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59章 战后新政与北境暗流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大明擎天柱,李定国传 http://www.220book.com/book/SN3U/ 章节无错乱精修!
 

第59章 战后新政与北境暗流

滇西的硝烟尚未散尽,腾冲城的灵脉水车己重新转动。磨盘岭之战缴获的清军粮草堆积如山,李定国让人按“户均五石”的标准分发给滇西百姓,粮仓前的长队从清晨排到日暮,领粮的哈尼族老妇用布满皱纹的手抚摸着新稻种,稻壳上的灵脉纹在阳光下泛着细碎的金光——这是格物院培育的“滇西三号”,能在高海拔地区成熟,比普通稻种早熟一个月。

“晋王的稻种,真能在雪山上结果?”老妇的孙子背着新分到的灵脉犁,犁头的“破土纹”还带着锻造的余温。负责分发的龙骧营士兵笑着点头,递给他一本《灵脉农耕图解》,书页用防水的滇布印制,上面的图画连不识字的孩童都能看懂。

李定国站在粮仓的望楼,看着百姓们扛着粮食、推着农具回家,灵脉在体内与滇西的地脉产生共鸣。苏湄从“蜻蜓”据点匆匆赶来,手里的密信还带着油墨香:“吴三桂在贵阳杀了三个建议撤军的幕僚,看来是要孤注一掷。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海蛇号’又出现在北部湾,这次载的不是商人,是穿军装的红毛鬼。”

“让阮小五的水师盯紧北部湾。”李定国接过密信,信纸边缘画着艘荷兰战船的侧影,甲板上标注着“十二门加农炮”,“告诉段世存,战象营移驻怒江沿岸,用灵脉甲片加固渡口的防御工事——那些甲片掺了从清军缴获的铁甲碎片,硬度又提升了一成。”

磨盘岭之战缴获的二十门红夷炮,此刻正躺在格物院的军工坊。周显带着学子们用灵脉检测仪逐寸扫描炮身,铜针在螺旋纹处剧烈跳动。“晋王您看,这炮的膛线是手工凿的,深浅不一,”周显指着检测仪的记录图纸,“我们用‘灵脉镗床’加工,能让膛线误差控制在半毫,射程至少能再远西分之一。”

他身边的铁砧上,摆着门改良后的灵脉炮——炮身刻着双重螺旋纹,外层是引导灵脉的“引气纹”,内层是稳定弹道的“定轨纹”。周明远正往炮膛里填装新研制的“榴霰弹”,弹体内嵌着三十六颗带倒刺的铅丸,引信上的“延时纹”能精确控制爆炸时间。

“试射过了,”周明远擦着额头的汗,“在三百丈外能击穿五层铁甲,铅丸炸开的范围有半亩地,比荷兰人的葡萄弹厉害十倍!”

李定国让人将改良后的灵脉炮送往怒江防线,同时颁布“滇西新政十二条”:

一、所有战俘按“战技优劣”分类,勇武者编入边军,农技者派往军屯,工匠则送入格物院——吴三桂的三百名蒙古铁匠,因擅长打造铁甲,被周显请去指导灵脉甲的锻造,待遇比在清军时高了三倍。

二、傈僳族、怒族等山地民族,凡参与防御战者,每户奖励“灵脉梯田”三亩,由格物院提供农具和种子,三年内免征赋税。

三、在腾冲设立“滇西格物分院”,招收各族子弟学习炼体术和灵脉基础知识,结业后优先录用为边军或农技员。

“这第三条怕是会引来非议。”靳统武看着新政条文,“翰林院的学士们肯定会说‘蛮夷不可教’。”

“让他们去说。”李定国指着分院的选址——那是吴三桂的旧部在腾冲的粮仓,被战火焚毁后,格物院的学子用灵脉石粉末混合黏土重建,墙面上刻满了《格物初阶》的摘要,“上个月傈僳族的木果,用灵脉铳在三百丈外射中了清军的旗手,比龙骧营的老兵还准。谁再说‘蛮夷不可教’,就让木果跟他比射箭。”

木果此刻正在分院的靶场练习,他的灵脉铳上缠着傈僳族的彩绳,枪托刻着山神的图案。听到李定国的夸奖,这个黝黑的青年不好意思地挠头,却在新一轮射击中,五发五中靶心,引得围观的学子们阵阵喝彩。

滇西新政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前明降将、腾冲守备王启年就暗中抵制,故意拖延灵脉梯田的丈量工作,还在军屯里苛扣粮饷。“蜻蜓”的眼线汇报,他偷偷给吴三桂写了密信,说“滇西各族离心,可趁虚而入”。

“让他再蹦跶几天。”李定国看着密信上王启年歪扭的字迹,“等滇西格物分院的第一批学子结业,让他们去军屯当文书——这些孩子识灵脉文、会用灵脉秤,王启年想苛扣粮饷都难。”

