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三十三章 新枝上的年轮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60年代:带着空间闯农家 http://www.220book.com/book/SPDY/ 章节无错乱精修!
 作者“加菲是兔不是猫”推荐阅读《60年代:带着空间闯农家》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春分的雨丝斜斜地织着,把示范基地的塑料棚蒙上了层水雾。陈磊蹲在育苗架前,指尖轻轻碰了碰刚冒头的葡萄芽——嫩黄的芽尖裹着层晶莹的黏液,像刚出生的羊羔抿着嘴唇,在的空气里微微颤动。

“这批‘霞多丽’长得比预想中快。”林伟举着温度计,镜片上沾着的水汽模糊了半张脸,“地暖管调在十七度,刚好卡在皮埃尔说的最佳区间。”他往陈磊手里塞了片记录纸,上面画着弯弯曲曲的温度曲线,“你看这波动,比去年的赤霞珠稳多了,二柱子的温控仪没白修。”

二柱子现在是队里的“技术骨干”,不光修得好机器,还跟着王晓梅学了几句法语,见了外国客商能说上三句半。这会儿他正蹲在棚角调试湿度计,军绿色工装的袖口磨出了毛边,露出腕上块褪了色的电子表——是皮埃尔去年送的,说是能同时显示北京时间和巴黎时间。

“陈磊哥,张经理的车快到了。”二柱子抬头喊,声音撞在塑料膜上,弹回来带着点嗡嗡的响,“他说带了个法国酒庄的老板,要亲眼看看咱的有机种植。”

陈磊刚首起身,后腰的旧伤就牵扯着疼了下。去年盖新发酵房时扛橡木桶扭的,阴雨天总爱这样。他往腰上捶了两拳,听见远处传来汽车引擎声,透过雨雾望去,辆银灰色轿车正碾着泥路往这边挪,车身上的水珠像挂了层珍珠。

张经理带着个高鼻梁的法国人走进棚时,王晓梅正用喷雾器给葡萄苗补水。姑娘穿了件浅蓝的确良衬衫,辫子上别着朵刚摘的蒲公英,白绒球被风一吹,飘到法国人的西装上。

“这位是勃艮第来的杜邦先生。”张经理笑着介绍,手指在葡萄架间比画,“他酒庄的白葡萄酒在欧洲卖得最火,这次来想跟咱合作,用咱的葡萄酿款‘中法合璧’的酒。”

杜邦弯腰闻了闻葡萄叶,突然用生硬的中文说:“泥土有阳光的味道。”他指着苗根处的碎麦秸,“这种‘覆盖种植’,在法国只有顶级酒庄才用。”

王晓梅在旁边轻声翻译,帆布包上的红绸带随着手势晃悠——那是赵老西去年给系的,说沾了咱这山坳的喜气,谈生意能顺顺当当。“杜邦先生问,能不能尝尝今年的新榨葡萄汁。”

陈磊往棚外喊了声,王老实媳妇提着只粗瓷罐跑进来,蓝布围裙上沾着面粉,罐沿还挂着圈淡紫色的汁痕。“刚从压榨机接的,”她把罐子往木桌上放,“刘师傅说比去年的甜,特意留了罐给贵客尝鲜。”

葡萄汁倒进玻璃杯时,映得雨丝都成了淡紫色。杜邦抿了口,突然睁大眼,连说三个“fantastique”。王晓梅笑着解释:“他说这汁里有‘矿物质的风骨’,跟他家乡的土壤味道很像。”

“啥风骨不风骨的,就是咱这山坳的土养出来的。”赵老西不知啥时候凑了过来,手里还攥着把剪枝刀,刀身擦得锃亮,“杜邦先生要是不嫌弃,我给您露手剪枝的活儿?保证每枝留五片叶,多一片少一片您尽管说!”

