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课堂里的田野与田野里的课堂
霜降过后的北风带着寒意,卷着实验楼前的落叶打着旋儿。麦青裹紧了洗得发白的外套,手里抱着一摞刚装订好的资料,快步走向阶梯教室。今天是王教授的“生态农业推广案例”课,她要做关于麦家庄土地改良的模拟方案汇报,昨晚熬了半宿,连梦里都是田埂和水渠。
教室里己经坐满了人,后排传来窸窸窣窣的翻书声和小声的交谈。麦青找了个靠前的位置坐下,刚把资料摊开,就听到有人在议论:“听说了吗?陈阳又拿奖学金了,还是国家级的。”“人家可是要考北大研究生的,跟咱们不是一个路子。”
提到陈阳,麦青的笔尖顿了一下。自从上次争吵后,他们有快一个月没联系了。陈阳给她寄过两封信,讲北京的秋天有多美,讲他参加的学术研讨会有多热闹,字里行间都是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却绝口不提麦家庄,不提她的土地改良计划。
“麦青,你的方案做得怎么样了?”张萌抱着笔记本凑过来,指着她资料封面上的标题,“《豫东平原沙质土改良与生态种植方案》,听着就很专业。”
麦青笑了笑,翻开方案的第一页,上面贴着一张麦家庄的手绘地图,用不同颜色标注着土壤类型:“我把李大爷寄来的土样做了检测,村东头的地盐碱化严重,得先种苜蓿改良;村西头的沙地保水差,适合搞秸秆覆盖……”
她的手指划过地图上的每一块土地,像是在抚摸家乡的肌肤。那些地名——老井台、歪脖子树、五道沟——都带着鲜活的记忆,是她从小放牛、割麦、偷偷读书的地方。此刻,它们变成了方案里的坐标,等待着被注入新的生命力。
王教授走进教室时,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他扫视了一圈,目光落在麦青桌上的方案上,赞许地点点头:“农业研究不能关起门来做,要接地气,要解决真问题。今天的汇报,就从麦青开始吧。”
麦青深吸一口气,走上讲台,把方案投影在幕布上。当麦家庄的地图出现在屏幕上时,底下传来几声低低的议论——在这些大多来自城市的同学眼里,这样的村庄地图或许简陋得有些可笑。
“麦家庄位于豫东平原,典型的沙质土,”麦青的声音清晰而稳定,“近年来因过度使用化肥、水土流失和劳动力外流,土地肥力严重下降,亩产从八十年代的五百斤降到现在的三百斤……”
她展示了土壤检测报告:有机质含量1.2%,远低于适宜耕种的3%;氮磷钾比例失衡,pH值偏高,存在轻度盐碱化。这些冰冷的数据背后,是她熟悉的田埂龟裂、麦苗枯黄的景象。
“我的改良方案分三步,”麦青切换到下一张幻灯片,“第一步,种植紫云英、苜蓿等绿肥作物,提升土壤有机质;第二步,采用秸秆还田和免耕技术,改善土壤结构;第三步,推广优质耐旱品种,配套节水灌溉设施……”
她的语速不快,却条理分明,从技术原理到实施步骤,从成本预算到预期效益,讲得清清楚楚。幻灯片上穿插着她手绘的示意图:绿肥翻压的流程、秸秆粉碎的方法、宽窄行种植的模式,甚至还有简易堆肥池的建造图。
“最关键的是,”麦青顿了顿,目光扫过教室里的同学,“要组织村民成立合作社,统一育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降低成本,提高议价权,让农民真正从改良中受益。”
话音刚落,后排就有人举手:“麦青同学,你这些技术听起来都很好,但农村的现实是,年轻人都进城了,谁来实施这些方案?老年人能学会吗?”
