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离别的车票与扎根的誓言
收拾行李的那天,麦青把生态农业规划图小心翼翼地折好,夹在《土壤学》课本里。纸页上还沾着果园的泥土和河湾的水渍,像是这片土地给她盖的印章。母亲李秀莲蹲在地上,把晒干的红薯干往布包里塞,眼泪一滴滴落在粗布上,晕开小小的湿痕。
“娘,别装了,省城超市里啥都有。”麦青想夺过布包,却被母亲按住了手。
“那不一样,”李秀莲的声音哽咽着,“家里的红薯干甜,你晚上看书饿了,垫垫肚子。城里的东西贵,别总花钱买。”
麦青没再说话,任由母亲把布包装得鼓鼓囊囊。她知道,这包里装的不是红薯干,是母亲沉甸甸的牵挂,是无论她走多远,都能闻到的家的味道。
祖父麦老栓坐在堂屋的太师椅上,吧嗒吧嗒抽着旱烟,始终没说一句话。但麦青注意到,他烟锅里的火星灭了又被重新点燃,手指在膝盖上无意识地着,像是有什么话想说,又咽了回去。
“爹,我走了。”麦青背起帆布包,站在祖父面前。
老人抬起眼皮,深深地看了她一眼,从怀里掏出一个用红布包着的东西,塞进她手里:“拿着。”
红布里是一沓皱巴巴的钱,有毛票,有块票,最大的面额是十元,加起来大概有五十多块。“这是……”麦青愣住了。
“你爷爷知道你在省城不容易,”李秀莲赶紧解释,“这是他偷偷攒的,说让你买两本新本子,别总用人家剩下的。”
麦青的眼眶一下子热了。她想起小时候,祖父因为她偷偷读书而追着打她;想起初中时,他锁起户口本不让她报名;想起考上县一中,他说“丫头片子读那么多书没用”。可此刻,这个固执了一辈子的老人,却用他最笨拙的方式,表达着藏在硬壳下的疼惜。
“爷爷,我有钱,助学贷款和奖学金够花。”麦青把钱往回塞。
“让你拿着就拿着!”祖父的声音突然硬了起来,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在外面照顾好自己,别总想着家里。打井的事……有建国和你爹呢。”
麦青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重重地点了点头:“嗯,爷爷您也保重身体。”
走出院门时,建国己经推着自行车等在门口,车后座绑着一个鼓鼓囊囊的蛇皮袋。“我去县城给你买了点东西。”他挠了挠头,把蛇皮袋递给麦青,“里面有两斤白糖,还有一盒蛤蜊油,冬天擦手防裂。”
麦青接过来,袋子沉甸甸的。她知道,这两斤白糖,够建国在工地上吃半个月的早餐;这盒蛤蜊油,是他从省城的百货大楼里买来的,比村里小卖部的贵一倍。
“建国哥,谢谢你。”
“谢啥,”建国推着自行车,“我送你去镇上坐车。”
清晨的村路还带着露水的,玉米叶上的水珠滴下来,打在鞋面上,凉丝丝的。两人并排走着,谁都没说话,只有自行车链条偶尔发出“咔哒”声,像是在数着脚下的路。
路过老井时,麦青停下脚步。井台上己经围了不少人,钻井队的工人正在调试机器,轰鸣声打破了村庄的宁静。李大爷拄着拐杖,站在一旁指挥着,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笑意。看到麦青,他挥了挥手:“青丫头,放心去吧,井保证给你打好!”
“李大爷,辛苦您了!”麦青大声回应着。
“等你回来,就能喝上井水了!”李大爷的声音被机器的轰鸣吞没,却清晰地传到麦青耳朵里。
她知道,李大爷说的“回来”,不仅仅是放寒假、放暑假,而是她心底那个越来越清晰的决定——毕业之后,回到这里,用自己的双手,把这片土地重新种出希望。
快到镇上汽车站时,建国突然停下脚步,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用手绢包着的东西,塞到麦青手里:“这个你拿着。”
是那个红色的BP机,还挂着那根银色的链子。“我在县城问过了,省城也能用。”建国的脸有些红,“你要是……要是想回来看看,就呼我,我去省城接你。”
麦青握紧BP机,塑料外壳在掌心微微发烫。她看着建国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脸,看着他眼里的真诚和期待,突然有了一个冲动,想把心里的决定告诉他。
“建国哥,”麦青深吸一口气,“等我毕业……”
“别说了。”建国突然打断她,脸上露出一个憨厚的笑,“你想说的,我都懂。不管你做啥决定,我都支持你。你就安心读书,家里有我呢。”
麦青看着他,突然觉得喉咙发紧,说不出话来。这个沉默寡言的男人,似乎总能看穿她没说出口的话,总能在她需要的时候,给她最坚实的支撑。
汽车进站的广播响了,尖锐的声音划破清晨的宁静。“我该上车了。”麦青把BP机小心翼翼地放进帆布包,拉上拉链。
“嗯。”建国帮她把帆布包提到车上,“到了省城给家里打个电话,报个平安。”
“知道了。”麦青坐在靠窗的位置,看着建国站在车下,身影在晨光里显得格外挺拔。
汽车启动了,缓缓驶出车站。麦青隔着车窗,看到建国还站在原地,挥着手,首到他的身影越来越小,消失在扬起的尘土里。
车窗外,豫东平原的秋景缓缓展开。收割后的玉米地出褐色的土壤,像是大地的皮肤;田埂上的野菊花开得正艳,黄灿灿的一片;远处的村庄炊烟袅袅,在晨光里升起淡淡的雾霭。
麦青从帆布包里拿出那本《土壤学》,翻到夹着规划图的那一页。图纸上,她用红笔圈出的井位,像是一颗跳动的心脏;标注的绿肥种植区,像是给大地披上的绿衣裳;设计的蓄水池,像是镶嵌在田野里的蓝宝石。
她想起李大爷说的“土地不能就这么荒了”,想起建国卖了钢筋凑钱打井,想起二婶笨拙地学着配波尔多液,想起祖父塞给她钱时颤抖的手,想起母亲深夜缝补的补丁……这些画面像一颗颗种子,在她心里生根发芽,长成一片茂密的森林。
汽车驶过河湾时,麦青看到钻井队的机器还在轰鸣,井架在阳光下闪着光。她仿佛看到,不久的将来,清澈的井水从地下喷涌而出,滋润着干裂的土地;村民们不再需要顶着烈日去拉水,孩子们可以在干净的井边嬉闹;荒坡上长出绿油油的庄稼,果园里结满沉甸甸的果实。
她想起陈阳在信里写的“农村太落后,你改变不了什么”。或许他说得对,一个人的力量很渺小,改变不了根深蒂固的观念,改变不了城乡差距的现实。但她是麦青,是在麦香里长大的姑娘,是从黄土地里钻出来的青麦,她的根在这里,她的魂在这里。
即使只能改变一点点,即使要付出很多代价,她也愿意试试。
汽车加速前进,把村庄和田野远远甩在身后。麦青把脸贴在车窗上,望着越来越远的家乡,在心里默念:
“等着我,我一定会回来的。”
这一次,不再是年少时模糊的念想,而是一个沉甸甸的誓言,一个即将扎根在黄土地里的承诺。车窗外的风拂过,带来远处田野里淡淡的麦香,那是土地的味道,也是希望的味道。她知道,无论走多远,这片土地都会等着她,而她,也终将回到这里。
(http://www.220book.com/book/SSE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