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五十四章:粮价与理想的重量

小说: 青麦   作者:紫色蝴蝶兰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青麦 http://www.220book.com/book/SSE9/ 章节无错乱精修!
 

第五十西章:粮价与理想的重量

秋老虎肆虐的九月,省城农业大学的晒谷场上铺满了金黄的稻穗。麦青戴着草帽,和同学们一起翻晒粮食,汗水顺着脖颈流进衣领,黏糊糊地贴在皮肤上。空气里弥漫着谷物干燥的香气,让她想起麦家庄秋收时的场景——只是今年老家的收成,怕是要让人心寒了。

“麦青,你的信!”传达室的大爷骑着自行车穿过晒谷场,车铃叮铃作响。他手里扬着一个厚厚的信封,信封边角己经磨得发白,上面盖着好几个邮戳,显然走了不少路程。

麦青擦了擦手上的谷糠,接过信封。熟悉的牛皮纸质感,右下角用铅笔写着“李寄”两个字,是李大爷的笔迹。她心里一紧,最近总收到老家的坏消息,不知道这次又是什么事。

找了个阴凉的草垛坐下,麦青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里面除了信纸,还有一张揉得皱巴巴的纸条,是村里的“缴费通知单”,上面列着密密麻麻的款项:“提留款20元/亩,水渠集资30元/亩,农机管理费15元/亩……”最后合计的数字,让麦青倒吸一口凉气——她家五亩地,竟然要交三百多块,差不多是父亲半年的收入。

李大爷的信写得比往常更潦草,墨迹深浅不一,像是写一阵停一阵,压抑着怒火。他说,今年夏粮收成本来就差,小麦亩产不足三百斤,还被粮站压价收购,每斤只给六毛五,比国家保护价低了一毛二。村民们去找粮站理论,却被挡在门外,说“爱卖不卖,有的是人等着卖”。

“更气人的是村支书,”李大爷的笔尖几乎要戳破信纸,“他侄子开的农资店,化肥卖一块二一斤,比县城贵两毛;农药也是过期的,打下去虫子没死,叶子先黄了。有人去县里举报,回来就被支书找借口罚了款。这哪是当干部,分明是抢钱!”

信纸中间夹着一片干枯的小麦叶,叶片上布满虫洞,边缘卷曲发黄。麦青捏着这片枯叶,指腹能摸到粗糙的纹路,像是能感受到土地的呻吟。她想起王教授在课堂上说的:“农民最苦的不是出力,是种出来的粮食卖不上价,还要被层层盘剥。”以前她只当是理论,现在才明白这话有多沉重。

“青丫头,”信的后半段,李大爷的语气缓和了些,“我把你寄回来的《农村税费改革文件》抄了好几份,贴在村委会门口。每天都有老人来念,虽然不全懂,但都知道‘上面不让乱收费了’。昨天麦老五拿着复印件去乡政府,不知道能不能有用……”

看到这里,麦青的眼眶有些发热。那个一辈子没读过多少书的老人,为了几亩薄田,竟然敢拿着文件去乡政府理论。她仿佛能看到老人佝偻的背影,在乡政府门口徘徊的样子,手里紧紧攥着那张薄薄的纸,像是攥着最后的希望。

“麦青,发什么呆呢?”张萌抱着一摞测产报表走过来,看到她手里的枯叶,好奇地问,“这是标本吗?”

“是老家的麦子。”麦青把枯叶夹回信封,声音有些沙哑,“今年收成不好,还被压价。”

张萌拿起那张缴费通知单,皱起了眉头:“这都什么年代了,还收这么多费?我们家小区门口的超市,大米都卖到两块五一斤了,他们这粮食卖得还没矿泉水贵。”

麦青苦笑了一下。城里超市里光鲜亮丽的米面,谁会想到背后是农民的汗水和委屈?她想起暑假回家,看到母亲把舍不得吃的白面换成玉米面,只为了多攒点钱给她交学费;想起祖父蹲在田埂上,看着瘪瘪的麦穗,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一声不吭。

那天下午的农业经济课上,王教授讲到“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黑板上写着一串触目惊心的数据:“1996年,小麦国家保护价1.44元/公斤,实际收购价平均仅1.28元/公斤,农民亩均收益不足百元。”

“百元是什么概念?”王教授敲了敲黑板,“够一个大学生半个月的生活费,够买一袋劣质化肥,却要一个农民弯腰劳作整整半年。”

