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野车沿着盘山公路蜿蜒而上,车窗外来往的摩托车渐渐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背着竹篓的山民。
他看着窗外掠过的梯田,五年前送苏沁雪来支教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
那时的土路坑坑洼洼,她坐在副驾驶上,手里紧紧攥着一本教案。
山区小学的铁门刷了新漆,操场上飘着五星红旗。
苏沁雪站在教室门口,穿着靛蓝的土布衬衫,身边的男老师正帮她把晒好的草药收进竹筐。
“这是陈默,我的未婚夫,也是这里的科学老师。”
她笑着介绍,眼里的光比山涧的溪水还亮。
教室里飘出茶香,是苏沁雪用后山的野茶树叶炒的。
“上次你们寄的番茄种子,我们在教室后面开了片菜园。”
她指着窗外,绿油油的藤蔓爬上竹架,青涩的番茄像小灯笼挂在枝头,“孩子们每天轮流浇水,说要种出比超市还大的番茄。”
他看着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正踮着脚给番茄藤绑绳,动作像模像样。
系统面板弹出提示:
【教育与农业结合可形成可持续帮扶模式,建议建立 “校园农场” 示范项目】
“我们可以捐一套小型数字农业设备,” 他看向陈默,“比如土壤检测仪、智能洒水器,让孩子们在种番茄时,也能学到现代农业知识。”
陈默推了推眼镜,眼里闪着光:“我读研时学的就是农业工程,正好能派上用场!还可以带孩子们做实验,看看不同光照下番茄的生长速度。”
苏沁雪在一旁点头,笔记本上己经开始画设备安装的草图。
离开,孩子们举着画追出来,纸飞机似的画片落在车顶上。
他捡起一张,上面用蜡笔画着红色的番茄,旁边歪歪扭扭写着 “谢谢林叔叔”。
车后视镜里,苏沁雪和陈默站在铁门旁挥手,阳光穿过他们身后的核桃树,在地上投下晃动的光斑。
回到南顺农场,麦浪正翻着金浪。
父亲戴着草帽,正和张日天的父亲调试新播种机,机器的轰鸣声里,夹杂着两人的笑骂。
“臭小子,这按钮咋按不动?”
他拍着操作台,父亲在一旁打趣:“你当年犁地都走不首,还想摆弄这高科技?”
母亲拉着不点的手,往她兜里塞煮好的花生:“你身体还好吧,肚子又大了。你周叔牵头,要把村里的老仓库改成展览馆,墙上挂着你们出口番茄的照片,还有城里来的人拍的纪录片。作者“胡周小哈密”推荐阅读《锄下生金》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她指着不远处的工地,“设计院的图纸刚送来,说要把老水车和智能灌溉系统摆在一起,让城里人看看咱庄稼人的本事。”
候鸟走到工地旁,看着工人正在加固仓库的木梁。
系统提示:
【触发 “乡村文化传承” 任务:通过农业博物馆、校园农场等形式,传承农耕文化,培养新一代农业人才。奖励:传统农业技术数据库,内含 500 项濒危农技记录】
“再加个农耕体验区,” 他对跟着过来的张日天说,“让城里孩子体验插秧、磨豆浆,知道粮食是咋来的。”
张日天挠挠头笑:“我早让王磊准备了,连老石磨都从王家村淘来了。”
那天晚上,月光把田埂铺成了银带。
他沿着自家的麦田散步,鞋跟踩在土路上,发出沙沙的轻响。
刚出苗的麦苗顶着露珠,在月光下泛着微光。
他想起系统出现的那个雨夜,医院走廊的灯惨白地照着缴费单;想起苏沁雪说 “我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时,转身离去的背影;想起第一次在采摘园见到不点时,她发梢上的阳光……
那些曾经以为跨不过去的坎,如今都成了脚下的路。
不点的脚步声从身后传来,带着青草的气息。
她从背后轻轻抱住他,下巴抵在他的肩上:“在想什么呢?爸妈说你晚饭没吃多少。”
他转过身,“你还好吧,累了吧,赶快坐下”。
他从口袋里拿出个丝绒盒子。
月光落在打开的盒盖上,里面是枚用紫陶做的戒指,上面刻着纠缠的番茄藤,藤蔓尽头结着颗小小的果实。
“这是用青山村的陶土烧的”。
他的声音比月光还轻柔,“不点,从在医院门口第一次见你,我就知道,这辈子的路”
不点的眼泪落在戒指上,像晨露滚过番茄的果皮。
候鸟:“不能掉眼泪,医生说了”。
不点:“高兴”。
远处的智能大棚突然亮起了灯,传感器的指示灯像星星一样闪烁,仿佛在为他们眨眼睛。
父亲在院子里喊:“候鸟,不点,快来吃西瓜!刚从井里捞出来的!”
他把戒指戴在她手上,陶土的温度贴着皮肤,带着土地的踏实。
从土地开始的旅程,终于回到了最温暖的起点。
而这里的每一粒种子,每一寸土地,每一个等待收获的明天,都是他们共同的未来。
(http://www.220book.com/book/SKYD/)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