果然,三个月后,当五十名各族学子带着灵脉秤和账本进驻军屯,王启年的贪腐行径立刻暴露。学子们用灵脉检测仪发现,他上报的“荒地”其实是亩产五石的良田,克扣的粮饷足够三百士兵吃半年。

李定国没有杀他,而是当着军屯百姓的面,让他穿着囚服去开垦真正的荒地,“什么时候开出三十亩梯田,什么时候再谈释放——让他亲身体验,百姓种粮有多难。”

这件事在滇西引起轰动,各族百姓看到新政的公正,参与军屯、修筑灵脉渠的积极性高涨。傈僳族的猎手带着龙骧营士兵找到三条隐藏的山泉,格物院的学子设计出“三级灵脉水车”,将山泉引入干涸的梯田,原本荒芜的磨盘岭西侧,竟出现了成片的绿色。

“晋王,这是我们傈僳山的‘灵脉稻’,”头人捧着新收获的稻谷,颗粒比普通稻种小,却泛着淡淡的青色,“用山泉水灌溉,一年能收三季,就是味道有点涩。”

李定国让王若虚带回格物院化验,结果显示这种稻米富含灵脉素,长期食用能增强体质,对抵御瘴气尤其有效。“让周显的团队跟傈僳人合作,改良稻种,”李定国当即决定,“在高黎贡山推广种植,再建个灵脉米加工厂,把糙米磨成精米,既能当军粮,又能卖给暹罗换红宝石。”

就在滇西新政如火如荼时,贵阳的吴三桂正对着地图暴跳如雷。磨盘岭的惨败让他损失了三万精锐,更让他心惊的是,李定国在滇西推行的“民族共治”,竟让原本敌视明廷的少数民族纷纷归附。

“一群养不熟的蛮夷!”吴三桂将茶杯摔在地上,碎片溅到荷兰顾问范·迪门的靴子上,“本王给傈僳人头人许了‘宣慰使’的职位,他们居然敢把印信送到李定国面前!”

范·迪门不动声色地擦去靴子上的茶水:“平西王不必动怒。李定国的新政需要大量白银,南明的国库早己空虚,撑不了多久。我们可以切断他们的红宝石贸易,让格物院的灵脉武器断了原料来源。”

“怎么切断?”吴三桂眼中闪过一丝贪婪。

“马六甲的葡萄牙人跟我们有仇,”范·迪门露出阴险的笑容,“可以挑唆他们拦截南明的商船。只要断了李定国的财源,不出半年,滇西的蛮夷就会因为分不到粮食而叛乱。”

吴三桂立刻派人与葡萄牙人联络,许以“事成后割让澳门”的承诺。同时,他让人散布谣言,说李定国的“灵脉稻”是“妖物”,食用者会断子绝孙,还让潜伏在滇西的细作偷偷往灵脉渠里投毒。

但这些伎俩很快被“蜻蜓”组织识破。苏湄让人在灵脉渠的源头安装了“灵脉预警仪”——这铜制仪器能感应毒素的灵脉波动,一旦发现异常就会发出警报。投毒的细作刚靠近渠边,就被巡逻的傈僳族猎手当场擒获,从他身上搜出的毒药,正是吴三桂军中常用的“断肠散”。

“把人犯和毒药送到昆明,”李定国对苏湄说,“让都察院的御史们看看,吴三桂为了夺权,连毒杀百姓的事都做得出来。再让格物院把毒药的配方公开,教百姓们识别和解毒的方法。”

公开的解毒方法里,有一种正是用傈僳山的“灵脉稻”壳烧成的灰,与青蒿汁混合后服用,能解断肠散的毒性。这一下,不仅没人相信“妖物”的谣言,灵脉稻的种植反而更加广泛。

为了反击葡萄牙人的拦截,李定国让阮小五的水师护送商船,并给船队配备了新造的“灵脉蒸汽炮艇”。这种炮艇吨位虽小,却能逆流而上,速度比葡萄牙的帆船快两倍,艇上的两门后装灵脉炮,能在移动中精准射击。

在湄公河与暹罗湾的交界处,南明水师与葡萄牙船队展开激战。灵脉蒸汽炮艇的突然出现让葡萄牙人措手不及,他们的帆船在狭窄的河道里转舵困难,被炮艇的榴霰弹打得帆碎船沉。为首的葡萄牙船长至死都没明白,为什么明人的船不用风帆也能跑得这么快。

此战之后,南明的商船再也无人敢拦,从滇西运往暹罗的灵脉米、灵脉铜器,换回的红宝石和胡椒堆满了昆明的仓库。格物院用这些红宝石改良的灵脉武器,威力又提升了一成,龙骧营的士兵们打趣说:“吴三桂这是在给咱们送弹药啊!”

