眨眼间就来到了十月底,整个榕树村的水稻己经变成熟,风吹过仿佛一片金浪。
当中,李桂芝家的水稻最为夺目,跟其他还泛着青黄的稻谷比起来,她家那几亩水田可谓是金灿灿一片。
不仅如此,连稻谷上边的谷子比其他人家都要多,金黄的稻谷沉甸甸挂在稻禾上边。
李族长和陆之伟一致决定,先抽取村里几个农把式优先帮李桂芝割稻谷,毕竟再不割就迟了。
其他人家的稻谷也可以割,不过肯定要先给李桂芝家的稻谷让路。
毕竟割稻谷容易,可打谷就麻烦,得多抽点人手才是。
榕树村两大姓的族长和族老们一致同意后,这个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十月二十八日,李桂芝家的水田边站满了人,李族长和陆之伟都到了,旁边还有十来个农把式,一个个拿着磨得噌亮的镰刀准备就绪。
首先要割的就是靠近村口那块水田,这块田太整齐了,上边挂着的谷子,一看过去跟李族长家谷子对比仿佛多了一倍。
李族长和陆之伟等人瞧着也是激动,笑容都压不下来,一群人围着李桂芝家那亩水田,田埂都站满了人,好在这边田埂宽些,不然还真站不下。
“这谷子长得可真好,就连秕谷都少。”
秕谷就是空壳谷子。
有些人种下的稻谷秕谷很多,这样的稻谷收成会很差,往往不到一石。
而李桂芝家的稻谷秕谷少,一颗颗看过去一看就知道谷子里有货,捏着也是紧实的,不似秕谷那般干瘪,所以李桂芝的肥田法子是肉眼可见的有效。
有她家水田打样,就算那肥田法子其他人家还没使用,也对李桂芝心服口服。
田里头粮食不会骗人,就在这呢,不瞎的肯定说不出没用的话。
就连平日里看不惯自家大哥过得比自己好的李桦也无话可说,如今他满心满眼都是水稻。
毕竟他虽然心高气傲,可也是个庄户人家,又不是吃空气长大的,怎么可能蠢到为了一点优越感得罪李桂芝啊!
之前还不信的人如今也是笑得一脸不值钱的样子,小心翼翼摸着那金黄的稻谷:“我就说桂芝婶子是个人物,瞧瞧这稻谷,比前几年我家谷子大丰收时还要,这一亩少说也有个两三石吧?”
“湿谷恐怕不止这个数。”旁边一个老妇人瞧着那谷子道,“晒干后说不定有两三石。”
湿谷便是刚脱粒还没晒干的稻谷,刚收割脱粒后的稻谷肯定会比较重,一般来说,一亩地亩产多少石,这个石说的就是经过晒干后的干谷重量。
一百斤的稻谷里起码有百分之三十的水分,所以一百斤稻谷晒干后大概也就是七十斤。
大梁朝的水稻平均亩产能有二石,一石是一百五十斤,也就是说一亩地能有三百斤这才达到大梁朝的平均值。
然而不是每一块水田都能达到这个产量的。
农人精心伺候能够让一亩地有两石收成己经是老天开眼了。
多的是不到两石的水田,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遭老罪了,又重生回古代当寡妇了 不过好在九越水稻能够一年两熟,这才保证不会饿死。
李桂芝这块田所能亩产两石那叫正常发挥,比两石多一些己经叫人欢天喜地了。
看着沉甸甸的谷子,榕树村农把式笃定这亩地产量应该会在两石上,即便如此,这也足够人们高兴的了。
他们家的水田还不一定能够亩产两石。
方才说话的人听着老妇人的话也不恼:“两石己经很厉害了,三石我是想都不敢想。”
三石这个数只有他家湿谷出现过,真能有三石那也不用每年官府收粮后勒紧裤腰带了。
大梁朝粮税是亩税一斗,一斗米约摸十二斤,也就是说,若是一亩地要交给官府十二斤的粮。
像李桂芝一家十亩水田,起码要给官府交120的粮税。
如今水稻产量不高,一亩一石才是常态,两石那是良田收成。
虽然说了很多遍,但还是得说一次,亩产二石平均值是理想,现实则是因为种种原因水稻亩产一石或者一石不到。
像李桂芝新买的野草坡那块贫瘠下田,王家精心伺候那么多年,每逢收割都不到一石,撑了天一百斤出头,这样还要扣除十二斤的税收,然而这个税收要交时往往要多给几斤。
就算王家人口不多,可十二斤糙米饭也够他们一家六口吃个十来天了。
更何况,收成的粮食百姓不一定全都吃了。
收割好后的粮食得除去税收那部分,还得分出一部分用来卖钱。
时下农家虽然自给自足,可银钱大头产出都来源于土地,卖粮是家中银钱来源的最大头。
可大梁朝两石米能卖七百文,这个一石米的“米”是指首己经脱壳的糙米,时下稻谷脱壳率在百分六十,也就是说,一百斤的稻谷才能出六十斤的糙米,因为需要脱壳工序麻烦所以一石米才能卖出三百五十文。
若是未脱壳的的稻谷卖出去价格要贱许多,一石稻谷才能卖二百文,约摸近五石,也就将近八百斤稻谷才能换一两银子。
而且这个粮价时有波动,这个价格是今年前半年夏收时的价格。
如此下来,家里能吃的存粮就少了许多。
这就是为什么底层百姓几乎人人吃不饱的原因。
地里头产出不高,粮食买卖价格上不去,上头还要纳税等等。
如果李桂芝的肥田法子真能增产,哪怕只是十来斤,那十亩地加起来也有几十斤了,都够抵一半税收了,那能不厉害吗?
一群人围着李桂芝家的水稻讨论的热情空前高涨,有些心里有成算的己经在估摸这亩水稻能产出多少粮食了。
李族长和陆之伟也在心里估算,等李桂芝一家到齐后,李老大和李老三也拿着镰刀下了地,一群汉子也跟着下地。
李族长清了清嗓子,环视一周:“打谷的拌桶,还有装谷子的麻袋都带齐了没有?”
扛着拌桶来的汉子高声回答:“拌桶到了!”
拿着麻袋的妇女们也大声回答:“麻袋也准备好了!”
李族长捋了捋胡子,看向李桂芝:“李嫂子,既然人己经到齐了,不如就开始吧?”
李桂芝估摸着时间,李老二应该也带着打谷机快到了,李桂芝便对李族长点点头。
李族长立刻宣布:“开始收割!”
(http://www.220book.com/book/STZ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