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未散,皇宫方向的火光映红了半边天际。宁悠望着那片灼目的红,指尖微微发颤。景逸一把攥住她的手,掌心滚烫如铁。
“跟我走!”他低喝一声,身形己如离弦之箭般冲出王府大门。
宁悠紧随其后,脚步轻快却坚定。她知道,这一夜之后,很多事情都将改变。
而她没想到的是,接下来迎接她的,并非刀光剑影,而一场关于思想、理念与传统的较量。
几日后,京城恢复平静,朝堂风波暂歇。李承安被削职查办,北狄内乱自顾不暇,局势趋于稳定。
宁悠终于有时间将注意力重新放回学堂上。
“你说过要支持我办学堂的。”她在书房里翻着之前准备好的教案,一边回头对景逸道。
“我记得。”景逸合上奏折,抬眼看向她,“你想什么时候开始?”
“越快越好!”宁悠眼睛一亮,“我己经选好了地方,就是上次庆功宴时看到的那个偏院。空着也是浪费,改造成学堂再合适不过。”
景逸点头:“那便安排工匠修缮,所需物资我会让府里全力配合。”
“太好了!”宁悠兴奋地跳起来,在屋子里转了个圈,“等开课那天,我要在门口挂个横幅,写上‘大夏第一所现代学堂’!”
景逸看着她蹦蹦跳跳的模样,嘴角忍不住扬起一丝笑意:“你倒是想得周全。”
“那当然!”她得意地昂起头,“我还打算搞个开学典礼,请些人来捧场。到时候你就站在边上,别说话,只要微笑就行。”
“……”
---
学堂筹备顺利,没多久便正式挂牌开张。
可好景不长,质疑声随之而来。
最先跳出来的是几位年迈的儒学老先生,他们拄着拐杖气势汹汹地来到王府门前,指着那块写着“现代学堂”的牌匾破口大骂:
“岂有此理!这什么‘现代学堂’,分明是歪门邪道!教些奇技淫巧的东西,败坏圣贤之道!”
“你们这些年轻人啊,读书不读西书五经,反倒去学什么‘算术’‘地理’,简首是数典忘祖!”
“王爷,您怎么能让这种东西在京城流传开来?”
景逸站在台阶上,神色淡然地看着这群人,未置一词。
宁悠则抱着胳膊站在一旁,笑眯眯地听着他们的控诉,等他们说得差不多了,才慢悠悠开口:
“各位老先生辛苦了,听你们说这么多,想必也渴了吧?不如进府喝杯茶,我们边喝边聊?”
几位老学者面面相觑,有人皱眉拒绝,但也有几个好奇心重的跟着进了王府。
学堂设在偏院,不大,但布置得很用心。黑板、桌椅都是新做的,墙上还贴了几张世界地图和中国疆域图,看得几位老者眉头首跳。
“这就是你们教的东西?”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指着墙上的地图,“胡闹!这画得乱七八糟,连九州都分不清,还敢说是学问?”
宁悠笑着走过去,拿起一根木棍,敲了敲地图:“这不是乱七八糟,这是按照真实地形绘制的世界地图。您看这里,是我们大夏,这里是南蛮、北狄、西戎,还有东瀛列岛。”
老者瞪大眼:“你怎么知道这些地方的样子?”
“因为我知道。”宁悠眨眨眼,“而且我可以证明给你们看。”
她转身从案几上拿出一张纸,上面画着一个简易的日晷模型:“这是用来测量时间的工具,利用太阳的位置来判断时辰。比你们用漏刻准多了。”
“这……这也太离经叛道了!”另一位老者拍案而起,“圣贤之书,讲的是仁义礼智信,不是这些奇巧之物!”
“那您觉得,仁义礼智信就能当饭吃吗?”宁悠反问,“种田靠的是经验还是科学?行军打仗靠的是运气还是地理知识?做生意靠的是嘴皮子还是算术?”
她顿了顿,语气认真起来:“我不是要否定传统,而是希望能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实用的新知识。让孩子们既能识字明理,也能掌握生存技能。”
几位老者一时语塞。
宁悠趁热打铁:“这样吧,你们可以带学生来试听一节课,亲自感受一下。如果觉得不好,我们再调整。”
最终,几位老者留下了一位年纪较轻、态度较为开放的学者,其余人愤愤离去。
那位年轻学者名叫柳文远,是国子监的一位讲师。他听完课后沉思良久,临走前低声对宁悠说了句:“你说得有些道理,但我还得回去好好想想。”
“欢迎常来。”宁悠笑着送他出门。
---
几天后,宁悠在学堂举办了一场小型研讨会,邀请了几位愿意来听讲的学者。
她先讲了算术的实际应用,比如如何计算粮仓容量、如何核算商队利润、如何估算兵力部署等等。
接着又讲了地理的重要性,举了几个历史上因不了解地形而失败的战例。
最后,她拿出一张自己画的京城街道图,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规划道路来提升交通效率。
“如果我们能把这套方法推广到整个大夏,是不是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她笑着问。
学者们听得若有所思。
一位姓王的老儒生皱眉道:“你这些想法虽好,但与圣贤之道格格不入,恐怕难以服众。”
“其实不然。”宁悠翻开一本书,指着其中一句话,“《论语》里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什么是‘本’?我认为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能解决实际问题,哪怕方法不同,也不违背圣贤之意。”
这句话说得在场几人连连点头。
研讨结束时,柳文远主动留下来,递给她一把折扇:“这是我师门传下来的,今日听了你的课,我觉得它该有个新的主人。”
宁悠接过扇子,轻轻展开,上面赫然写着西个字:格物致知。
她抬头看他,眼中满是笑意:“谢谢你。”
---
随着时间推移,学堂逐渐有了第一批学生。大多是家中子弟,也有几个家境贫寒但聪慧好学的孩子。
景逸亲自为学堂题了块匾额,挂在正厅上方。
“以后,这就是你的战场。”他对宁悠说道。
“嗯。”她点点头,目光坚定,“这场仗,我才刚开始呢。”
---
夜深人静,宁悠坐在灯下整理明日课程内容,忽然听到窗外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
她不动声色地站起身,悄悄走到窗边,掀开一角窗帘。
月光下,一个身影正在学堂门口徘徊,手里似乎拿着什么东西。
宁悠心头一紧,刚要喊人,那人却忽然转身离开,消失在夜色中。
她盯着那人的背影,眉头微蹙。
这个背影,有点熟悉。
像是……那个梦里追着她的人。
她低头看了看手中那把折扇,忽然想起一件事——那日梦中,那把扇子上,好像也写着西个字。
“格物致知”。
(http://www.220book.com/book/SSVZ/)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