杜邦乐得拍手,跟着赵老西蹲在葡萄架下。老头的剪子“咔嚓”一响,多余的侧枝就落了地,切口平得像用尺子量过。“这是‘单干双臂’法,”赵老西指着剪完的藤蔓,眼角的皱纹里还沾着泥,“咱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比书本上的实在。”

王晓梅翻译时,陈磊望着雨雾里的育苗棚——新搭的钢架上爬满了去年的老藤,深褐色的枝干上布满裂纹,却在顶端抽出簇簇新绿,像位拄着拐杖的老人,正牵着群蹦蹦跳跳的孩子。

中午在队部吃饭时,雨突然停了。阳光从云缝里挤出来,给葡萄园镀了层金。杜邦看着墙上的照片——从最初的土坯育苗棚,到现在的智能化示范基地;从赵老西攥着锄头的老茧手,到二柱子调试仪器的专注脸;从王晓梅刚来队里时怯生生的模样,到现在用双语讲解种植技术的从容——突然站起来,对着满桌人鞠了一躬。

“我在波尔多见过很多葡萄园,”杜邦说,王晓梅的声音跟着飘过来,“但没见过这样把土地当亲人的。你们的葡萄里,有对土地的尊重。”他从公文包里掏出份合同,“我想订三年的葡萄,每公斤加两欧元,只要你们保证这种‘带着尊重’的种植。”

赵老西刚喝了口葡萄酒,闻言“噗”地喷出来,酒液溅在蓝布褂子上,像开了朵紫花。“加……加钱?”老头手都抖了,“咱种葡萄不是为了多要钱,是要让外国人知道,咱中国山沟里也能长出好东西!”

陈磊接过合同,指尖触到纸面时有点发烫。他想起十年前那个雪夜,自己蹲在冻僵的育苗棚里,听着草莓苗被冻裂的脆响,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能让队里人吃饱饭就行。谁能想到,如今会有法国酒庄的老板,为了咱的葡萄弯腰鞠躬。

“钱要加,”陈磊在合同上按下红手印,声音不高却很稳,“但更要签个附加协议——每年请你们的酿酒师来,教咱年轻人学新技术;我们也派技术员去勃艮第,把你们的好法子学回来。”

杜邦眼睛亮了,握着陈磊的手使劲晃:“这才是最好的合作!不是买卖,是朋友!”

下午送杜邦离开时,二柱子举着相机追着车拍。镜头里,银灰色轿车碾过带水的泥路,车后跟着群举着蒲公英的孩子,白绒球在风里飘啊飘,有的落在葡萄架上,有的粘在轿车后窗上,像给远方捎去的信。

陈磊站在育苗棚前,看着新抽的葡萄藤顺着竹竿往上爬。藤蔓上的绒毛沾着雨珠,在夕阳下闪着光,像串挂在半空的星星。林伟递过来瓶刚酿的新酒,玻璃瓶上还贴着二柱子设计的标签——左边是咱这山坳的剪影,右边是法国酒庄的尖顶,中间用葡萄藤缠成个心形。

“尝尝,”林伟的声音里带着笑,“刘师傅加了点山葡萄汁,说要让两种味道在酒里认认亲。”

陈磊喝了口,果香混着点山野的涩,顺着喉咙往下滑,暖得心里发颤。他望着远处的山,雨过天晴的山脊线像被水洗过,透着层青黛色的亮。新盖的发酵房冒着淡淡的蒸汽,夜校的窗户映着晚霞,连空气里都飘着股甜丝丝的酒香。

“你说这年轮,”陈磊指着葡萄藤上的圈纹,“是藤记着岁月,还是岁月记着藤?”

林伟没说话,只是往育苗棚里指了指。王晓梅正带着几个学生测量葡萄茎的粗度,铅笔在记录本上画着圈,阳光透过塑料膜落在他们身上,像给每个人镶了层金边。

陈磊突然明白,这新枝上的年轮,记的从来不是孤单的岁月。它记着赵老西的剪子,记着刘师傅的长勺,记着二柱子的扳手,记着王晓梅的钢笔,记着每个把汗水洒进这片土地的人。也记着那些从远方来的脚步,那些不同语言的欢笑,那些跨越山海的握手——就像这酒里的味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酿着酿着,就成了最醇厚的光阴。

暮色漫上来时,陈磊往育苗棚的地暖管添了把煤。火苗“腾”地窜起来,映得葡萄叶的影子在墙上晃,像群跳舞的小人。他知道,明天醒来,这些新枝又会往上窜高一截,带着这片土地的温度,带着所有人的盼头,往更高更远的地方生长。

而那些藏在年轮里的故事,会像这永不熄灭的炉火,在每个寒来暑往的日子里,暖暖地烧着,一年,又一年。



    (http://www.220book.com/book/SPDY/)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60年代:带着空间闯农家 http://www.220book.com/book/SPDY/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