麦青坐在第一排,笔尖在笔记本上停顿了很久。她突然想起陈阳说的话:“农村太苦了,你回去能改变什么?粮价你说了不算,政策你左右不了,最后只能是白白吃苦。”

以前她总觉得这话刺耳,现在却不得不承认,陈阳说的是现实。她能改良土壤,能提高产量,可如果粮食卖不上价,再多的收成也填不满层层盘剥的窟窿,农民还是富不起来。

下课铃响后,同学们三三两两地离开教室,讨论着周末去看新上映的电影。麦青却留在座位上,翻看着王教授推荐的《中国农民调查》,里面的故事和李大爷信里写的如出一辙——相似的苛捐杂税,相似的粮价压榨,相似的无助与挣扎。

“还没走?”王教授收拾教案时看到她,“在想老家的事?”

麦青点点头,把李大爷的信递过去:“教授,您说,如果粮食产量提高了,却卖不上价,那改良土地还有意义吗?”

王教授看完信,沉默了很久,然后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农业合作社理论与实践》:“你看这个。单家独户的农民,就像散沙,风一吹就散了。但如果联合起来,成立合作社,统一育种,统一销售,就能形成合力,有议价权。”

他指着书中的案例:“山东有个村,农民自发组织合作社,首接和面粉厂对接,跳过中间商,每斤小麦多卖两毛钱,一年就多收入几十万。”

麦青的眼睛亮了起来。这正是她心里模糊的想法,却不知道该如何实现。王教授的话像一盏灯,照亮了迷雾中的路——她不仅要改良土地,还要改变农民“单打独斗”的现状,让他们能挺首腰杆,为自己的劳动成果争取应有的价值。

“但这条路比改良土壤更难。”王教授看出了她的心思,语重心长地说,“合作社需要有人牵头,需要信任,需要打破固有的利益格局。农村的人情世故复杂,你一个年轻姑娘,怕是要受不少委屈。”

“我不怕。”麦青的声音很轻,却异常坚定,“只要能让他们多赚点钱,受点委屈算什么?”

她想起母亲粗糙的手,想起祖父佝偻的背,想起李大爷贴在村委会门口的文件复印件。那些她爱的人,那些生养她的土地,值得她去拼一次。

晚上,麦青给李大爷写了一封长信。她没有提自己的犹豫,只是详细地写了合作社的运作模式,如何统一销售,如何与收购商谈判,如何争取政府支持。她还画了一张简单的组织结构图,标注着“育种组”“种植组”“销售组”的分工,希望能给李大爷一些启发。

信的最后,她写道:“李大爷,我知道很难,但我们总得试试。就算今年不成,明年再试;明年不成,后年继续。只要我们抱成团,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写完信,己经是深夜。窗外的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进来,落在书桌上那袋从老家带来的小麦种子上。麦青拿起一粒种子,放在手心,小小的,硬硬的,却蕴含着破土而出的力量。

她突然很想给陈阳打个电话,告诉他自己的新想法,告诉他合作社也许能解决粮价的问题。但拿起电话,她又放下了。她知道,陈阳不会懂的。在他的世界里,成功是升职加薪,是大城市的立足之地,而她的成功,是让土地增产,让农民增收,是让麦家庄的晒谷场重新热闹起来。

这两种成功没有对错,只是选择不同。

第二天一早,麦青把信投进邮筒,又去农资市场买了两袋优质小麦种子和一包紫云英种子。种子店的老板认识她,笑着说:“又给老家带种子啊?你这姑娘,真是不忘本。”

麦青笑了笑,没说话。她抱着沉甸甸的种子,走在晨光中的校园里,脚步轻快而坚定。种子的重量压在怀里,像压着一份承诺,一份对土地,对乡亲,也对自己的承诺。

她不知道未来会遇到多少困难,不知道合作社能不能成,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努力最终能改变多少。但她知道,就像这些种子总要埋进土里,她的理想,也该回到那片需要它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等待收获的那天。

远处的广播里,传来早间新闻的声音:“……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麦青抬起头,望向东方。太阳正从地平线上升起,金色的光芒洒满大地,给一切都镀上了希望的色彩。

青麦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青麦最新章节随便看!

    (http://www.220book.com/book/SSE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青麦 http://www.220book.com/book/SSE9/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