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背着手说:“据说是学堂里头的新鲜玩意儿。”
“这像什么话!许大人怎么还支持这个……”
“我听说今天就是月考评议,第一批学成的人才就要出炉了,前三名还有奖励,也不知道奖啥?”
“真是让人痛心呐!”
儒生们唉声叹气,有的还琢磨着搬家,但念头很快就没了。
那个叫王煜的,徐州小沛的士族子弟,因受不了许甄的“废儒”
政策,一气之下搬去了襄阳,可没多久又火急火燎地搬回来了。
有人好奇地问他为啥。
他答道:“襄阳的名士都往徐州跑,我反其道而行之干啥!”
他心里也觉得这事挺蹊跷,原本是想去襄阳瞅瞅几位老友,结果他们全跑到徐州去了,都想看看许甄的新政啥样。
“快瞧瞧!这是我昨天打听到的工学新奇玩意儿!他们教的都是啥古灵精怪的东西!”
“这个,叫炖牛力学定律!”
“定律?那可是铁定的规矩!这歪歪扭扭的图,咋能成万古不变的规矩?这不是瞎折腾嘛?!”
“今儿咱就去瞅瞅,这些旁门左道有啥能耐!”
“走着!”
儒生们聚在学堂门口,陈家父子对视一眼,陈登现在学堂教儒学,回来后天天被人围堵。
这些士子跟住他家一样,赶都赶不走,用陈登的话说,就是厚脸皮。
天天扯些乱七八糟的,什么世道不公,圣人不在,背离儒道国家就得亡。
陈登心里犯嘀咕:“那你们咋不去杀了许大人呢?敢不敢去?”
你们朝天骂啥?
不对,在我家朝天骂啥?!
说真的,陈登累了。
跟老爸沟通也费劲。
“去吧,”
陈珪低声说。
“嗯,我去学堂了。”
陈登收拾了几本书,今天要讲的课题,现在啥人都教,大都是战场上留下的孤儿,这些孩子心思单纯,学儒学,认字断句,虽说文采差点,但很快就懂得尊敬师长。
在学堂里,孩子们追着他叫先生,年轻人对他行礼,他心里挺暖和。
就像以前当典农官,用典农之策救了好多家庭一样。
所以,陈登觉得这是一场大变革,一场让人惊叹的变革。
学堂前头,放榜了。
这是第一次孩子们从学堂出来,放榜后,月考就落幕了。
儒学得靠几位教员评定,其他的都是看作品如何。
要么是理论,要么是照着学会的理论做兵器。
城里的百姓迅速围拢过来,还有许多有身份的人,他们的孩子也在这学堂念书。
只要年龄合适,有点天赋,不管是哪个阶层,都能进学堂学习。
许甄下了马车,身边跟着将军护卫,还有现在特别有名的郭嘉和诸葛亮两位先生,他们都是下邳城的明星人物。
他们不仅长得帅,学问也高,脑子还特别灵光。
还有个年纪较大的先生姓贾,不过百姓不记得他全名了。
学堂里,以曹昂为首的教员们都在等许甄。
“孔明,宣布吧。”
许甄说道。
“好嘞。”
诸葛亮站到大家面前,手里拿着书卷,打开后大声读起来:“工学院第一名是赵家的赵甫,字明生,因为工匠手艺,造出了定轮钩锁,奖励金子一斤。”
“那是我儿子!”
“我家的宝!”
一个胖工匠穿着围裙,脸上瞬间绽放出笑容。
对他们家来说,这金子真是个大宝贝!能买多少粮食啊!今年吃喝都不用愁了!
说不定还能换个房子呢。
上学,上学真的有用!
典韦把金子发给大家,百姓们领到钱后都激动万分。
原来真的能拿到钱啊!
大人们没骗人!
百姓们奔走相告,学堂的月考成绩迅速传开,成了一股热潮。
那定轮钩锁是啥?没人知道,儒生们也不懂。
这引起了黄承彦和乔公的兴趣。
学堂前围观的人更多了!
儒学学子的文章能保徐州安稳,诸葛亮念完后,儒生们还能点评几句,连连点头。
可工学第一名的定轮之策,他们听不懂,也不明白为啥能排第一。
但工学里军械类的第一他们懂。
一个十三岁的小孩,居然改进了投石车!底座更稳,力杆加长,靠平衡重力加重,能扔七八百步远。
要是大量生产,一个月能造五六架。
农学院的第一名,用文章写了个有条不紊的秋收计划,配上工学院的机器,能省一半人力,抢收时间也缩短了,粮食首接存入粮仓。
第二名更厉害,他在第一名的基础上,用“粮站”
的思路,在徐州境内环形纵深的路上建了好多粮站,每隔十里左右就有一个,还有民兵守着。
这样一来,徐州遍地都是存粮的地方。
敌人就算偷袭,也只能烧掉一个点的粮食。
打起仗来,粮食一天之内就能从各处送达前线。
只要年景不差,下邳的粮食管够,源源不断。
农学院那套虽然没公之于众,但也把士族们惊得目瞪口呆。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许甄这回可是赚大发了!
许甄讲信用的事儿,不到半天的功夫就传遍了整个徐州城,下邳的老百姓感激涕零,跑到许甄衙门口等着,就想送他点小礼物。
虽然都不值钱,但也是老百姓的一片心意。
士族们这下彻底懵了。
这事儿好像真跟士族没啥关系了。
以前徐州的大户人家,就数琅琊诸葛家和徐州糜家最出名,都给许甄大人帮了大忙。
诸葛家呢,在徐州也没啥亲戚,全靠诸葛亮一个人撑着门面。
出名之后,名声就更响了。
现在的徐州,不走寻常路,像盏明灯似的。
学堂里一废除儒学,全天下的儒生都盯着呢,有啥风吹草动,立马就传遍西方。
衙门里头,
今晚忙得团团转!
