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坛底“和合”照归人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60年代:带着空间闯农家 http://www.220book.com/book/SPDY/ 章节无错乱精修!
 

刘长河在坛场住了半月,每日清晨必去藤架下数紫苏。这天他正对着新绽的五瓣花出神,赵老西拎着坛新酿的醋过来:“尝尝?按你爹当年留下的法子,多加了两把金门海沙。”刘长河抿了口,喉间一热,忽然想起个事:“我爹说过,当年藏在防空洞的醋坛,坛底刻了字。”

这话让陈磊心头一动——之前找到的碎片都没带坛底。晓梅翻出账本补页,发现1952年失醋那页边缘有行淡墨小字:“坛底皆刻‘和合’二字,取团圆意。”周明远突然想起台北地窖的铁皮盒,里面除了木匣线索,好像还有张坛底拓片。

正说着,方继的手机响了,是台北律师发来的照片——那远房亲戚败诉后不死心,竟偷偷撬开醋坊地窖,想把剩下的老坛碎片运走,被巡逻的社区志愿者拦下。“志愿者说,那人怀里揣着张拓片,说要去金门找完整坛底对证。”方继放大照片,拓片上隐约可见“和”字的右半边。

“他要去金门?”刘长河猛地站起来,“那坛底一定还在防空洞!我爹当年画过洞穴地图,就在《山海酿补遗》的夹页里。”晓梅赶紧翻开书,果然掉出张泛黄的草绘地图,标注着“洞深三丈,坛底朝东”。

众人当即决定再赴金门。这次赵老西非要跟着,说要替陈磊爷爷看看当年埋瓷片的土,能不能和金门的沙融到一起。渡轮靠岸时,恰逢退潮,沙滩上露出片礁石区,和地图标注的洞穴入口正好对上。

防空洞比想象中完好,石壁上还留着“1953年冬修”的刻痕。刘长河摸着刻痕哽咽:“是我爹的字,他总爱在石头上记日子。”往里走三丈,果然见块松动的石板,掀开一看,半埋在沙里的坛底赫然在目,“和合”二字清晰可辨。

就在陈磊伸手去拾时,洞外传来脚步声。那远房亲戚带着两个人闯进来,手里举着拓片:“这是刘家祖传之物!你们凭什么拿?”赵老西把铜印往坛底一扣,印纹正好和“合”字缺角对上:“坛场刘氏的印,对得上坛底的字,你有什么?”

那人顿时慌了神,支吾着说不出话。跟着他来的人突然开口:“我是社区文史馆的,这人昨天就来打听防空洞,我们怕他破坏文物才跟着。”原来台北败诉后,当地文史馆就把醋坛碎片列为两岸民俗证物,早派人盯着他了。

刘长河把坛底抱在怀里,沙粒从指缝漏下来,混着他的眼泪滴在“和”字上。“我爹总说,醋要陈才香,人要聚才暖。”他掏出个小布包,里面是片晒得干透的坛场泥土,“这是去年从藤架下取的,今天总算能和坛底的沙掺在一处。”

回坛场那天,乡亲们在码头摆了长桌,桌上排着十只新坛。赵老西把金门的沙、坛场的土、两岸的醋依次倒进坛里,刘长河将坛底碎片放进最中间的坛:“就叫‘和合坛’,明年这时候开封,咱们请两岸的酿醋师傅都来尝尝。”

陈磊看着工人往卡车装坛,突然发现司机是上次送台湾包裹的邮递员。“您怎么在这?”邮递员挠挠头:“我儿子在厦金大桥工地上班,说这边缺个送材料的,我就过来了。对了,他说桥墩浇筑时,特意掺了两岸的沙土,说这样桥才结实。”

车开上大桥时,夕阳正把桥身染成金红色。刘长河抱着坛底贴在车窗上,影子投在桥面上,像个完整的“家”字。赵老西突然指着远处:“看!紫苏藤的影子!”众人望去,车后拖曳的阴影,竟像条蔓延的藤蔓,一首连到海峡对岸的暮色里。

当晚坛场的灯亮到深夜,晓梅在账本新页写下:“2023年秋,寻回坛底,两岸共酿和合醋。”笔锋落下时,窗外的紫苏花轻轻晃了晃,五片花瓣的影子,正好落在“共”字的笔画上。

加菲是兔不是猫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http://www.220book.com/book/SPDY/)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60年代:带着空间闯农家 http://www.220book.com/book/SPDY/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