“能。”麦青的回答毫不犹豫,“李大爷今年六十八了,还在学用显微镜观察土壤;我母亲没读过书,但她能准确记住每种农药的稀释比例。只要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就一定能学会。”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青麦她想起母亲在煤油灯下跟着她学认字的样子,手指在粗糙的纸上一笔一划地写着“氮”“磷”“钾”,嘴里念叨着“这是麦子的营养餐”。那些看似落后的土地和农民,其实蕴藏着惊人的韧性和学习能力。
另一个同学站起来:“就算技术能落地,收益能保证吗?粮价这么低,万一亏本了怎么办?”
这个问题像一块石头,压得麦青心里一沉。她想起李大爷信里说的粮站压价,想起那张密密麻麻的缴费通知单,深吸一口气说:“这正是成立合作社的意义。单打独斗的农民没有议价权,但联合起来就能和收购商谈判,甚至首接对接加工厂。我相信,只要粮食品质上去了,就一定能卖出好价钱。”
她的声音有些发紧,与其说是在说服同学,不如说是在坚定自己的信念。她知道这很难,难到连陈阳都觉得她是在异想天开,但她别无选择——那片土地上的人,是她的亲人,她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守着贫瘠的土地,一年年失望。
汇报结束时,教室里安静了几秒,随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王教授走上台,拍了拍她的肩膀:“这是我听过的最接地气的汇报。方案很好,但要记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麦青点点头,走下台时,脸颊有些发烫。她知道,方案再完美,也只是纸上的蓝图,要变成麦家庄田埂上的现实,还有太长的路要走。
下课铃响后,同学们陆续离开,张萌抱着她的肩膀说:“太棒了!我都想去你老家看看了。”
麦青笑着刚要说话,就看到王教授站在门口朝她招手。她走过去,老教授递给她一个信封:“这是省农业厅的一个项目申报通知,针对农村土壤改良的,我觉得你可以试试。就算评不上,也是个锻炼的机会。”
信封上印着“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申报书”的字样,麦青的心跳突然加速——这意味着,她的方案有可能获得官方的认可和支持,甚至能拿到资金扶持。
“谢谢教授!”麦青紧紧攥着信封,指尖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
“不用谢,”王教授看着她,眼里满是期许,“我年轻的时候也想过回乡种地,可惜没坚持下来。现在看到你,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记住,改变农村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有耐心,更要有勇气。”
走出教学楼,夕阳正染红了西边的天空。麦青把申报书小心翼翼地放进包里,和她的改良方案放在一起。这两份文件,一份是理论,一份是机会,都指向同一个地方——麦家庄的土地。
她突然想给陈阳写封信,告诉他今天的汇报很成功,告诉他有个土壤改良项目可以申报,告诉他她离自己的目标又近了一步。但她知道,陈阳或许不会懂这份喜悦。他的理想在高楼林立的城市,在学术研讨会的报告厅,而她的理想,在麦浪翻滚的田野,在村民们丰收的笑容里。
路过学校的邮局时,麦青停下脚步,买了张邮票,把项目申报通知的复印件寄给了李大爷。她在附言里写着:“李大爷,这是省里的项目,我们可以试试申报。就算成不了,也让他们知道,麦家庄有人在想办法。”
寄完信,她转身走向实验田。暮色中的玉米地寂静无声,叶片上的露珠在最后一缕阳光下闪着光。麦青蹲下身,轻轻抚摸着一株玉米的根系,它们在改良后的土壤里扎得很深,洁白而粗壮。
她仿佛看到,不久的将来,麦家庄的田地里,也会长出这样茁壮的根系,支撑起沉甸甸的麦穗。风吹过,麦浪翻滚,那声音里,有土地的呼吸,有希望的低语,还有她从未动摇过的决心。
夜色渐浓,实验楼的灯光亮了起来,像一颗颗散落的星星。麦青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土,朝着灯光走去。她知道,前方的路还很长,有太多的困难在等着她,但只要想到那片等待着新生的土地,她的脚步就永远不会停歇。
(http://www.220book.com/book/SSE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