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五十九章:裂缝里的绿意与心底的答案

小说: 青麦   作者:紫色蝴蝶兰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青麦 http://www.220book.com/book/SSE9/ 章节无错乱精修!
 

第五十九章:裂缝里的绿意与心底的答案

一场迟来的雷阵雨在凌晨悄然落下,麦青被雨点打在窗棂上的声音惊醒。她披衣下床,推开窗户,一股潮湿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带着久违的清新。院子里的石榴树舒展着叶片,被雨水冲刷得油亮,墙角的青苔在的空气中显得格外翠绿。

“终于下雨了!”母亲在隔壁屋感叹道,“地里的玉米有救了。”

麦青走到院子里,任由细密的雨丝落在脸上。雨水打湿了干涸的地面,在院角积起小小的水洼,倒映着灰蒙蒙的天空。她想起村东头的河湾,想起排队拉水的村民,想起李大爷说的“这雨再不来,玉米就全枯死了”。这场雨,不仅救了庄稼,也仿佛给焦灼的村庄注入了一丝生机。

早饭时,祖父麦老栓看着窗外的雨,难得地多喝了一碗玉米糊糊:“这场雨下得好,能省下不少浇地的功夫。青儿,你那个打井的申请,李大爷送过去了?”

“嗯,昨天一早就送去了。”麦青点点头,心里有些意外。祖父很少主动问起她的事,尤其是这种“不务正业”的事。

“乡政府能批吗?”父亲麦守业插了一句,手里的窝头掰成小块,泡在糊糊里。

“不好说。”麦青实话实说,“李大爷说,今年申请打井的村子多,指标可能不够。”

“不够就拉倒,”祖父放下筷子,语气又硬了起来,“祖祖辈辈没深井不也过来了?城里人才讲究那么多,咱们庄稼人,喝河水、吃粗粮,照样活。”

“爹,话不能这么说,”李秀莲给麦青夹了块咸菜,“老井干了是事实,孩子们喝河水总闹肚子也是事实。青儿这是为村里好。”

祖父哼了一声,没再说话,但也没像往常那样反驳。麦青知道,祖父的观念虽然固执,但他心里也清楚,拉水的日子有多难。只是在他看来,女孩子家就该操心嫁人生子,而不是琢磨打井、改良土地这些“男人的事”。

饭后雨停了,麦青挎着篮子去二婶的果园。经过村西头的荒坡时,她惊喜地发现,裂缝纵横的土地里,竟冒出了点点新绿。是前些天种下的绿豆,在雨水的滋润下破土而出,娇嫩的叶片卷着,像刚出生的婴儿。

“这地还没死透。”麦青蹲下身,轻轻抚摸着豆苗,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即使是被认为“没用了”的荒坡,只要有雨水,有种子,就能长出希望。人不也一样吗?只要心里有念想,再难的日子也能熬过去。

果园里,王桂香正蹲在桃树下,看着被雨水冲刷过的叶片,脸上带着难以置信的表情:“真怪了,喷了那药,虫子真没了!你看这叶子,都舒展开了。”

麦青走过去,拿起一片叶子仔细看:“蚜虫基本死了,但炭疽病还得防。等天晴了,我教您配波尔多液,按比例兑硫酸铜和生石灰,能预防多种病害。”

“哎哎,好。”王桂香的态度比昨天亲热了许多,甚至主动给麦青搬了个小马扎,“青丫头,你这大学没白读,懂的就是多。以前二婶说过你不少坏话,你别往心里去。”

麦青笑了笑:“二婶也是为我好。”

“啥为你好,就是眼红。”王桂香难得地说了句实话,“看你一个丫头片子,读那么多书,心里不平衡。现在看来,还是读书好,有本事,能赚钱,还能帮衬乡亲。”

她叹了口气,指着果园深处:“我那口子,昨天去河里拉水,说建国那孩子,把盖房的钢筋都卖了,说先凑钱打井。你说这孩子,是不是太实心眼了?”

麦青的心猛地一揪:“建国哥把钢筋卖了?”

“可不是嘛,”王桂香撇撇嘴,“他爹气得差点晕过去,说他‘为了个丫头片子,连家都不要了’。可他倒好,说‘盖房不急,打井要紧’。”

麦青站起身,说:“二婶,我先回去了,波尔多液的配方我写在纸上,您照着配就行。”

“哎,好。”

离开果园,麦青径首往建国的宅基地走去。远远地,就看到建国蹲在地基旁,手里拿着根木棍,在地上画着什么。他的新房只砌了半人高的墙,原本堆在旁边的钢筋不见了,只剩下几堆砖块孤零零地躺在地上。

“建国哥。”麦青走过去,声音有些发颤。

建国抬起头,看到是她,赶紧站起来,手在裤子上蹭了蹭,脸上带着憨厚的笑:“青丫头,你来了。刚下过雨,地上滑,慢点走。”