郭嘉和诸葛亮正忙着整理学生们的奇思妙想。
他俩都傻眼了。
原先只知道许大人办学是为了以后思想能百花齐放。
谁成想,花儿这么快就开了!
他俩还感觉压力巨大。
特别大!
“奉孝,你看看这机械方面的想法怎么样?”
“不靠谱,管道技术,战场上能干啥呀?”
郭嘉瞥了一眼一个学生的作品,居然想把管道技术用到军事上。
这是那学生费了好大劲琢磨出来的,要是被设计院选中研究,他能得不少奖金和粮食呢。
对老百姓来说,这奖励够一家三口吃上好几个月了,还得靠孩子在学堂上学挣钱呢。
十几岁的孩子就能养活全家,这在以前是根本不敢想的事儿。
曹昂也拿了不少儒学文章,跟许劭、许靖商量。
“这个人,文章不错,可以进衙门,当个司隶功曹。”
“许靖伯伯,这个人,考察过了,没啥污点,又忠又孝,可以当个候补县令。”
“对对对……”
许靖和许劭手忙脚乱,想当年在汝南,哪这么忙活过,那时候一天几杯茶,聊聊天地变化,品评下天下人物,悠哉悠哉。
现在忙得团团转,但我却觉得更开心了!
真是乐在其中!
曹昂的热情也让我挺惊讶的。
教书那会儿,他俩就使足了劲儿,这才一个月,成效就显现了。
有的本来就是读书人,入学后学问更深了,自然就受到重视。
陈登也在衙门里头,正一个人钻研农耕的策略呢。
儒生们各忙各的,场面热火朝天。
目的就是为了明天能选出好的策略和成果,然后立刻下令,在徐州推广。
首到这时,陈登心里才恍然大悟,震惊不己。
原来如此!许大人真是个高人!
如此神奇的人,肯定有秘籍!
办学都能搞出这么多花样,效果还这么好!
策略这么多,新奇想法也这么多!
军事、农耕、经济全都有!
这事儿涉及到各行各业!
徐州今年秋收后,肯定成果多多,好主意不断,让徐州更加繁荣!
大人,我明白了!
陈登眼睛一亮,仔细挑选着最佳的农耕方案,同时琢磨着能不能从中得到启发。
要是选不出来,那就说明现在的就是最好的。
他抬头看看坐在正堂上的许甄。
这时的许甄,己经躺在床上呼呼大睡了。
“大人这么累,肯定是累狠了,我们得帮忙才行。”
陈登,你可得加油啊!
第二天,
天刚蒙蒙亮,许甄就醒了。
诸葛亮昨晚给他盖了条厚毯子,那些谋士们竟然真的一夜未眠,把今年上千学子的奇思妙想整理得井井有条。
啥行业的策论都有。
许甄醒来时,贾诩正恭敬地等着他,陈登也站在一边,低着头,默不作声。
“咋了?弄完了?”
“是的,大人,都整理好了,可行的有十三条,都是适合各郡县的地方策略。”
“哦,不错,弄完我就醒了,省得被那些儒家小子埋怨。
今年秋收后,这些政策应该就能见效了。”
许甄随口一说,可陈登听着心里就不是滋味了。
他突然身子一抖,肩膀都僵了。
低着头不敢出声,心里那叫一个惭愧,脸上慢慢泛红。
过了一会儿,陈登深深地鞠了一躬,对许甄说:“对不起!”
“许大人,我先前傲慢无知,向您道歉。
您的策略,真是太管用了!是我太自大。
儒学是根基,但也需兼容并蓄。
乱世需严法,盛世推儒学!我懂了您的意思!”
“如今,咱们有了十三条实用的策略,能用到好多地方,各地再增兵,肯定没问题。”
陈登满脸喜悦,他其实年纪比许甄大,但在许甄面前,觉得自己思想和才智都差远了。
许甄揉揉眼睛,嘴巴微张。
这样啊?
我……这办法这么灵?
其实他只是想试试。
许甄坐起身,看看旁边的贾诩、郭嘉和诸葛亮,他们一脸尊敬,他不禁咂了咂嘴。
好像一觉醒来,啥都变了。
真怪。
“那行,现在就把策略推出去,学子们的奖励你们负责,行不?”
“好!”
诸葛亮和郭嘉眼睛一亮,能帮许甄大人办成这件造福后世的大事,他们都觉得责无旁贷。
陈登恭敬地鞠了一躬,对许甄说:“许大人!请放心,徐州的士族,我定会说服他们,让他们到您手下效力!这下邳城,肯定会更繁荣。”
“繁荣?”
许甄嘴角上扬,目的达到了。
“去吧,推行成功了,想离开徐州的士族,也别阻拦。”
许甄吩咐了几句,然后洗脸准备起床。
今天是假期,他不想出门。
外面的内政策略,大多是学堂学子提建议,郭嘉和诸葛亮这两个大臣负责改进。
诸葛亮擅长内政,想得深远。
郭嘉呢,奇招多,时不时有好主意。
许甄想到这里,心里就舒坦:“接下来的日子,轻松多了……”
六月,徐州凉风阵阵。
(http://www.220book.com/book/SRX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