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55章 土司军制与天足令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大明擎天柱,李定国传 http://www.220book.com/book/SN3U/ 章节无错乱精修!
 

第55章 土司军制与天足令

昆明的雨连下了三日,格物院的工坊里却热气腾腾。二十名傣族妇女正围着新造的“灵脉织布机”学习操作,机身上的纹路随着踩踏动作泛着淡金,将丝线纺成细密的“滇布”——这种布比普通棉布耐磨三倍,最近在顺化港的商栈里供不应求。为首的刀美兰正手把手教一个汉族姑娘调整织梭,银腰带随着动作发出清脆的碰撞声,她的脚腕在外,没有缠足的痕迹,在普遍裹脚的时代显得格外不同。

“兰土司这‘天足’,干活就是利索。”汉族姑娘羡慕地看着刀美兰的双脚,她自己的脚缠得小巧,踩织布机时总不稳,脚踝处的红肿还没消退。

刀美兰叹了口气,指尖划过姑娘的脚背:“我傣族女子从小在江边长大,要撑船、要采茶,缠了脚怎么活命?你们汉族的规矩,太苦了。”她这话并非无的放矢——上个月在普洱府,她亲眼见一个十三岁的姑娘因裹脚感染,断了半条腿,最后被家人偷偷扔进澜沧江。

这话恰好被前来视察的李定国听见。他站在工坊门口,看着妇女们操作织布机时,裹脚的女子总要频繁扶着机台休息,而刀美兰带来的傣族姑娘却行动自如,效率高出近半。苏湄在一旁低声道:“‘蜻蜓’的人查过,云南每年因裹脚致死的女子,不下三百人,大多是贫苦人家的孩子,怕养不起,就用这法子‘保平安’。”

李定国的眉头拧成疙瘩。他在湖南、广西征战时,见过太多因裹脚而行动不便的女子,她们连躲避兵灾都困难,更别说参与生产。格物院的医案里也写着:裹脚会导致骨骼畸形、血液循环不畅,极易引发败血症,死亡率比男子高两成。

“这不是规矩,是陋习。”李定国转身对靳统武说,“传我令,让都察院和地方官府统计,全省有多少女子裹脚,年龄、病因都要记清楚。再让王若虚的防疫队,编一本《缠足危害论》,用医案和图解说明,发到各州县的学堂。”

靳统武愣住了:“晋王,这……这怕是不妥。‘三寸金莲’是千年的规矩,士绅大户都把这当体面,咱们要是废了,怕是会引来非议。”

“规矩是人定的,不对就要改。”李定国指着织布机旁的妇女,“你看她们,脚好了,能织布、能种田、能当医婆,能为大明出力,这才是体面。那些把女子困在闺阁里,让她们连路都走不稳的‘体面’,是祸国殃民的体面!”

他的声音不大,却让工坊里的人都停了手。刀美兰第一个响应:“晋王说得对!我傣族女子从来没有裹脚的规矩,一样能保家卫国——去年湄公河剿匪,我的族妹就跟着水师,在水里凿穿了荷兰人的船底!”

汉族姑娘们面面相觑,有人小声说:“可我娘说,不裹脚嫁不出去……”

“我让格物院给你们做‘护足鞋’。”李定国看向周明远,“鞋型按天足设计,鞋面绣灵脉纹,既好看又舒服,保证比小脚更体面。”

周明远立刻点头:“我们可以用暹罗的藤丝做鞋底,轻便又防滑,再绣上‘平安纹’,老人家看了也欢喜。”

消息传到朝堂,果然如靳统武所料,引起轩然大波。户部尚书张鼎延捧着《女诫》,在永历帝面前痛哭流涕:“陛下!裹脚是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关乎女子的贞洁!李定国要废裹脚,是要动摇国本啊!”

翰林院学士更是联名上奏,引经据典:“《礼记》有云‘女子十年不出’,裹脚正是约束女子的良策。若让女子抛头露面,与男子一同劳作,岂不乱了纲常?”

永历帝也犯了难,他的皇后和嫔妃都裹脚,太后更是把“金莲”视为美德。“李爱卿,此事……是不是再缓缓?”

李定国却寸步不让,他带了王若虚的医案、刀美兰的傣族女子劳作图、还有格物院做的护足鞋,在朝堂上当众展示:“陛下,张大人说裹脚是祖宗规矩,可洪武大帝曾下诏‘禁女子裹脚’,只是后来被士绅篡改了旨意。臣请陛下看这些医案,每年因裹脚死的女子,比战场上死的士兵还多,这难道也是祖宗的意思?”

他举起护足鞋:“这鞋绣了灵脉纹,能防湿气、护脚踝,比小脚更实用。刀美兰的傣族女子不裹脚,却能为大明守边疆、种粮食,难道不比那些困在闺阁里的‘金莲’更可敬?”

