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格物院的“脉修分歧”
(一)
桂林的格物院总在清晨弥漫着草木与金属的混合气息。周显站在灵脉医疗室的窗前,看着学徒们给伤员包扎——那些从瑞丽江退下来的战象营士兵,有的断了胳膊,有的被缅甸人的“麻脉箭”射中,脉息紊乱得像风中的烛火。
“周先生,这是新制的‘灵脉固本膏’,您看看效果。”一个年轻的医徒递来个陶罐,里面的药膏泛着淡绿色,是用引脉草的根须混合稳流晶粉末熬的,能加速脉息恢复。
周显接过陶罐,用指尖沾了点药膏,轻轻涂在一个士兵的伤口上。士兵原本痛苦的表情渐渐舒展,脉轮处的光晕明显亮了些。他欣慰地笑了:“不错,比上次的方子多了三分温润。”
医徒眼睛一亮:“那能批量制作了吗?战象营那边催得紧。”
“可以,但得改改配方。”周显指着窗外的试验田,“用灵脉稻的秸秆代替部分引脉草根,成本能降一半,还不影响效果。”他始终记得林砚的话:“格物术要让百姓用得起,才算真本事。”
正说着,隔壁的兵器坊传来一阵巨响,震得窗棂都在颤。周显皱了皱眉——那是张衡的“灵脉连发弩”又在试射,这半个月来,几乎天天如此。
(二)
兵器坊里,硝烟还没散尽。张衡举着刚试射完的连发弩,脸上带着兴奋的红潮。弩身的螺旋纹比上次更密了,一次能装十二支箭,射程比格物院之前的型号远了五十步,箭簇上还涂着新制的“破罡药”,据说能击穿六级脉修的护罩。
“张大人,这弩的后坐力太大,普通士兵怕是握不住。”负责铸造的工匠揉着被震麻的胳膊,虎口处渗着血。
张衡却不以为意,拍了拍工匠的肩膀:“练练就好了!现在是打仗的时候,威力第一,哪能怕后坐力?”他转身对学徒们喊道:“按这个规格,再铸五十把,送到段世存的战象营去——让缅甸人尝尝厉害!”
“张大人,”周显的声音从门口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又在试新武器?”
张衡看到他,脸上的笑容淡了些:“周先生来得正好,帮我看看这弩的脉纹,总觉得灵脉流转还能再快一成。”
周显却没接弩,只是望着地上散落的残箭——箭杆是用珍贵的“韧脉竹”做的,这种竹子三年才能成材,原本是用来制作灵脉循环炉的核心部件。他叹了口气:“张大人,韧脉竹快用完了,能不能……先停一停兵器研发,多做点民生器物?”
张衡的脸瞬间沉了下来:“周先生什么意思?战象营在瑞丽江流血,咱们不造好武器支援,难道让弟兄们用木棍去拼?”
“我不是这个意思。”周显的声音平静却坚定,“但灵脉资源有限,都用在武器上,民生怎么办?上个月桂林的灵脉灯工坊因为缺‘引脉草纤维’,关了三成的门,多少百姓断了生计?”
“生计?”张衡冷笑一声,将连发弩重重摔在案上,“没有强兵守住瑞丽江,没有武器挡住荷兰人的炮,别说灵脉灯,连安稳日子都没了!周先生是不是研究共生术研究傻了,不知道这世道是靠拳头说话的?”
(三)
格物院的议事堂,气氛比腊月的寒潭还冷。周显和张衡的争论己经持续了一个时辰,两边的学徒和工匠也分成了两派,吵得面红耳赤。
“灵脉循环技术的初衷,是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不是让武器越来越厉害!”周显站在堂上,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他手里举着一卷《格物院宗旨》,是林砚亲手写的,开篇就说“格物致知,以利民生”。
张衡站在他对面,手里提着那把连发弩,弩箭的寒光映得他脸色有些发青:“宗旨能挡住荷兰人的炮弹吗?能护住瑞丽江的灵脉涌泉吗?周先生太理想化了!没有足够的武力,所有的民生技术都是给别人做嫁衣!”
“那也不能本末倒置!”周显指着窗外的灵脉稻试验田,“今年的灵脉稻收成能多养活一万人,可如果把用来改良稻种的灵脉锭都拿去铸炮,明年大家就得饿肚子!”
“饿肚子也比当亡国奴强!”张衡猛地提高了声音,弩箭差点脱手,“上个月缅甸人都打到瑞丽江了,要不是段统领拼死抵抗,现在桂林都得插缅甸的旗子!你那些固本膏、灵脉灯,能挡住象兵吗?”
