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坛边盼开坛,旧物唤新声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60年代:带着空间闯农家 http://www.220book.com/book/SPDY/ 章节无错乱精修!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60年代:带着空间闯农家》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团圆酱”封坛后的第十天,仓库成了社区最热闹的地方。天刚亮,老醋匠就搬了张竹椅守在坛边,手里着那枚铜顶针——阿萱临走前,把从台湾带来的一小块樟脑,用红布包好塞进了顶针缝隙,说“让樟香和酱香缠在一块儿,就像两岸的念想,分不出你我”。

林秀娥提着竹篮进来时,正撞见老醋匠对着酱坛说话:“阿玉娘,你看这紫苏苗,叶子都快盖住坛口了,相思豆也发了芽,嫩红嫩红的,像你当年绣的红绒花。”她把刚蒸好的玉米窝头放在竹篮里,“给阿萱留两个,姑娘昨天说,就想念这口北方粗粮味。”

话音刚落,仓库门就被推开,阿萱背着帆布包跑进来,手里攥着张泛黄的照片:“林阿姨,我在行李箱夹层找到的!是六六年外婆带妈妈在漳州酱坊拍的,后面还有字!”照片里,阿玉娘牵着扎羊角辫的阿玉,站在酱坊的大缸前,两人笑得眼睛弯成月牙。背面用铅笔写着:“等阿玉长大,带她去北方,给秀娥腌一坛最好的酱。”

林秀娥捧着照片,指腹一遍遍蹭过阿玉娘的笑脸:“这衣裳是我六五年给她寄的蓝布衫,她总说‘秀娥的针脚密,穿着暖心’。”老醋匠也凑过来看,突然指着照片里酱坊的木牌:“这‘福源酱坊’,当年我去漳州送醋时去过!掌柜的跟我夸阿玉娘,说她腌的酱‘有筋骨’——咸里带甜,像熬过苦日子的人,心里总有盼头。”

正说着,社区里的年轻人扛着展板进来了。小李把照片扫描后放大,贴在“国企精神展”的C位,旁边配着老周的搪瓷缸、王阿姨的靛蓝布,还有阿玉娘的剪纸。小陈给展板加了行字:“60年代的酱坛,装的是互助;2025年的传承,续的是精神。”

阿萱看着展板,突然想起什么,从帆布包里掏出个小陶罐:“这是外婆留给妈妈的‘传家坛’,说‘坛口越老,腌的酱越有根’。我想把它和‘团圆酱’并排放着,就当外婆也在等开坛。”她把小陶罐放在旧酱坛旁边,坛口的纹路竟和阿玉那只刻着“玉”字的陶罐严丝合缝,像母女俩的手,终于在多年后握在了一起。

午后的阳光透过气窗,落在两排酱坛上。老醋匠突然站起来,往“团圆酱”的坛口撒了把新收的芝麻:“六三年粮荒,阿玉娘就是往酱里撒芝麻,让咱能尝点油香。如今撒新芝麻,是告诉她,日子早不缺油少粮了,她的牵挂,该换成甜了。”

林秀娥给阿萱讲当年的事:“你外婆总说,腌酱要‘三分料,七分情’。60年代缺盐,她就把自家的盐巴匀给工友;坛口松了,她用米汤封坛,说‘人心齐,坛口才紧’。”阿萱听得入神,突然拿起笔,在展板空白处写:“外婆的酱方里,最珍贵的料是‘惦记’。”

仓库外传来孩子们的笑声,是社区小学组织来参观。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指着剪纸问:“奶奶,这鱼会游吗?”王阿姨蹲下来,指着红鲤鱼的尾巴:“会呀,它在等另一头的鱼,等游到一块儿,就能回家啦。”小姑娘似懂非懂,却指着“团圆酱”的坛口:“那这坛子里的香,是不是也在等另一头的香?”

阿萱把小姑娘抱起来,让她闻坛口的香气:“是呀,就像你等妈妈下班,这香味也在等台湾的亲人。等开坛那天,我们请台湾的爷爷奶奶来,一起尝这坛‘盼了几十年的香’。”小姑娘拍着手笑,声音脆生生的,像60年代阿玉娘腌酱时,坛口冒泡的声响,轻快又充满希望。

老醋匠看着这一幕,悄悄把铜顶针从坛盖挪到阿萱带来的“传家坛”上:“让你外婆也听着孩子笑,她最疼小孩。”林秀娥则把阿萱刚写的“惦记”二字,用红绳系在紫苏苗上,风一吹,字牌跟着叶子晃,像在给远方的人招手。



    (http://www.220book.com/book/SPDY/)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60年代:带着空间闯农家 http://www.220book.com/book/SPDY/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