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的抢收战役,因为夏灵那台用废铁疙瘩拼凑出来的“神器”,彻底变了模样。
三台“东方红”拖拉机,拖着经过连夜改装、模样粗犷却威力惊人的自制收割附件,轰鸣着开进金色的麦海。高速旋转的自制刀片如同死神的镰刀,所过之处,麦浪齐刷刷地倒下,被巧妙地拢向一侧,留下整齐得令人心颤的麦茬。原本需要几十号壮劳力挥汗如雨干上大半天的地块,在钢铁巨兽的轰鸣声中,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吞噬”。效率的提升,不是三倍五倍,而是近乎颠覆性的碾压!
整个红旗大队都沸腾了。原本疲惫麻木的社员们,此刻脸上洋溢着难以置信的狂喜和无穷的干劲。跟在拖拉机后面负责捆扎麦子的人,几乎要小跑着才能跟上那推进的速度。吆喝声、欢笑声、拖拉机的轰鸣声、钢铁切割麦秆的“唰唰”声,汇成一首激昂澎湃的丰收交响曲,响彻云霄。
大队长王振军,这个向来以严肃刻板著称的汉子,此刻激动得像换了个人。他跟着拖拉机在地头奔走,黝黑的脸上泛着红光,嗓门比拖拉机还响:
“快!跟上!跟上!别让铁家伙等你们!”
“捆结实点!勒紧了!一粒麦子都不许掉!”
“张老蔫!你带人去前面那块高粱地!把二号车调过去!麦子收完就收高粱!一刻也别停!”
他时不时冲到夏灵身边,粗糙的大手用力拍着她的肩膀(夏灵不动声色地卸掉了大部分力道),声音激动得发颤:“夏灵同志!好样的!真他娘的是这个!”他竖起大拇指,几乎要戳到天上去,“咱们红旗大队,今年头一份!头一份啊!这得省下多少劳力,抢回多少粮食!你立了大功!天大的功劳!”
整个靠山屯都笼罩在一种近乎节日般的亢奋中。夏灵的名字,连同她那台“铁疙瘩”,一夜之间传遍了十里八乡。其他大队的干部闻风而动,骑着自行车、甚至赶着马车跑到红旗大队的地头,眼巴巴地看着那轰鸣的钢铁怪物在麦浪中纵横驰骋,眼里的羡慕和焦急几乎要溢出来。
“老王!老王!”邻村前进大队的大队长老赵,一把抓住王振军的胳膊,急赤白脸,“你这玩意儿……借我们用两天!就两天!我们那片麦子眼瞅着就熟透了,人手实在不够啊!条件你开!要人给人,要粮给粮!”
“想得美!”王振军一瞪眼,腰杆挺得笔首,脸上是前所未有的自豪和底气,“我们自己还紧着用呢!没看见高粱还没收?玉米还在地里站着?排着队呢!”他享受着这种被众星捧月的感觉,心里比喝了蜜还甜。往年都是他们红旗大队求爷爷告奶奶借别大队的农机具,今年,终于轮到他们扬眉吐气了!
夏灵成了最忙碌的人。她穿梭在三台轰鸣的拖拉机之间,像一个精密仪器的守护者。锋利的自制刀片在超高强度的连续切割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卷刃、崩口甚至连接件松动的问题。王振军从铁匠铺和大队仓库调来了最好的工具和材料供她使用。她随身挎着一个工具包,里面是扳手、钢钎、磨石、备用铆钉和皮带。哪里出了问题,她总能第一时间赶到,那双沾满油污的手在炽热的钢铁上快速操作,叮当声不绝于耳,动作精准而高效。
汗水混着油污和铁锈,在她脸上、胳膊上划出一道道黑痕。她顾不上吃饭喝水,沈婉莹只能把饭盒送到地头,她匆匆扒拉几口冷饭,又立刻投入“战斗”。高强度的工作和巨大的精神压力,让她本就清瘦的身体更显单薄,但那双眼睛,却亮得惊人,像寒夜里的星辰,燃烧着一种近乎偏执的专注。
“夏知青!这边!三号车的皮带好像松了,声音不对!”有社员大喊。
夏灵立刻跑过去,侧耳倾听片刻,二话不说,抄起扳手就钻到了滚烫的拖拉机底下。
“夏灵同志!二号车的刀片好像卷了一个口子,割不断了!”张老蔫焦急地喊。
夏灵刚从车底爬出来,满身泥土,又立刻冲向另一台车,抄起磨石和钢钎,对着卷刃的厚钢板叮叮当当地敲打、打磨起来,火星西溅。
她的冷静、高效和近乎不知疲倦的付出,被所有社员看在眼里。那些最初看她捡破烂时的嘲笑眼神,早己被发自内心的敬佩和感激取代。连最刻薄的老农,看着那飞速推进的麦茬线,再看看那个在钢铁怪物旁忙碌的、纤细却仿佛蕴藏着无穷力量的身影,都会默默地感叹一句:“这闺女……是文曲星下凡来帮咱庄稼人了吧?”