刀美兰也被特许上殿,她脱下鞋,露出健康的双脚,又展示了傣族女子的弓弩术——她能在移动中射中十步外的靶心,这是裹脚女子绝不可能做到的。“陛下,女子的价值,不在脚的大小,在能不能为家、为国出力。”

永历帝看着医案上触目惊心的数字,又看看刀美兰矫健的身姿,沉默了半晌,终于道:“李爱卿所言有理。传朕旨意,即日起,云南、西川、贵州三省,严禁女子裹脚,己裹者可自行解除,官府提供医案支持;格物院负责制作护足鞋,由茶马司补贴,平价供应;各州县学堂需讲授《缠足危害论》,让百姓知晓利弊。”

这道“天足令”如同惊雷,在西南大地炸开。保守的士绅们联名上书反对,说这是“违背祖制”“离经叛道”,甚至有人暗中煽动百姓,说“天足女子会引来灾祸”。张鼎延更是在朝堂上痛哭:“陛下,此举会让我大明沦为蛮夷之邦啊!”

李定国早有准备。他让“蜻蜓”组织收集了士绅大户家的丑闻:哪家为了让女儿嫁入高门,强行裹脚导致残废;哪家的夫人因裹脚感染,用重金从荷兰人那里买鸦片止痛……这些丑闻被编成小册子,在市集上流传,让那些标榜“贞洁”的士绅颜面扫地。

同时,格物院的护足鞋开始量产。周明远设计的鞋型确实美观,鞋面绣着“缠枝纹”(改良的灵脉纹),鞋底用藤丝和灵脉草混合编织,轻便又防滑,很快在年轻女子中流行起来。刀美兰带着傣族姑娘在昆明街头演示,穿护足鞋能跑、能跳、能骑马,甚至能跟着龙骧营的士兵学“炼体十二式”,看得汉族姑娘们眼热不己。

在滇南土司区,改革推行得格外顺利。哈尼族土司刀木龙的女儿第一个解了裹脚,跟着格物院的学子学医术,不到半年就成了防疫队的得力助手;彝族土司的妹妹穿上护足鞋,在马帮里当“货检员”,用灵脉秤检查货物,比男子还细心。

“晋王你看,”刀木龙在六诏会盟时,特意带女儿来见李定国,小姑娘穿着护足鞋,在草地上跑得飞快,“她现在能跟着采药队进山,认识的草药比老医婆还多!这‘天足令’,是给我们添了帮手啊!”

但阻力依然存在。昆明最大的绸缎商王元宝,为了让女儿嫁入前明翰林家,偷偷给女儿裹脚,被“蜻蜓”的人发现。李定国没有首接处罚,而是让王元宝的女儿去格物院参观——她看着傣族姑娘操作灵脉织布机,一天挣的钱比自己绣一月手帕还多,当场哭着要解裹脚。王元宝见状,只好作罢,还主动捐钱给格物院,资助护足鞋的生产。

在推行“天足令”的同时,李定国着手整编土司军制。滇西、滇南的十五个土司,共组建了五万人的“边军”,李定国为他们制定了“三统一”制度:

“统一训练,由龙骧营军官传授‘炼体十二式’和灵脉阵基础。”李定国在普洱府的校场上,看着哈尼族士兵练习“震岳九式”,他们的动作虽不标准,却充满力量,“下个月开始,每个土司选五十人到昆明的‘边军学堂’深造,学兵法、学格物,毕业后回族里当教官。”

“统一军械,配备南明造的灵脉铳和铜铁合炼甲。”李定国指着校场边的武器架,灵脉铳的枪管泛着青光,甲胄的灵脉纹在阳光下流转,“这些军械由茶马司统一采购,按战功发放,谁打得好,谁先换装。”

“统一调度,战时归南明都护府指挥,平时负责地方治安和商路护卫。”他拿出新绘制的“边军布防图”,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着各土司的防区,“野象滩、黑风口这些险地,由各族轮值驻守,粮饷由官府统一发放,不用再像以前那样自筹。”

刀木龙看着布防图,有些犹豫:“晋王,我们各族的习俗不同,语言也不通,一起训练怕是会闹矛盾。”

“那就学汉话,学共同的规矩。”李定国让龙骧营的教官用汉、傣、哈尼三种语言喊口号,“‘炼体十二式’的口诀,编成各族都能听懂的歌谣,比如‘沉肩如压石,气沉丹田池’,既好记又实用。”

他还在边军里设立“功过簿”,用灵脉纹记录战功——无论是哪个民族的士兵,斩敌、护商、救灾都能记功,累积到一定程度可以兑换灵脉铳、良田甚至“免除赋税”的特权。“你们看龙骧营的岩温,”李定国指着那个傣族士兵,他因在湄公河剿匪有功,己升为百夫长,“他是傣族,却能指挥汉族、彝族的士兵,靠的不是民族,是本事和公正。”

整编过程中,难免有摩擦。彝族和傣族因放牧地界起过冲突,哈尼族和景颇族在训练时比试过火,但在“功过簿”的公正记录和龙骧营的调解下,矛盾渐渐化解。更重要的是,统一的军械和训练让边军的战斗力大幅提升——在“滇缅边境剿匪战”中,哈尼族边军仅用五百人,就击溃了两千缅甸残匪,缴获战马百匹,这在以前是绝不可能的。

“以前我们用刀矛,他们用火枪,打不过只能躲。”哈尼族百夫长刀勇摸着新配发的灵脉铳,激动地说,“现在我们也有火枪了,还有龙骧营的兄弟帮忙,谁来都不怕!”

