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五十三章:被遗弃的农具与躁动的人心

小说: 青麦   作者:紫色蝴蝶兰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青麦 http://www.220book.com/book/SSE9/ 章节无错乱精修!
 

第五十三章:被遗弃的农具与躁动的人心

伏天的暴雨来得又急又猛,豆大的雨点砸在实验楼的玻璃窗上,噼啪作响。麦青望着窗外白茫茫的雨幕,手里攥着李大爷寄来的第二封信,信纸边缘被雨水洇得发皱,上面的字迹却依旧清晰有力。

信里夹着一张黑白照片,是李大爷用旧相机拍的——麦家庄村头的打谷场,曾经是全村最热闹的地方,如今却荒草丛生,碾盘上积了厚厚的灰尘,角落里堆着锈迹斑斑的镰刀、锄头和木锨,像是一群被遗弃的老兵。李大爷在照片背面写着:“这些农具,都快比人老了。”

“年轻人都走光了,”信里说,“村东头的麦家旺,带着媳妇去了深圳,说在电子厂组装收音机,一个月能挣五百块;村西头的王二柱,跟着你叔去了东莞,进了玩具厂,寄回来的照片穿着西装,头发梳得溜光,再也不是那个扛着锄头下地的愣小子了……”

李大爷算了一笔账:全村二百一十六口人,现在常年在外打工的就有八十六个,大多是二十到西十岁的青壮年。留下的土地,要么交给老人耕种,要么干脆抛荒,长满了半人高的蒿草。上周刮大风,把麦老五家没人管的土墙吹塌了,砖块滚到田里,也没人去收拾。

“最可气的是村支书,”李大爷的怒火透过信纸都能感受到,“他自己的侄子在县城开了农资店,就逼着家家户户去买高价化肥,说‘不用他的肥,就不给报农业补贴’。那些化肥是假的,撒到地里烧苗,村民去找他理论,他就把责任推给‘土地本身不行’……”

麦青把照片凑近窗台,借着昏暗的天光仔细看。她认出那把木柄开裂的镰刀,是父亲年轻时用过的,刀刃曾被磨得雪亮;那个掉了底的箩筐,是母亲当年给她装过课本的;还有那个断了齿的木锨,是她小时候跟着祖父扬场时握过的——这些农具上,都刻着麦家庄的年轮,如今却被随意丢弃,蒙上了厚厚的尘埃。

“在看什么呢?这么入神。”王教授打着伞走进来,手里拿着一件雨衣,“雨太大了,试验田的排水口怕是堵了,一起去看看?”

麦青把照片和信小心地收进抽屉,点点头,接过雨衣。穿上雨衣时,她摸到口袋里硬硬的东西——是上周陈阳临走时塞给她的名片,上面印着“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字样,还有他北京宿舍的电话号码。陈阳说:“想通了就打给我,北京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试验田里的积水己经没过了脚踝,刚抽穗的水稻被淹得东倒西歪。麦青和王教授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到排水口,发现被杂草和淤泥堵死了。两人合力清理了半个多小时,积水才慢慢退去,露出湿漉漉的田埂。

“这雨要是下在你们老家,怕是又要涝了。”王教授抹了把脸上的雨水,看着远处被淹没的低洼地,“沙质土保水差,可一旦积水,比黏土更伤庄稼。”

麦青心里一紧,想起麦家庄的田地大多在低洼处,每年雨季都要担心涝灾。李大爷在信里说,去年的雨水把刚灌浆的麦子泡烂了,村民们蹲在田里哭,眼泪混着雨水淌,那场景,李大爷说他一辈子都忘不了。

“王教授,”麦青突然开口,“您说,如果在村里修排水渠,再搞秸秆覆盖保墒,是不是既能防涝,又能抗旱?”

王教授愣了一下,随即笑了:“你这丫头,脑子里全是你老家的地。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得因地制宜。豫东平原的地势平缓,排水渠不能太陡,秸秆覆盖的厚度也得掌握好,太厚了会影响地温,太薄了又起不到保墒作用。”

他蹲下身,用手扒开田里的泥土:“你看,咱们这试验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能达到3%,你们老家的地,怕是连1%都不到吧?得先把土壤肥力提上来,其他的措施才能见效。”

麦青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飞快地记下王教授的话:“秸秆还田+绿肥轮作,提升有机质;修梯田+排水渠,防涝抗旱;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肥滥用……”她的笔尖在纸上划过,仿佛己经看到这些措施在麦家庄的田地里落地生根。

雨停的时候,夕阳从云层里钻出来,给湿漉漉的田野镀上了一层金边。远处的玉米地蒸腾起白茫茫的水汽,空气里弥漫着泥土和青草的混合气息,让麦青想起麦家庄雨后的田埂,也是这样的味道,只是少了几分生机。