台下的争论更激烈了。年轻的工匠大多支持张衡,觉得武器才是硬通货;年长的学徒和医徒则站在周显这边,知道民生安稳的重要性。连一首负责后勤的王二福都皱着眉,不知道该劝谁。
“都吵够了吗?”一个清冷的声音突然响起,林砚掀开帘布走了进来,身上还带着试验田的泥土气息。
议事堂瞬间安静下来。林砚走到堂中,目光在周显和张衡之间扫过,最后落在那把连发弩上:“这弩的后坐力太大,改成‘双柄’的,让士兵能双手握持,既省力,准头也能提高。”
张衡愣了愣,没想到她第一句话是说这个,但还是下意识地点头:“我这就去改。”
林砚又转向周显,拿起那卷《格物院宗旨》:“民生和强兵,不是非此即彼的。就像这灵脉循环,既要有‘输出’,也要有‘回收’,缺了哪一环都转不起来。”
她走到窗前,指着远处的独秀峰:“周先生想让百姓用得起灵脉术,是仁;张大人想让格物院的武器能护国安邦,是勇。仁勇兼备,才是格物院该走的路。”
(西)
傍晚的格物院,夕阳给试验田镀上了一层金。林砚和周显、张衡坐在田埂上,手里捧着粗瓷碗,喝着灵脉稻煮的粥,粥里的暖意渐渐融化了白天的争执。
“其实张大人说得对,没有武力确实不行。”周显先开了口,声音里带着一丝释然,“我只是怕大家一门心思造武器,忘了格物院的根本。”
张衡也有些不好意思,挠了挠头:“我说话冲了点,周先生别往心里去。其实……你那固本膏真管用,我远房侄子在战象营,就是靠它才缓过来的。”
林砚笑了,舀了一勺粥:“明天起,格物院分两个组。张大人带兵器组,改良连发弩、灵脉炮,重点解决后坐力和炸膛问题;周先生带民生组,继续研究灵脉稻和固本膏,争取让每个村寨都有‘灵脉合作社’。”
她从怀里掏出两张图纸,分别递给两人:“兵器组用‘韧脉竹’的芯,更坚韧;民生组用竹皮纤维造纸,成本低。一棵竹子,能派两种用场——这才是循环的道理。”
周显看着图纸上的“竹皮纤维造纸法”,眼睛亮了:“这样一来,造纸坊就不用再买昂贵的桑皮了!”
张衡也看着“韧脉竹芯锻打法”,拍了下大腿:“对啊!我怎么没想到,竹芯混合玄铁,硬度能提高三成!”
夕阳渐渐沉入山后,试验田的灵脉稻在晚风中轻轻摇曳,像在为这场和解点头。林砚望着两人重新投入讨论的身影,忽然觉得格物院的分歧未必是坏事——有争论,才会有进步;有不同的声音,才能找到更稳妥的路。
(五)
深夜的兵器坊,张衡还在修改连发弩的图纸。双柄的设计果然更合理,他试着画了个草图,发现还能在柄上刻上简易的“缓冲纹”,进一步减少后坐力。
“张大人,周先生让我给您送这个。”一个学徒端来碗热气腾腾的汤,里面飘着引脉草的叶子,“说是能安神,缓解脉力损耗。”
张衡接过汤碗,暖意从指尖传到心里。他看着窗外民生组的方向,灯火还亮着,周显他们应该还在研究灵脉稻的秸秆配方。他忽然明白林砚的意思——兵器能护一时的安稳,民生才能守长久的根基,两者缺了谁都不行。
他拿起笔,在图纸的角落添了个小小的稻穗图案,嘴角露出一丝久违的笑。
(六)
同一时间,民生组的暖棚里,周显正用显微镜观察灵脉稻秸秆的纤维结构。秸秆里的灵脉导管虽然细,但韧性十足,确实能代替部分引脉草根。
“周先生,张大人让人送来了这个。”医徒递来一把小巧的刻刀,刀身的脉纹是张衡特有的“锐金纹”,用来切割秸秆纤维又快又省力。
周显着刻刀,忽然对医徒说:“明天去兵器坊看看,他们的韧脉竹芯剩下的废料,说不定能用来做固本膏的容器——比陶罐轻便,还不容易碎。”
医徒眼睛一亮:“这主意好!既不浪费,又能帮他们处理废料!”
暖棚外的月光,比往常更柔和了。周显望着兵器坊的灯火,觉得那光芒不再刺眼,反而像与民生组的灯光互相呼应,在黑夜里织成一张温暖的网。
(七)
桂林的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进格物院时,周显和张衡在试验田边不期而遇。
“周先生早。”张衡手里拿着改良后的连发弩模型,双柄上的缓冲纹清晰可见。
“张大人早。”周显捧着一包灵脉稻秸秆的粉末,“刚磨好的,你试试掺在弩箭的尾羽里,能不能让飞行更稳。”
两人相视一笑,之前的不快烟消云散。张衡接过粉末,周显拿起弩模型,在晨光中讨论起来,声音里带着新的期待。
不远处,林砚站在独秀峰下,看着格物院渐渐忙碌起来的身影,嘴角露出欣慰的笑。她知道,格物院的路还很长,还会有更多的分歧和争论,但只要大家记得“格物致知,以利民生”的初心,记得武力与民生需要平衡,就一定能找到属于南明的格物之路。
山风吹过,带来引脉草和灵脉稻的清香,也带来兵器坊和民生组交织的声响——那是格物院的心跳,是希望的声音,在桂林的晨光里,越传越远。
(本章完)
山间一壶老酒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SN3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