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头的烟袋锅刚敲灭砖窑的火星,村东头的王快递就骑着电三轮颠颠来了。
后斗里躺着个贴满英文标签的木箱,边角还印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徽标——
彼得教授寄的"神秘礼物",说是能让药圃的金线莲"走向世界"。
"拆开瞅瞅!"李老三的瘸腿踩在木箱上,铁皮撬棍刚插进缝隙,
突然"咔嗒"一声——箱子里弹出个稻草人玩偶,穿着迷你白大褂,
手里举着个平板电脑,屏幕上彼得教授正咧嘴笑:
"这是智能监测仪,能实时传数据到国际生态数据库!"
"洋玩意儿就是花哨!"老张头的铜烟锅敲得平板电脑当当响。
监测仪的探头要插进太姥姥的药圃,得挖半米深的坑,
可《药圃规矩》第三条写着"土不过尺,根不离土",当年他爹就是因为挖深了三分,
被太姥姥罚跪了半夜祠堂。
小石头突然把首播架支起来。破洞牛仔裤的膝盖沾着泥,他举着平板电脑给粉丝看:
"全球首播药圃数据!"屏幕上跳出串英文,狗蛋的石头画本赶紧翻到《英汉词典》页,
用红笔标着"pH值、湿度、光照强度",旁边画着个举检测仪的稻草人,
草帽上还别着支金线莲。
麻烦跟着数据线来了。监测仪要接220V电源,
药圃的老磨盘旁只有个太阳能板,带不动这洋玩意儿。
小石头要拉电线,老张头突然从砖窑里拖出个黑陶罐子——太姥姥的"土电池",
民国二十五年用铅板和醋精做的,当年给药铺的电报机供电,
现在还能点亮LED灯。
"这能中?"小石头的破洞牛仔裤都快掉了。他把监测仪的插头插进土电池,
屏幕突然亮了,数据曲线跳得跟蹦迪似的。彼得教授的视频电话打过来时,
老张头正蹲在黑陶罐子旁添醋精:"土壤电阻值完美!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传统生态监测站!"
更邪乎的在后头。监测仪的APP突然报警,红色警报闪得人眼晕:
"金线莲生长速度异常,可能使用激素!"
老张头的烟袋锅差点把平板电脑拍碎——药圃的金线莲比普通品种长得快三倍,
太姥姥的《速生秘典》里写着"晨露需寅时收,夜肥用蚯蚓粪",
这是祖宗传的土办法。
"挖蚯蚓!"狗蛋突然举着玻璃罐冲进药圃。罐子里的蚯蚓是太姥姥留下的"太平二号",
当年从北平农科院换来的品种,粪便肥力是普通蚯蚓的五倍。
小石头的首播镜头怼着蚯蚓粪:"家人们看!这才是纯天然有机肥!"
有粉丝刷火箭:"给俺来罐蚯蚓粪!"
彼得教授的视频会议开成了批斗会。各国专家围着监测数据吵成一团,
有个戴眼镜的印度专家突然拍桌子:"这不符合植物生长模型!"
老张头突然把太姥姥的《物候历》举到镜头前,
泛黄的纸页上画着"金线莲与萤火虫共生图",
标注着"每只成虫可使周边植株增产20%"。
"俺们有人证!"赵婶突然把芦花鸡抱过来。鸡爪子上沾着片金线莲叶子,
叶脉里的荧光物质在紫外线灯下闪闪发亮——是萤火虫幼虫留下的"生长激素"。
林教授的实验室突然传来消息:这种荧光物质是"虫植共生因子",能促进光合作用,
国际期刊《自然·生态》要发专题报道!
认证证书寄到那天,全村人都挤在砖窑前。证书角上别着根干枯的金线莲,
是太姥姥民国二十三年参加万国博览会时带回来的。
小石头突然发现证书背面有行铅笔字,是彼得教授写的中文:
"现代科技只是放大镜,真正的智慧在泥土里。"
老张头把证书和太姥姥的《速生秘典》一起锁进铜烟盒。
狗蛋的石头画本新添了页《土洋结合手册》,画着个稻草人左手举监测仪,
右手抓蚯蚓,背景是飘着五星红旗和联合国旗的药圃。
夜里,监测仪的屏幕突然亮了。
金线莲的生长曲线和萤火虫的活动轨迹在屏幕上交织,
像太姥姥当年用红绳在沙盘上画的星图。老张头蹲在黑陶罐子旁添醋精,
突然听见稻草人帽子里传来"嗡嗡"声——
是只萤火虫,正趴在监测仪的探头上,翅膀的绿光映着屏幕上的数据,
像给洋玩意儿盖了个土戳子。
(http://www.220book.com/book/SRFE/)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