抢收的进度,因为这三台“铁牛”的加入,以惊人的速度推进。原本预计要苦战大半个月的麦田,在短短几天内就被收割殆尽。紧接着是高粱地、玉米地……那旋转的刀片锋芒所向,金黄的、紫红的、青绿的作物纷纷倒下,留下大片平整的土地。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被炸死后,我靠科研使祖国强大当最后一垄玉米被“铁牛”啃噬干净,整个红旗大队的田野上爆发出了震耳欲聋的欢呼!粮食安全入仓,意味着这个冬天,大家能吃饱饭了!意味着可以超额完成公粮任务,为大队争光!意味着能分到更多的口粮和工分钱!
庆功大会在大队部简陋的打谷场上召开。王振军站在临时搭起的高台上,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哽咽:
“同志们!乡亲们!今年的抢收,我们红旗大队打了一个漂亮仗!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胜仗!我们提前了整整十天!超额完成了任务!这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大家的拼命!更靠的是我们有了新武器——夏灵同志发明创造的收割机!”
他大手一挥,指向场边停着的那三台沾满泥土和草屑、刀片依旧闪烁着冷光的“铁疙瘩”。人群的目光齐刷刷地聚焦过去,爆发出更热烈的掌声和欢呼。
“夏灵同志!”王振军目光灼灼地看向台下的夏灵,“你是我们红旗大队的功臣!是咱们靠山屯的骄傲!大队决定,授予你‘劳动模范’称号!奖励工分五百个!另外……”他顿了顿,声音更加洪亮,“公社领导听说了咱们的‘神器’,非常重视!点名要你去公社农机站,给全公社的技术员和大队干部上课!传授经验!要把你这宝贝疙瘩,推广到全公社,甚至全县!”
五百工分!在这个年代,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几乎抵得上一个壮劳力大半年的收入!劳动模范的称号,更是无上的荣誉!去公社讲课?这意味着她的名字和她的发明,将超越靠山屯,被更广阔的区域所知晓!
掌声如雷,所有社员都向夏灵投来羡慕、敬佩、甚至带着点仰望的目光。沈婉莹站在人群中,激动得拼命鼓掌,小脸涨得通红,比自己得了奖还高兴。
夏灵被请上了台。站在简陋的高台上,迎着数百道炽热的目光,她脸上依旧没什么特别的表情,只是微微点了点头,声音平静清晰:
“谢谢大队长,谢谢大家。这收割机能成,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铁匠老孙头提供了工具和材料,开拖拉机的师傅们日夜赶工,捆扎的社员们跟上速度,都很辛苦。” 她避重就轻,把功劳分摊下去,显得谦逊而识大体。
“去公社交流,我服从安排。不过,”她话锋一转,目光扫过台下激动的人群,最后落在王振军脸上,“大队长,咱们自己的机器还需要完善。高强度使用下,刀片的磨损、皮带的寿命、连接件的强度,都暴露出了问题。趁着猫冬前,我想把这三台机器再彻底检修、加固、优化一遍。另外,我手头还有一些关于脱粒和玉米收割的初步想法,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整理和试验。”
她没有沉浸在巨大的荣誉和奖励带来的喜悦中,反而第一时间想到了机器的改进和下一步的可能。这份冷静和务实,让王振军和在场的干部们更加刮目相看。
“好!好!”王振军连声答应,大手一挥,“没问题!夏灵同志,你需要什么,只管开口!大队全力支持你!修机器的材料,仓库里随你用!人手不够,我给你调!你就安心搞你的研究!猫冬前这段时间,你的任务就是把这铁疙瘩弄得更结实、更好使!还有那脱粒、收玉米的想法,大胆去想,大胆去试!”
庆功宴是少有的丰盛,大锅炖菜里罕见地飘着油花,甚至还杀了一头猪。整个靠山屯都沉浸在丰收和喜悦的气氛中。
夜深人静,夏灵回到自己那间飘着淡淡饭菜香的小屋。沈婉莹给她端来热水,看着她疲惫却依旧清亮的眼睛,小声问:“夏灵姐,累坏了吧?大队长给那么多奖励,还让你去公社讲课,真好!”
夏灵用热毛巾擦着脸,洗去油污和疲惫。五百工分?劳动模范?去公社讲课?这些荣誉在她心中激起的波澜,远不如那轰鸣的钢铁割断麦秆时带来的效率提升更让她满足。那是一种属于工程师的本能。
她走到窗边,推开一条缝。深秋的寒气涌进来,带着泥土和霜冻的气息。远处,是黑黢黢的、沉寂下来的田野轮廓。更远处,是连绵起伏、仿佛没有尽头的群山。她的目光,却仿佛穿透了这千山万水,落在了西北方向某个地图上几乎找不到名字的、荒凉的坐标点上。
猫冬……意味着大雪封山,道路断绝。但也意味着,大队的集体活动减少,目光不再时刻聚焦。意味着,她有了一段相对“自由”的时间窗口。
她轻轻抚摸着窗棂上冰冷的木纹,指关节因为白天的劳作和修理机器而微微发红。五百工分,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和信任。去公社讲课,是一个绝佳的、扩大活动范围和获取信息的机会。而改进机器、研究新的农具,则是她此刻最完美的“掩护”。
(http://www.220book.com/book/SOC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