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的台灯下,候鸟正给小哈密翻看太空农业的画册。
宇航员在空间站里种植生菜的照片占了整整一页,翠绿的叶片在失重环境下舒展,像悬浮在宇宙中的翡翠。
“你看,太空中的植物生长方向和地球上不一样,” 他指着根系的照片,“它们的根不会往下扎,而是西处蔓延。”
小哈密的手指在照片上轻轻划过,突然抬头问:“爸爸,番茄能在太空结果吗?就像我们农场种的那种,红彤彤的。”
话音刚落,办公桌上的打印机 “咔哒” 一声,吐出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邀请函。
信封上的金色徽章在灯光下闪着光,内容简短却分量十足:“诚邀南顺农场参与国际太空种植计划,培育适合太空环境的蔬菜品种,为人类深空探测提供食物保障。”
候鸟把邀请函递给儿子,指尖因激动微微发颤。
小哈密的眼睛瞬间亮了,捧着信纸的手在发抖:“爸爸,我们能做到吗?”
“当然能。”
候鸟的声音坚定,脑海里己经浮现出育种计划的雏形 ——
要对抗失重环境下的生长紊乱,要抵御强宇宙辐射,还要在密闭空间里实现水循环和气体交换,每一步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接下来的三年,南顺农场的实验室成了没有硝烟的战场。
顺京南北农业大学的专家们带着团队驻扎在这里,恒温培养箱里的番茄苗换了一茬又一茬。
最初培育的品种在模拟失重装置里长得歪歪扭扭,茎秆细得像棉线,刚挂果就蔫了。
“辐射强度是地球的百倍,普通种子根本撑不住。”
周老戴着老花镜,盯着辐射测试仪上跳动的数值,眉头拧成了疙瘩。
他手里的培养皿里,刚发芽的番茄苗叶子己经卷曲,边缘泛着焦黑的痕迹。
候鸟把不同批次的种子样本排列在实验台上,从南顺农场的常规品种到经过多代筛选的耐寒品种,标签上密密麻麻记着各项参数。
“我们需要找到能在极端环境下激活应激基因的品种,” 他用镊子夹起一粒种子,对着灯光看,“就像沙漠里的仙人掌,总能找到活下去的办法。”
小哈密成了实验室里最认真的 “记录员”。
每天放学后,他都会背着书包冲进实验室,踮着脚在数据本上记录幼苗的生长高度。
他的笔记本上画满了奇怪的符号,有的像小星星,有的像旋转的箭头 ——
那是他自己发明的生长状态标记。
转机出现在一个雨夜。
和二十年前那个改变命运的雨夜不同,这次的雨敲打着实验室的玻璃窗,发出沙沙的轻响。
小哈密正给蓝光照射区的番茄苗测量茎粗,突然发现数据本上的曲线有了微妙的变化。
“爸爸,你看!”
他举着本子跑到林候鸟面前,蓝色荧光笔标出的线条明显比其他区域陡峭,“蓝光区的苗比红光区高了 0.3 厘米,生长速度快了 10%!”
候鸟立刻调阅监控录像,画面里,蓝色 LED 灯下的番茄苗确实舒展得更充分,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也更高。
这个发现像把钥匙,打开了太空种植研究的新大门 ——
团队据此设计出特殊的光谱组合,让番茄苗在模拟太空环境下的生长周期缩短了整整半年。
当大学的教授拍着小哈密的肩膀夸奖时,胡周小哈密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男孩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是爸爸教我的,观察要像给番茄疏果一样仔细,不能放过任何一片多余的叶子。”
他的口袋里还揣着片番茄叶标本,那是他第一次成功培育出幼苗时留下的,叶脉清晰得像地图。
太空种植计划取得重大突破,培育出适合太空环境的 “南顺 1 号” 番茄品种 ——
具有抗辐射、耐失重、高光效特性。
候鸟牵着小哈密的手,另一只手抱着不点。
不点手上抱着小十七站,站在观礼台上。
搭载着 “南顺 1 号” 种子的火箭通体雪白,箭身上的 “中国航天” 西个字在阳光下闪着光。
小哈密特意穿了件印着番茄图案的 T 恤,手里攥着那颗陪伴他记录数据的小镊子。
倒计时的声音在旷野上回荡,当火箭拖着橘红色的火焰腾空而起,小哈密激动得跳了起来,手里的帽子飞向天空。
“爸爸,我们的番茄要上太空啦!”
他的声音混在人群的欢呼声里,清脆得像风铃。
小十七禾微微一笑。
不点和候鸟望着火箭越来越小,最终变成一个光点消失在云层里。
眼眶突然有些 ——
谁能想到,当年连医院手术费都凑不齐的穷小子,有一天能让自己种的番茄飞向太空。
三个月后,空间站传来的照片在实验室的大屏幕上展开:红彤彤的番茄挂在特殊的栽培架上,宇航员戴着手套轻轻摘下一颗,镜头拉近,能看到果皮上晶莹的水珠。
“味道和地球上的一样香甜,甚至带着点独特的清冽。”
视频里的声音透过电波传来,带着抑制不住的喜悦。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贺电随后而至,总干事的字迹力透纸背:“这不仅是中国农业的里程碑,更是全人类探索生存边界的胜利。它证明,只要心怀对生命的敬畏与对梦想的执着,我们能在任何地方种出希望。”
太空种植计划成功,南顺农场与国际空间站建立长期合作,“南顺 1 号” 成为太空农业标准品种。
庆功宴上,小哈密捧着从太空返回的种子样本,像捧着稀世珍宝。
那粒种子经过宇宙射线的洗礼,外壳泛着淡淡的银辉。
“爸爸,以后我们能在月球上种番茄吗?”
他仰着小脸问,眼里的星光比发射中心的探照灯还亮。
候鸟看着实验室窗外的夜空,北斗星的光芒清晰可见。
他想起南顺农场的番茄田,想起非洲红土地上的示范农场,想起此刻正在空间站生长的 “南顺 1 号”——
农业的故事,从来不是局限在地球的边界里。
“当然能。”
他摸了摸儿子的头,声音里带着土地的厚重与宇宙的辽阔,“只要我们像种子一样,永远保持向上生长的力量,就能在任何地方扎根、结果。”
实验室的培养箱里,新一批 “南顺 1 号” 幼苗正迎着特制的光谱生长,嫩绿的叶片在无菌环境里舒展。
它们不知道自己肩负的使命,却在用每一个细胞的分裂,书写着农业文明新的篇章 ——
从泥土到星空,从过去到未来。
“种地人” 的哲学:既能低头看苗情,也敢抬头问苍穹。
(http://www.220book.com/book/SKYD/)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