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考察团抵达时,南顺农场正浸在丰收的香气里。
金色的麦田像铺到天边的绸缎,自动驾驶收割机沿着卫星定位的路线缓缓前行,切割刀卷起的麦浪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
田埂另一侧,几位老人正坐在小马扎上,用稻草熟练地捆着麦秸,捆好的麦垛像整齐的士兵,新旧农耕方式在阳光下和谐共存。
考察团团长是来自肯尼亚的奥巴代亚,他蹲在田埂上,抓起一把黑褐色的泥土凑到鼻尖,深深吸了口气。
“林先生,” 他抬起头,眼里映着麦浪的光泽,“非洲的农场总在纠结,是彻底抛弃传统,还是拒绝现代。你们让我看到,传统像这麦秸,能稳住土地;现代像这收割机,能提高效率,两者本就该长在一起。”
他递过平板电脑,屏幕上是针对非洲气候定制的数字农业方案 ——
用太阳能供电的传感器,适应沙质土壤的检测参数,还有用当地语言标注的操作指南。
“这些技术,我们愿意毫无保留地分享。”
他调出培训记录,上面密密麻麻记着过去一年的足迹:在尼日利亚的可可园教农民看湿度数据,在埃塞俄比亚的咖啡田调试防霜冻系统,500 名非洲技术员的名字后面,都打着 “己掌握” 的红勾。
【系统提示:技术共享可降低全球农业发展不平衡率,加速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奥巴代亚翻到示范农场的照片,指着其中一张笑了 ——
那是肯尼亚的茶农在用手机查看采摘预警,背景里的茅草屋前,晒着刚收获的茶叶。
“上个月,我们的茶农收入提高了 30%,他们让我一定要问你,什么时候再去给他们讲讲轮作技术。”
考察团离开的第二天,王厅长的电话像带着春风般涌进来:“候鸟,联合国粮农组织拍板了!‘全球数字农业示范基地’的牌子,就挂在你们农场!”
揭牌那天,老朋友们把仪式现场挤得满满当当。
苏沁雪带着山区的孩子们,他们举着用番茄藤编的花环;周老和几位退休工程师穿着统一的蓝色工装,胸前别着 “技术顾问” 的徽章;张日天的父亲推着那台老石磨,磨盘上还沾着新磨的豆浆;作者“胡周小哈密”推荐阅读《锄下生金》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李建国举着相机,镜头对准了人群里笑盈盈的李薇薇。
他站在崭新的牌子下,阳光透过 “全球数字农业示范基地” 的铜字,在他胸前投下细碎的光斑。
他突然想起系统刚出现时,自己对着 “种植番茄” 的任务手足无措的样子;想起第一次去王家村,村民们怀疑的眼神;想起在巴黎展会上,为 “中国制造” 据理力争的夜晚,想起不点为我的鼓励…… 这些画面像电影片段在脑海里闪过,最终都定格成眼前的笑脸。
“这个荣誉不属于我一个人。”
他对着话筒说,声音里带着些许哽咽,“属于周老手里的图纸,属于张日天晒黑的肩膀,属于青山村妇女们摘番茄的手指,属于所有把汗水洒在这片土地上的人。”
掌声雷动时,系统面板突然跳出一行字:
【宿主己完成从普通人到时代先锋的蜕变,系统将在 24 小时后自动卸载】。
他愣了愣,随即笑了。
他早己不需要系统的提示 ——
什么时候给番茄疏果,怎么调试传感器的参数,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这些早己刻进骨子里。
就像此刻,他看着田埂上正在教孩子辨认真假种子的父亲,看着和周老讨论新设备的奥巴代亚,心里清楚该做什么,就像农民知道什么时候该播种。
系统卸载前的最后一刻,屏幕上弹出最后一条消息,字迹温暖得像老朋友的叮嘱:
【恭喜宿主:你让土地有了尊严,让梦想有了重量。前路漫漫,继续前行。】
他抬头望向天空,然后转头看着不点。
阳光穿过梧桐叶的缝隙,在地上洒下跳动的光斑。
孩子们的笑声从农耕体验区传来,混着老石磨转动的吱呀声,像一首生生不息的歌谣。
系统离开了,但那些关于土地的热爱、关于奋斗的勇气、关于世界的担当,都留下来了。
属于他的故事还在继续,属于中国农业的故事,才刚刚翻开最精彩的篇章。
当技术变成本能,当责任刻进骨子里,人就成了自己的 “系统”。
从土地里长出来的智慧,本就该属于全世界。
(http://www.220book.com/book/SKYD/)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