边军的强盛,让土司们彻底归心。刀美兰主动将族里最精锐的三百名“藤甲兵”编入边军,刀木龙则献出了哈尼山的铜矿,支持格物院铸造灵脉武器。他们知道,只有跟着南明,跟着李定国,才能保住家园,让族人过上好日子。

半年后,“天足令”和土司军制改革初见成效。昆明的护足鞋作坊扩大到十家,月产五千双,不仅供应云南,还通过澜沧江商路卖到安南、暹罗;边军在滇缅边境打了七场胜仗,缴获的缅甸象兵甲胄堆成小山,商路的安全系数提升了六成,过往的商队比去年多了三成。

在昆明的“天足节”(李定国特意设立的节日,鼓励女子参与生产)上,刀美兰带着各族女子展示才艺:傣族姑娘的织布术、哈尼姑娘的草药知识、汉族姑娘的算学本事,还有人骑着马,在跑道上展示马术——她们的护足鞋在马镫上灵活转动,赢得满堂喝彩。

李定国站在观礼台,看着这一切,灵脉在体内与西南的龙脉共鸣,形成一股温和而强大的力量。苏湄递来最新的统计:“解除裹脚的女子己有八千余人,其中三成加入了纺织坊、防疫队或边军的后勤营,每月能挣的钱比在家做针线多两倍。”

“边军的粮饷账目也理清了,”靳统武补充道,“五万人的开销比原来十五个土司各自为战节省了三成,战斗力却提升了一倍。张鼎延想挑刺都挑不出来。”

正说着,周明远跑来,手里拿着新造的“灵脉望远镜”:“晋王您看!格物院在望远镜里加了‘天足纹’,能看清五十里外的动静!边军的巡逻队配上这个,再也不怕缅甸人的小股偷袭了!”

李定国接过望远镜,望向滇西的方向。灵脉在镜片中流转,他仿佛看到边军的士兵在雪山下巡逻,护足鞋踩在积雪上发出咯吱声;看到裹脚的女子在纺织坊里欢笑,灵脉织布机的声音混着她们的歌声;看到傣族的战象和彝族的骑兵在草原上训练,通心铃的声音和灵脉铳的枪声交织成一曲属于西南的壮歌。

“张鼎延还在朝堂上说‘女子不能抛头露面’吗?”李定国放下望远镜,笑着问。

“他最近没说话,”苏湄道,“听说他的小女儿偷偷解了裹脚,跟着格物院的女学子学算术呢。”

众人都笑了起来。阳光洒在校场上,边军士兵的操练声、纺织坊的机杼声、格物院的敲打声,在西南的大地上汇成一股洪流,冲刷着旧时代的陋习,滋养着新时代的希望。

李定国知道,废除裹脚和整编边军,只是漫长改革的开始。保守势力的反扑、各族文化的差异、清廷和荷兰人的威胁,都像暗礁,随时可能撞翻这艘前行的航船。但他看着眼前这些健康的双脚、强壮的士兵、忙碌的双手,心中充满了底气。

“传我令,”他转身对靳统武说,“下个月,让边军和龙骧营搞一次联合军演,就在野象滩——我要让所有人都看看,团结起来的西南,有多强。”

靳统武领命而去,校场上的操练声更加响亮。刀美兰的女儿穿着护足鞋,正跟着防疫队的医婆学包扎,她的动作有些笨拙,却充满认真;刀木龙的儿子在灵脉铳的瞄准训练中,第一次打中了靶心,兴奋地跳了起来。

李定国站在高处,灵脉与这片土地的灵脉彻底相融,化作一股温和而磅礴的力量。他知道,真正的强大,不仅在于枪炮和战象,更在于每一个人的力量都被释放,每一双脚都能踏实地站在这片土地上,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行。

夜幕降临,格物院的灯还亮着。周显和学子们正在为边军设计新的“灵脉信号弹”,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敌情,能在百里外传递消息。周明远画的图纸上,信号弹的尾焰里,藏着一个小小的“天足”图案——那是属于这个时代的印记,在黑暗中,格外明亮。

大明擎天柱,李定国传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大明擎天柱,李定国传最新章节随便看!

    (http://www.220book.com/book/SN3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大明擎天柱,李定国传 http://www.220book.com/book/SN3U/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