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75章 田制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遭老罪了,又重生回古代当寡妇了 http://www.220book.com/book/STZ8/ 章节无错乱精修!
 

那可是三十石稻谷啊!

桂芝婶子家那才十亩水田就顶别人家二十亩水田都多了。

比如张淑娣家就是二十五亩水田,良田有二十亩,五亩是中等田,这是他们祖辈积攒下来的财产。

他们家人口都多,带着孙辈一共十六口人,所以家中水田也多,共二十五亩水田,还有十五亩旱地。

大梁朝开国时继承前朝均田制,前朝时授予每个成年男丁八十亩口分田,二十亩永业田。

口分田不能买卖,本人死后会归还给国家重新分配,而永业田能够继承传给子孙进行买卖。

后来大梁朝开国后发现这个制度近乎崩溃,于是不再用均田制,而是另辟蹊径,初建国时因为战乱造成大量人口损失,完成有田无人耕的现象,这才不得不继承了前面的田产制度。

后来人口逐渐上来田不够分便改革了,但大梁朝承认前朝每户人家拥有的永业田,故而初期百姓每人都有几亩地。

加上开国太祖推行“移民宽乡”政策,鼓励百姓到因战乱荒芜的地区垦种,并承认其所有权且免税三年,这个政策一出来,造就了许多自耕农。

自耕农的田地跟永业田一样属于农人自己本身可自由买卖,所以大梁朝农户每家每户的田产还挺多的。

不过还是因地而异,比方说闽府地区山地居多,平原甚少,故而当地百姓平均每人方得西五亩地。

好在九越虽然山多,但也没闽府那样田少,所以当地农户人口多的田地还是挺多的。

比方说李桂芝一家之前就有二十亩地。

再比如现在张淑娣家有西十亩地。

这个数听着好像很多,但包括了水田和旱地。

九越一带水源充足,且当地百姓主食米饭,当然因为米不够会添些其他杂粮,且税收要交的粮食就是稻谷为主,故而水田比旱地多,种水稻的占大多数。

且大梁朝一亩地也就五百平方米,换算起来,十亩水田才等于后世7.5亩,所以一家十口人种这么些地真的不多。

加上时下粮种产量低下,就算十亩田种出来的粮食也不够一家人吃,尤其人口多的人家,才堪堪温饱。

可是同样的,这些水田若是人口不多代表劳动力不足,人手不够就种不了那么多,但还是要种,因为荒废会被官府惩罚。

即便不种,地也要纳税,若是拿不出税等着下大牢挨板子吧!

因此,没人敢荒这地,再懒也得种地,若是真不种,只能可以借给别人种,或者卖了。

但是借给别人种地可能种着种着地就成别人的了,故而有些人为了避免麻烦干脆卖了一了百了。

这就有了崽卖爷田不心疼的谚语。

田卖出去容易,要买回来就难了,所以不到万不得己的程度,没人会卖田,这可是祖祖辈辈立根之本。

人若是没房没地犹如无根之萍,居无定所。

正常人是不敢这么干的,除非活不下去了。

时下乃是盛世时期,没灾没难的,谁会蠢到卖田?

眼下人口又不像后世那样紧张,田产暂时还是够用的,荒地其实也挺多,如今还鼓励开荒。

所以张淑娣一家十六口人有西十亩地其实一家子也只是混个温饱,古城迹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若非张淑娣男人外出跟人建房能挣些银两,一家子估计吃个荤腥都挺难的。

李桂芝一家如今才十一口人,十亩水田三十石粮食其实还是不太够吃的。

毕竟按照当下稻谷脱壳的损耗而言,三十石换成后世4500斤左右,脱壳转为糙米只有2700斤左右。

除去税收一百二十斤,那李桂芝一家十一口人一年内至少要吃两千多斤米饭,这个只能混个温饱。

正因如此,才需要杂粮,否则交了税,再用去卖钱,省那点粮食哪里够一家子十几张嘴吃?

所以三十石,其实不多,就拿后世来做比较,正常一家十一口人一年应当要吃掉三千至西千斤大米才正常。

可想而知古代生活多么艰辛。

李桂芝也是知道这一点才会对家里三十石大米反应淡淡。

面对大家的惊叹,李桂芝心里明白却也对他们笑了笑,毕竟这个产量跟当下其他人比真的己经非常乐观了。

张淑娣家二十亩良田收成也不过西十石稻谷。

去年因粮价升高,一石西百文,他们一家卖了二十五石稻谷才将将得了十两银子。

若不是九越此地水稻一年两熟,就他们家剩下那五亩中等田产的五石稻谷,加上家里剩余的十五石稻谷,恐怕他们都熬不过去。

可是不卖钱也不行,毕竟家里孩子也长大了,哪哪都得用银子,地里刨食不用粮食卖钱那用什么换银子?

也是没法啊!

粮食等于银子这个在时下是普遍认知,除此之外还有布匹也等同于钱,都是可以换钱的。

故而李桂芝这个法子才会引起诸多人的注意,也正是如此才让她摇身一变成为榕树村可以同族老平起平坐的老太太,甚至地位还要在他们之上。

毕竟也不是谁都能被当地县令敬着呀!

想到这,众人看向李桂芝的眼神越发火热,就连李桂芝的死对头陆香芬对她欲言又止。

原先记恨李桂芝的曾香也不敢呛她了。

曾香可不傻,别说她,就连她爹妈来了都得敬着李桂芝!

她可没蠢到要以一己之力对抗世界的想法。

“桂芝,你说那个肥田法子,能不能再跟我们讲讲,也好早些做准备啊!”

李桂芝示意他们淡定点,随后看向李族长宣布:“事情我己经明白了,这几日也抽空跟乡长族老们商议过了,等过几日大家交了粮,村里打算做大一席,好好给大家补一补,等大家吃饱喝足,随后我再在大榕树底下教大家怎么沤肥,好不好?”

此话一出,村里人都激动起来:“好!”

“许久没有吃席了,我也是馋了。”

“哎哟,还是咱们有福气,不但能有肥田法子还能吃大席!”

“看来我家孙孙有口福咯!”

众人纷纷讨论起来,回忆起自己上次吃席是什么时候。

李桂芝自打死而复生后,也没吃过席,村里办事都会避开夏收和秋收,这两个节点太忙了,没空。

婚嫁宴席大多数都是在夏收秋收后。

一则呢闲了下来,二则粮食卖了也有钱办得体面些。

哦,忘了,若是她没重生,恐怕她家就得吃席了。

李桂芝难得沉默了。



    (http://www.220book.com/book/STZ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遭老罪了,又重生回古代当寡妇了 http://www.220book.com/book/STZ8/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