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刚漫过智能大棚的穹顶,南顺农场的稻田里就响起了清脆的童声。
五岁的小哈密踩着爷爷手工缝制的布底鞋,手里攥着把比他胳膊还短的小铲子,蹲在田埂上模仿爷爷的样子翻土。
“爷爷,你看我挖的坑,能种番茄吗?”
他举着沾满泥土的铲子,鼻尖上还沾着块黑泥,像只刚从地里钻出来的小田鼠。
爷爷笑得胡子都来了,把他抱到怀里擦脸:“咱小哈密挖的坑,能种出全世界最甜的番茄。”
远处的智能灌溉系统正缓缓转动,水雾在阳光下织成彩虹,爷爷指着那些闪烁的传感器,“你爸爸当年就是靠这些‘小眼睛’,让番茄长出了名堂。”
他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看着田里的一老一小,嘴角的笑意像水波般漾开。
桌上的全球农业地图上,50 个示范农场的标记像颗颗绿宝石,从中国的青山村一首铺到非洲的赞比西河沿岸。
系统面板早己消失无踪,但他的脑海里,清晰地记着每个农场的土壤数据、气候特点和主要作物 ——
这些都是他带着团队,用脚一步步量出来的记忆。
“爸爸!”
小哈密举着颗刚摘的草莓跑进来,红色的果汁顺着手指往下滴,“为什么我们的草莓比幼儿园小朋友带的甜?”
林候鸟弯腰抱起他,指腹擦去他下巴上的果汁:“因为我们既用了老祖宗的法子 ——
让土地歇一歇,轮着种不同的庄稼;又用了新技术 —— 传感器知道草莓啥时候渴了,啥时候想晒太阳。就像你穿的衣服,既要暖和,又要好看,得把老手艺和新设计结合起来。”
小辰似懂非懂地咬了口草莓,果汁溅在林候鸟的衬衫上:“那机器人会种草莓吗?” 他指着窗外正在采摘的机械臂,眼睛亮晶晶的。
“它会摘草莓,却不知道哪种草莓最甜。”
他鸟刮了下他的鼻子,“真正厉害的不是机器,是种草莓的人 —— 知道什么时候该施肥,什么时候该剪枝,这才是最金贵的本事。”
不点走进来,正听见父子俩的对话。
她把一份合同放在桌上,封面上印着非洲合作伙伴的标志:“肯尼亚的农场想引进我们的‘蜜光’草莓品种,合同条款我初步审过了,你看看有没有要调整的。”
他翻开合同,指尖划过 “不可抗力条款” 时,突然想起第一次和汉斯周旋的日子。
那时他总要对着系统提示反复核对,而现在,那些关于国际贸易的规则、关于不同国家的农业政策,早己化作他的本能。
他在 “检疫标准” 那页画了道红线:“这里要加上‘符合中国出境检验检疫要求’,避免后续纠纷。”
“农业帝国掌舵人” 成就,全球农业合作网络覆盖 5 大洲。
傍晚的农业博物馆里,夕阳透过玻璃展柜,给老物件镀上了层金边。
爷爷的铁犁、王大爷的防虫笼、还有那枚被苏沁雪嫌弃过的旧戒指,都静静地躺在灯光下。
戒指旁边的说明牌上,他亲自写了行字:“每个平凡的起点,都藏着让世界变好的可能。”
一家人坐在露台的藤椅上,小哈密趴在栏杆上,数着远处大棚上的传感器指示灯。
“爸爸,我长大了要开飞机,把我们的番茄送到月亮上。”
他突然转过身,小脸上满是认真。
候鸟笑了,握住不点的手。
她的指尖掠过他的掌心,像当年在科普馆整理报告时那样温柔。
远处的田野里,收割机正沿着卫星定位的路线缓缓移动,留下一排排整齐的麦茬,像在大地上写着未完的诗。
那些关于土地的热爱、关于传承的信念,会像种子一样,在小哈密这代人的心里生根发芽。
当有一天,小哈密和肚子里的孩子也站在这片田野上,给更小的孩子讲番茄如何卖到全世界时,他一定会明白:
最好的系统从来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血脉里流淌的勤劳,是手手相传的智慧,是永远为这片土地跳动的心跳。
暮色渐浓,智能大棚的灯光次第亮起,像撒在人间的星星。
候鸟看着身边的家人,看着远处的万家灯火,突然觉得,这就是最圆满的结局 ——
土地依然肥沃,家人就在身旁,而未来,正像田埂上那株刚冒头的新芽,带着无限的可能,向着阳光生长。
(http://www.220book.com/book/SKYD/)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