秋收时节,滇西的灵脉梯田迎来大丰收。傈僳族的姑娘们穿着护足鞋,在打谷场上跳着丰收舞,银饰的碰撞声与灵脉脱粒机的轰鸣交织成欢快的乐章。李定国在腾冲举办“五谷丰登宴”,邀请各族领袖和格物院的功臣,席间展示的“灵脉酒”(用灵脉稻酿造)甘醇爽口,连一向戒酒的周显都忍不住多喝了两杯。

“明年,咱们要把灵脉渠修到高黎贡山的东坡,”李定国举起酒杯,对着各族领袖说,“那里的土地更肥沃,种出的灵脉稻能养活更多人。谁愿意去,官府给农具、给种子、给护足鞋,还派格物院的学子手把手教!”

“我们去!”傈僳人头人第一个响应,“晋王让我们傈僳人有了饭吃,有了鞋穿,就算是刀山火海,我们也跟着走!”

傣族、彝族、白族的领袖纷纷附和,宴会上的气氛达到高潮。周明远趁机展示了新发明的“灵脉收割机”,这机器用蒸汽驱动,割稻、脱粒、装袋一气呵成,效率比人工高十倍,看得各族百姓目瞪口呆。

“这铁家伙真能顶十个壮劳力?”彝族土司的儿子忍不住伸手触摸机器的齿轮,上面的灵脉纹随着转动泛着金光。

“不仅能割稻,还能收玉米、摘茶叶,”周明远得意地介绍,“格物院正在造更大的型号,明年就能用到你们彝山的梯田。”

宴会结束后,李定国独自登上高黎贡山的主峰。月光下,滇西的灵脉梯田像铺展开的金色绸缎,灵脉渠的水流反射着银光,远处的怒江沿岸,战象营的篝火如同点点星辰。

苏湄送来最新的情报:吴三桂在贵阳集结了最后五万兵力,荷兰人给他送来了三十门“最新式”的加农炮,葡萄牙人也在马六甲集结了船队,看来是要在冬季发动总攻。

“他们是怕了。”李定国望着贵阳的方向,灵脉在体内与滇西的灵脉彻底相融,“怕我们的灵脉武器越来越强,怕各族百姓越来越团结,怕南明的根基越来越稳。”

他让苏湄给“蜻蜓”的影子发信,让他们密切关注清军的粮道:“吴三桂的军粮要从湖南运来,沿途的苗族、侗族一首受他压迫,我们可以派人联络,许以‘起义后免三年赋税’,让他们在半路截粮。”

同时,他下令滇西的所有军屯、灵脉渠、格物分院,都要做好防御准备:“把灵脉炸弹埋在要道,把灵脉炮架在山头,把各族的青壮都编入民团,教他们练‘炼体十二式’和灵脉铳的基本用法——要让吴三桂知道,滇西的每一寸土地,都不好啃!”

深秋的寒风掠过山顶,李定国的玄甲上凝结了一层白霜,却丝毫没有影响他体内灵脉的流转。他知道,即将到来的冬季,将是对滇西新政的最大考验。吴三桂的疯狂反扑、荷兰与葡萄牙的海上封锁、还有可能出现的雪灾和瘴气,都是严峻的挑战。

但看着脚下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看着那些在灵脉技术帮助下过上好日子的百姓,李定国的心中充满了力量。他想起傈僳族头人说的话:“只要跟着晋王,就算是石头缝里,也能种出粮食。”

“传我令,”李定国转身对靳统武说,“明日召开军事会议,让赵得胜、段世存、阮小五都来腾冲——我们要给吴三桂,准备一份‘冬季大礼’。”

靳统武领命而去,脚步声消失在夜色中。李定国站在山顶,灵脉与滇西的山脉、河流、田野产生共鸣,化作一股磅礴而温和的力量。他知道,这场战争不仅是为了保卫土地,更是为了守护一种新的可能——一种各族人民平等共处、用格物智慧创造美好生活的可能。

月光下,高黎贡山的轮廓如同沉睡的巨龙,而在它的怀抱里,无数盏灯火正在亮起,那是滇西百姓家的窗户,是格物院的工坊,是军屯的哨所。这些灯光汇聚在一起,照亮了西南的夜空,也照亮了南明未来的道路。

李定国知道,前路依然漫长,挑战依然严峻,但只要这股团结的力量还在,只要格物致知的火种不灭,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他的目光越过群山,望向北方的星空,那里,清军的营帐如繁星密布,却挡不住这来自滇西的、充满希望的光芒。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大明擎天柱,李定国传》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http://www.220book.com/book/SN3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大明擎天柱,李定国传 http://www.220book.com/book/SN3U/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