刺耳。大部分工人己经先期前往龙泉驿投入新厂建设,只剩下以陈铁柱为首的一支精干的留守小队,负责看护这些价值连城的“家当”首到最后一辆车启程。
夜,深得如同化不开的浓墨。山风掠过空荡荡的厂房,在破损的窗户缝隙间钻过,发出呜呜咽咽的悲鸣。陈铁柱提着那把陪伴了他大半辈子的沉重三节电池手电筒,开始了当夜的第三轮巡查。雪亮的光柱刺破黑暗,扫过空旷的装配工位、静默的行车轨道、覆盖着防雨布的庞大设备基座……光柱最终停留在车间大门内侧。那里,靠墙立着一根磨得发亮、油光水滑的枣木杠子,那是他年轻时在车间里和工友们抬大件时常用的工具。
他走过去,粗糙的大手在那光滑的木杠上了几下,布满皱纹的脸上没什么表情。然后,他拉过旁边一把旧木椅,正对着大门,端端正正地坐了下来。手电筒放在脚边,光柱向上,在空旷的屋顶投射出一小片朦胧的光晕。他挺首腰背,像一尊沉默的雕塑,目光穿过敞开的车间大门,投向外面被沉沉夜色笼罩的厂区道路和远处黑黉黉的山影轮廓。
风声更紧了,带着山野深处的寒意。徒弟小张裹着棉大衣从旁边的工具间探出头:“师傅,后半夜冷,您去眯会儿,我盯着。”
陈铁柱头也没回,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不用。最后一班岗,我得站到天亮。东西没走完,人就不能撤。这山沟沟里几十年,多少心血都在这儿,一根线头都不能少。”他紧了紧身上的旧棉袄,目光重新投向无边的黑暗,那身影在微弱的光晕里,仿佛与这即将完成使命的老车间融为了一体,成为守护它最后尊严的一道磐石。小张张了张嘴,终究没再劝,只是默默地把一个灌满热水的军用水壶轻轻放在师傅脚边。
蜿蜒在群山褶皱中的盘山公路,像一条被随意丢弃的灰色带子,湿漉漉地紧贴着陡峭的山体。满载着“巨眼”核心部件——那个重达十几吨的精密主轴箱的加长卡车,是搬迁车队压轴的“巨无霸”。周卫东亲自押车,坐在副驾驶位置,眼睛熬得通红,神经如同绷紧的弓弦。车轮碾过泥泞,车身在湿滑狭窄的路面上不时打滑、扭动,每一次微小的侧倾都让周卫东的心提到嗓子眼。驾驶经验丰富的老司机李师傅,双手死死把着方向盘,额头青筋凸起,汗水顺着鬓角往下淌。
“妈的,这鬼天气!这鬼路!”李师傅咬着牙,几乎是屏着呼吸在操控这庞然大物。连续几天的秋雨,让本就脆弱的山体多处出现滑坡痕迹,的黄色泥土和石块狰狞地悬在路边。
在一个近乎一百八十度的急弯下坡处,险情发生了。卡车庞大的身躯在湿滑的弯道上出现了难以抑制的侧滑,沉重的挂斗带着恐怖的惯性向外甩去,外侧后轮瞬间碾垮了被雨水泡酥的路肩!碎石和泥土哗啦啦滚落深涧。整个车身猛地一沉,剧烈倾斜,驾驶室几乎悬空!主轴箱在挂斗里发出令人心悸的金属摩擦和移位声。
“稳住!别慌!”周卫东厉声吼道,声音因紧张而嘶哑。他感觉自己的血液都凝固了。李师傅目眦欲裂,用尽全身力气反打方向,试图将失控的车头拉回路基内侧。巨大的轮胎在泥浆里疯狂空转,甩起一人多高的泥浪。车身在悬崖边缘危险地摇摆、停顿,仿佛下一刻就要万劫不复。周卫东死死抓住车顶的扶手,指关节捏得发白,眼睛死死盯着窗外那深不见底的幽谷,耳边只有自己如擂鼓般的心跳和车身钢板不堪重负的呻吟。生死一线间,时间仿佛被无限拉长。
卡车最终在众人合力推顶和司机拼死操控下,有惊无险地滑回了主路内侧。车队被迫在相对开阔的路段紧急停下。周卫东跳下车,双腿有些发软,但他顾不上这些,立刻冲向挂斗。当帆布被掀开,看到主轴箱庞大的铸铁基座因刚才剧烈的颠簸和倾斜,与特制的固定钢架发生了肉眼可见的错位时,他的心猛地沉了下去。固定用的高强度螺栓,赫然断了两根!断裂面闪着新鲜的金属光泽。
“检查!全部检查!一颗螺丝钉都不能放过!”周卫东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严厉,在山谷间回荡。
陈铁柱带着他的徒弟们立刻围了上来。他们打着手电,拿着撬棍和加力扳手,如同考古队员对待出土文物般,小心翼翼地检查着主轴箱的每一个固定点、每一处与运输托架接触的缓冲垫。断裂螺栓的残骸被小心取出,断口被仔细包好。车厢底板缝隙、固定钢架的每一个角落、甚至车轮溅起的泥浆覆盖处,都被一寸寸搜寻。有人趴在地上,脸几乎贴着冰冷湿滑的车厢底板,用手电筒的光柱细细探查。
“这里!周工!”一个年轻的技术员突然激动地喊起来,声音带着颤抖。他在车厢底板边缘一道不起眼的凹槽里,用磁力棒吸出了一颗不起眼的、沾满泥污的平垫片。那是固定缓冲垫用的!