回到宿舍,张萌正对着镜子试一件新买的连衣裙,看到麦青浑身湿透地进来,吓了一跳:“我的天,你这是去抗洪了?快换件干衣服,别感冒了。”

麦青笑着摇摇头,脱下雨衣,从包里拿出那本被雨水打湿一角的《生态农业概论》。书页里夹着一张她画的草图,是麦家庄的土地规划图,用不同颜色标着不同的改良区域:红色是需要重点改良的盐碱地,蓝色是适合种绿肥的洼地,黄色是可以试种优质小麦的平地……

“你这图纸画得真专业,跟设计院出的似的。”张萌凑过来看,指着图上的一个小方块,“这是什么?”

“是村小学的操场。”麦青解释道,“李大爷说,想把闲置的教室改成农技培训室,我打算在操场边上开辟一块试验田,让村民们能首观地看到改良效果。”

张萌惊讶地睁大了眼睛:“你真打算回去啊?我还以为你跟陈阳闹别扭呢。”

“不是闹别扭。”麦青把图纸抚平,“是想法不一样。他觉得城市好,我觉得农村也能变好,只是需要有人去做。”

她想起陈阳临走时说的话:“农村的人心太复杂,你好心帮他们,他们未必领情,说不定还会背后捅你刀子。”这话让她想起二婶王桂香,想起村支书那副势利的嘴脸,心里确实掠过一丝犹豫。

但更多的,是李大爷信里的话:“青丫头,每次我在黑板上画你的改良方案,都有老人搬个小马扎来听,听得比当年听戏还认真。他们不是不想好,是不知道怎么好。”

那天晚上,麦青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回到了麦家庄,站在村头的打谷场上。曾经荒草丛生的场地被清理得干干净净,碾盘上晒着金黄的麦粒,那些锈迹斑斑的农具被擦拭一新,挂在墙上,像一排荣誉勋章。李大爷站在临时搭起的台子上,给围坐的村民们讲着土壤改良的知识,台下的人听得聚精会神,时不时有人举手提问。

她还梦见了建国,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正帮她往田里搬运紫云英种子,汗水顺着他黝黑的脸颊滑落,却笑得露出一口白牙。远处,母亲和一群妇女在地里补种小麦,父亲和祖父在修排水渠,连调皮的弟弟麦强,也在认真地学习使用新式喷雾器……

梦醒的时候,天己经亮了。麦青摸了摸眼角,竟然有些。她坐起身,看着窗外初升的太阳,突然有种前所未有的坚定——她要回去,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后的选择。

她从枕头底下拿出一张汇款单,是上个月做家教攒的钱,一共三百二十块。她打算用这笔钱买些优质麦种和绿肥种子,暑假带回家试种。虽然不多,但却是她能为那片土地做的第一件实事。

上课前,麦青去了趟图书馆,借了十几本关于农村政策和农技推广的书,抱在怀里沉甸甸的。路过公告栏时,看到一张招聘启事,是省农业厅招实习生,待遇优厚,还能留用。她想起陈阳说的,这是个“铁饭碗”,多少人挤破头都想进。

麦青站在公告栏前看了很久,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落在招聘启事上,“省农业厅”几个字格外醒目。她知道,如果她想去,凭她的成绩和王教授的推荐,大概率能成。那意味着稳定的工作,舒适的生活,不用再风吹日晒,不用再面对农村的复杂人情。

但她最终还是转身离开了,怀里的农技书硌得胸口有些疼,却让她无比踏实。她想起麦家庄那片龟裂的土地,想起那些被遗弃的农具,想起李大爷在黑板上画的改良方案,心里清楚,那里才是她该去的地方。

走到实验楼门口时,麦青遇到了王教授。老教授看着她怀里的书,笑了笑:“看来你是真打定主意了?”

麦青点点头:“嗯,想回去试试。”

“好。”王教授拍了拍她的肩膀,“记住,搞农业不能只懂技术,还得懂人心。但人心这东西,就像土地,你对它好,它总会给你回报。”

阳光穿过走廊,在地上投下长长的影子。麦青抱着书,一步步走向试验田,脚步坚定。远处的广播里,正播放着关于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新闻,播音员的声音清晰而有力:“……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麦青抬起头,望向远方。她知道,前路不会平坦,有政策落地的阻碍,有资金短缺的困难,更有观念转变的漫长。但她怀里的书,口袋里的种子,还有心里那份对土地的执念,都是支撑她走下去的力量。

那些被遗弃的农具,终将被重新拾起;那些荒芜的土地,终将长出金黄的麦穗。她对此,深信不疑。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青麦

    (http://www.220book.com/book/SSE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青麦 http://www.220book.com/book/SSE9/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