“你把钢筋卖了?”麦青问,眼睛有些发热。

建国挠了挠头,作者“紫色蝴蝶兰”推荐阅读《青麦》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不好意思地说:“嗯,卖了八百块。加上我叔我伯凑的,还有村支书答应从村集体里挪点,差不多够打井的钱了。李大爷说,乡里的批文快下来了。”

“那你的房怎么办?”麦青的声音哽咽了。她知道那些钢筋对建国意味着什么,是他在广东工地扛了多少根钢管、搬了多少袋水泥才换来的,是他对“家”的全部期盼。

“房可以慢慢盖,”建国看着她,眼神里满是真诚,“但井不能等。你看这雨,下得再多,也存不住,都顺着裂缝流走了。没有井,以后再旱,还得去河里拉水。”

他捡起一块土疙瘩,在手里捏碎:“你说的那个什么‘生态农业’,是不是也得用水?没有水,啥也种不成。”

麦青看着建国,突然说不出话来。这个连“生态农业”都听不太懂的男人,却用最朴素的方式,支持着她的理想。他不懂什么叫“自我价值”,也不懂什么叫“乡村振兴”,但他知道,她想做的是好事,就愿意倾尽所有去帮她。

“建国哥,”麦青吸了吸鼻子,“等井打好了,我帮你一起盖房,我学过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能帮你画图,省点材料。”

建国的眼睛亮了起来:“真的?那太好了!我正愁不知道怎么盖能省钱呢。”

两人坐在地基旁的石头上,看着雨后的村庄。远处,村民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在田里查看庄稼,孩子们在泥泞的路上追逐打闹,笑声清脆。空气里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和青草的气息,是希望的味道。

“青丫头,”建国犹豫了很久,还是问了句,“你毕业后,真的……想回村里?”

这一次,麦青没有犹豫,也没有躲闪。她看着远处干裂的土地上冒出的新绿,看着村民们在田里忙碌的身影,看着建国眼里的期待,心里那个盘旋己久的答案终于清晰起来。

“嗯,”她重重地点了点头,声音坚定而清晰,“我想回来。”

“回来做什么?”建国追问,眼睛里闪烁着紧张的光芒。

“回来打井,改良土地,教大家科学种田,”麦青的目光扫过村庄的每一个角落,像是在承诺,“我学的东西,就该用在这。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不能看着它就这么荒下去。”

建国的脸上绽开一个灿烂的笑容,像雨后初晴的太阳:“好!你回来,我就不出去打工了,在县城开个农资店,给你送种子、化肥,帮你干活。你想做啥,我都支持你。”

简单的话语,却像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在麦青心里漾起层层涟漪。她想起陈阳在信里写的“农村太落后,不适合你”,想起祖父说的“读了大学还回农村,丢死人”,想起二婶曾经的冷嘲热讽。但此刻,这些声音都消失了,只剩下建国真诚的支持,和她自己心底从未动摇的信念。

下午,李大爷兴冲冲地从乡里回来,手里挥舞着一张纸:“批了!批了!乡里同意了,给咱们拨三千块补贴!”

村民们闻讯都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太好了!有了补贴,咱们自己再凑点,够了!”“建国,你那钢筋没白卖!”“青丫头,多亏了你画的图纸!”

麦青看着人群中李大爷激动的脸,看着建国憨厚的笑,看着二婶主动说“我家出五十块”,心里突然涌起一股强烈的归属感。这就是她的家乡,有争吵,有矛盾,有固执的观念,但更多的是在困难面前的团结,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藏在粗粝外表下的善良。

夕阳西下时,麦青独自一人走到老井旁,掀开那块破石板。井底依然干涸,但经过雨水的冲刷,石壁上渗着水珠,反射着微弱的光。她仿佛看到,不久的将来,这里会涌出清澈的井水,滋润着干裂的土地,也滋润着村民们的心田。

她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是她画的生态农业规划图。上面标注着哪里种绿肥,哪里搞秸秆还田,哪里建蓄水池。以前,她总觉得这个想法太遥远,太艰难,但现在,看着村民们为打井而齐心协力的样子,她突然有了信心。

或许这条路会很难,会有质疑,会有挫折,但她不怕。因为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支持她的母亲,有懂她的李大爷,有愿意为她付出的建国,还有这片虽然贫瘠却充满希望的土地。

晚风拂过,带来阵阵凉意。麦青把规划图小心翼翼地折好,放进帆布包。她知道,从这一刻起,她的人生轨迹己经注定要和这片土地紧紧连在一起。就像那些在裂缝中顽强生长的豆苗,即使环境再艰难,也要努力向上,向着阳光,向着希望。

回家的路上,她看到建国正在帮着测量井位,手里拿着她画的图纸,认真地和村支书讨论着什么。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镀上一层温暖的金光。麦青的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踏实而温暖。

她知道,她的答案,就在这里。



    (http://www.220book.com/book/SSE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青麦 http://www.220book.com/book/SSE9/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