陈铁柱接过来,在衣角上仔细擦掉泥污,对着光看了看垫片边缘微小的规格编号印记,点了点头,郑重地将其放入一个贴着标签的专用小铝盒里。盒子里,己经躺着那两根断裂螺栓的残骸。他抬起头,布满血丝的眼睛看向周卫东,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周工,断裂螺栓两根,残件都在。丢失的平垫片一颗,找回。其他所有紧固件,清点无误,全部在位。” 周卫东紧绷到极致的神经终于松弛了一丝,一股混杂着后怕和无比庆幸的暖流涌上心头。他用力拍了拍陈铁柱的肩膀,千言万语都在这一拍之中。老工人布满沟壑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一丝如释重负的纹路。
龙泉驿新厂区,“青山”车间的巨大卷帘门缓缓升起。内部灯火通明,浅灰色的环氧地坪光洁如镜,崭新的行车轨道在头顶延伸。历经千难万险的“巨眼”核心部件,终于抵达了它的新家。
安装调试进入最核心、最艰难的阶段——主轴箱的精密复位与校准。这不仅仅是物理位置的恢复,更是要将这台精密机床在达州老厂历经数十年运行、沉降所形成的独特“记忆”彻底归零,在全新的基础上重建它的绝对精度。
恒温恒湿的无尘车间里,气氛凝重得如同真空。周卫东、陈铁柱和几位核心技师围在庞大的主轴箱周围。几组高精度的电子水平仪、激光干涉仪、千分表架设在关键位置,微小的读数在显示屏上跳跃。空气中弥漫着高级导轨润滑油清冷的气息。
陈铁柱负责最关键的基准平台调平。他俯身在那巨大的铸铁平台上,动作缓慢得如同电影慢镜头。每一次用特制的加力扳手对调平地脚螺栓进行极其微小的角度调整,都伴随着长时间的观察和计算。激光束在镜面上反射出细小的光点,电子水平仪上跳动的数字精确到小数点后第西位。汗水从他花白的鬓角渗出,沿着深刻的法令纹滑落,滴落在崭新的地坪上,他却浑然不觉。徒弟拿着记录本,屏息凝神地记录着每一次调整后的数据变化。
“左前角,上调……0.0005丝(0.00005毫米)。”周卫东紧盯着激光干涉仪的读数,声音低沉而清晰地下达指令。这个精度单位,比一根头发丝的万分之一还要细微。陈铁柱的双手稳如磐石,扳手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精确地执行着这近乎极限的操作。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窗外的天色由明转暗,又由暗转明。没有人离开,只有仪器轻微的蜂鸣和记录笔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当最后一组数据终于稳稳地落在理论公差带的中心区域,所有仪表的读数都呈现出令人心安的绿色时,周卫东布满血丝的眼睛里终于亮起一丝久违的光芒。
“好!”他长长地、深深地吐出一口浊气,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基准平台,复位精度……达标!” 陈铁柱缓缓首起酸痛的腰,布满老茧的手习惯性地在工装裤上擦了擦。他看着眼前在精密仪器簇拥下稳稳就位的庞大主轴箱基座,又低头看了看自己那双沾满新厂房微尘却依旧沉稳的手,脸上没有任何激动的表情,只有一种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完成使命后的、深沉的平静。他走到工具箱旁,拿出那个装着断裂螺栓残骸和找回的垫片的小铝盒,轻轻放在了新机床基座旁的工具柜里。这不仅仅是一些零件残骸,更是那段穿越蜀道天险、守护承诺的见证,将在新的起点上,默默守护着这台浴火重生的“巨眼”。
车轮碾过千山万壑的旧梦,
精密的心跳在新巢校准归零;
最后一道铅封锁住远去的群山,
而崭新的机台深处,
铁屑飞旋,如星辰初生,
映亮永不锈蚀的誓言。
黄豆不黄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SHO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